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野(四野)参谋长的刘亚楼、萧克(四野)是上将军衔,而西野参谋长张文舟却只是少将军衔,同为野战军参谋长,军衔却差了两级,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一个人的职务从来不说亘古不变的,他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萧克,那可了不得,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是粤军中的一位排长,还是一位高等知识分子,当时可是凤毛麟角的人物。当时的萧克,效力于粤军73团,73团的前身就是叶挺独立团,地位至关重要。
到了南昌起义时,73团集体参加起义,萧克当然也名列其中了。在周士第团长的率领下,萧克参与了南昌起义的一系列战事,资历非常高。
后来,萧克参加湘南起义,并随部转战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在井冈山,萧克凭借出色的能力被领袖器重,自此在我军中一飞冲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谭政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步步高升,做到了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职务。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萧克更是了不得,他担任120师副师长,多次向贺老总进献良策,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了。抗战胜利后,萧克来到晋察冀军区,直接被任命为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地位崇高,能力出众。平津战役后,萧克又被任命为四野第一参谋长,跟随四野一路南下,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
再说东野参谋长刘亚楼,他红军时期就做到了师长,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在苏联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来到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的职务,到了平津战役后,又成为四野的兵团司令,率部挥师南下,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刘亚楼被授予上将军衔。
西北野战军参谋长张文舟,资历上与萧克、刘亚楼就差得有点多了。张文舟1932年才参加革命,这与大革命时期即在粤军担任排长的萧克有着泾渭分明的差距。革命生涯前期,张文舟只要在旧军队中搞兵运,军队资历又差了很多。
虽然抗日战争时期张文舟加入红军,并在日后的革命岁月中有着出色的表现,但他的级别,与萧克、刘亚楼完全没法比。凭借百折不挠的努力,张文舟在解放战争前期做到了西北野战兵团参谋长的位置,但到了解放战争中期,又降为西野纵队参谋长,到了这时,他与刘亚楼的差距,已经是天堑了。
所以,到了五五授衔时,作为四野参谋长的张文舟,只是少将,而作为东野参谋长的刘亚楼,却是上将军衔,这是与他们的革命资历决定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大野战军的规模并不相同,所以同为参谋长,军衔不可能相同。从西野到一野,担任过参谋长的张文舟是少将,阎揆要只是中将,但二野参谋长李达就是上将,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是上将,三野参谋长张震却只能是中将。
而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刘亚楼,妥妥的上将军衔,四野参谋长萧克,也是上将军衔。为什么同为野战军参谋长,军衔却不尽相同呢?因为授衔看的并不只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而是综合地看整个革命生涯。
德、才、资、战功,都是授衔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时候即使级别足够,但如果违反过记录,就会在“德”的评定方面处于劣势,从而在授衔时被低授,这也是没办法的时期。
党有政策,军队有纪录,这是授衔的重要参考标准。毕竟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嘛,授衔,自然也要考虑各方面的标准,尤其是人民群众的意愿,就是这样。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