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当2025年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一位银发老人坐在厦门嘉庚剧院的观众席里,陪观众跨年。她就是95岁的郑小瑛,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
曾三次患癌的她,至今活跃在台前幕后以及短视频里,被年轻人称作“硬核奶奶”。不久前,记者在厦门拜访了她。虽然腿脚不便,但郑小瑛依然思维敏捷,雷厉风行,三个多小时不间断的谈话中,无论是久远的回忆,还是中外音乐界新近发生的大事,都被她信手拈来,言语中有机锋,也有幽默。
过去这一年,郑小瑛又完成了一件“硬核”大事:她指挥了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文版,10天内三次登台。这让她又一次打破纪录,成为全世界指挥这部歌剧最年长的指挥家。
几天前,她还出现在福建永定的祖宅“振声楼”。这座百年老楼改建的乡村音乐课堂开放了,她说想为家乡的孩子们开一扇窗,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文化,也通过音乐认识外面的世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挥家这一统领整个交响乐团的职业被男性垄断。1930年,28岁的安东尼娅·布里克受邀登上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席,成为世界上首位女指挥家。在布里克指挥柏林爱乐前一年,郑小瑛在上海出生。当时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在弄堂里长大的女孩,成了新中国第一位交响乐、歌剧女指挥。
1987年,郑小瑛访问美国时,曾登门拜访布里克。布里克开门见山地问她:中国有没有歧视女指挥?得知她当时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布里克对她说:“你真幸运!”
但郑小瑛的人生里,拥有的不只是幸运。
2024年,95岁的郑小瑛指挥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文版,10天内三次登台
弄堂里成长,妈妈鼓励她“做好自己”
上观新闻:1962年10月5日,《解放日报》刊发了一则消息《我国女指挥郑小瑛在莫斯科指挥演出》,记录了10月3日您指挥意大利歌剧《托斯卡》公演的情景。文中写道:“观众们在每一场乐队开始演奏时都热情鼓掌,向第一位在苏联剧院指挥歌剧演出的中国女指挥致意。”据说您至今留着这张剪报,它有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
郑小瑛:那时候我30来岁,在莫斯科留学,傻乎乎的,只是努力做好自己,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但我妈妈在上海,看到《解放日报》的报道很高兴,就剪下来,寄给了我。我看到报纸上评价很高,也很受鼓励。
那时候我离婚了,女儿和我妈妈一起在上海。我很想念女儿,指挥《托斯卡》的时候就把女儿的照片放在谱子的最后一页,一曲终了,女儿冲着我甜甜地笑。
除了那份剪报,我还有剧院特为我制作的演出海报,20多年前我从北京搬家到厦门,清理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些干枯的玫瑰花瓣,是当晚收到的鲜花。莫斯科的花很贵,那些花瓣被我保存至今。
1962年母亲寄来的解放日报剪报,郑小瑛至今保留
上观新闻:那篇关于《托斯卡》的报道很短,只有500多字,其中提到您的老师伊·波·巴因评价您“既有天才,又很勤奋”。但那是1962年,中苏关系在恶化,这场《托斯卡》的上演,背后一定困难重重吧?
郑小瑛:我去苏联留学时,学校不再给中国学生提供实习,全靠我的几位导师顶住压力,帮我组织乐团,让我可以有机会指挥交响音乐会。指挥《托斯卡》,是出于我的歌剧导师和莫斯科国立音乐剧院多年来对中国人友情的一种回报。
还有一个难题——我没有总谱。我们指挥歌剧用的总谱,每一页都有20多行,因为包含20多种乐器,指挥通过总谱才知道什么时候谁发声,彼此之间如何合作。但当时在莫斯科买不到总谱,只能买到钢琴谱。我的老师就把资料室提供给他的珍贵总谱悄悄借给我,让我把所有的乐器都标在钢琴谱上,然后,我再把这些记号全都努力记在脑子里。
演出前,剧院只让我指挥了?/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