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港澳台外,我国内地31省份的一季度经济成绩单都已正式公布了!第一名依然是广东省,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为33525.51亿元,同比实际上涨4.1%;江苏省以33088.6亿元的成绩单,排在第二的位置。
山东、浙江两省的一季度GDP都超过了2万亿元,四川省达到了1.52万亿元,河南省接近1.5万亿元,湖北省超过了1.35万亿元,福建省约为1.32万亿元。上述八大省份,仅广东省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需要加油啊,我的广东省!尤其是在特朗普激化贸易战的背景下,较为依赖对外贸易的广东各大城市需更积极的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全力扩大有效需求、提升居民收入,支持核心技术攻关。
培育优质企业,持续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此外,广东还要加快新兴产业试验与落地,形成“新技术策源地、新产业爆发地,成链成群发展”的万亿元级产业聚集地。增加就业,增加供给,形成良性循环。
上海、湖南2025年第一季度的GDP都在1.27万亿元之上,安徽与北京的GDP也在1.2万亿区间内,河北省为11246.7亿元,陕西为8235.65亿元,江西升至7927.1亿元,其他省份的成绩大家自己看图表吧。
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31个省份的一季度GDP相加为316673.6亿元,而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数据却是318758亿元,两者有着2084.4亿元的差额哦。
各地区数据之和,为什么比全国GDP要低呢?
答案是各地区的经济数据核算主要是以“行政领土”为主,而全国数据的核算却是以“经济领土”为基本原则。后者不仅包括了我国的领海、领土、领空内的经济成果,还纳入了公海、驻他国使领馆、派出机构。
以及太空、南北极考察站等所有“经济领土”的生产成果。此外,不方便纳入地区的产出要以“国家直属”的名义归为全国GDP,如:国防建设中的一部分,一些频繁跨地区的成果能纳入地方的。
就会按比例分配给地方,那还有一部分的经济产出难以划分,这些需要纳入“国家直属、中央直属”——这都是我国GDP核算逐步向联合国公布的“国际参考标准”靠拢的标志,更加规范。
以传统的行政领土核算各国、地区的GDP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假设:我们将地球纳入整体,各个国家或独立经济体的GDP相加后,理论上应该等于整体地球的产出。
但现实却是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存在着大量的公海,在这些公海上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且不限于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矿产的勘探与挖掘,海产品的养殖与捕捞,各类型的科考及其他科研活动。
这些都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若核算GDP局限在“行政领土”,不就等于放弃它们了吗?除了公海,部分国家在南极或北极建立了科研站点,我国还在太空运营着由中国人独自建造的空间站,有时还派航天器登上了月球……
这些超越领空的经济成果,也是人类的活动,但却不适合采用“行政领土”的核算原则,这就要求:各国在核算自己的经济产出时突出“本国居民、法人或其他单位”在公共区域内的生产活动。
中央机构的GDP,纳入国家直属的统计范畴
各大中央机构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均通过收入法汇总为全国GDP的一部分;中央直属的基建投资(如高铁、航天工程等)不方便归为地方的,直接计入全国GDP。
中央机构的公共服务支出(如行政运行、公共安全、教育科研、援助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其中的一部分经济产出不方便或者是无法纳入地方的,需要以“公共消费支出”的名目计入全国GDP。
中央机构、直属机构的跨区域经济活动若由地方单独核算,可能会导致重复计算(如央企分支机构产值被多省统计)或遗漏。将之统一由国家直属核算,能确保全国GDP的完整性与逻辑一致性。
此外,中央直属经济活动的数据透明化,有助于识别区域间资源分配的差异。例如,国家可详细分析“直属GDP”中的细节,通过分解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与投资数据,可调整区域平衡发展战略。
总之,与前些年各省份GDP统计是“尽量纳入、重复计算”,导致各地区GDP相加后高于全国的现象不同。在我国区域经济核算规则完善,GDP统计逐步向国际社会靠拢后,全国都是高于地方了。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
下一篇:“组队发育”,安徽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