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小朋友们在观看三峡宣传片。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
“五一”假期首日,重庆迎来博物馆参观热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预约系统显示,截至5月1日下午5点,5月2日至4日门票均已无票,“五一”假期期间仅剩5月5日可预约。无论是探寻自然奥秘、重温历史瞬间,还是体验科技与艺术的碰撞,重庆博物馆群正以多样化的姿态,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
高品质展览受青睐
5月1日上午8点50分,虽然还没到开馆时间,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龙。来自苏州的游客张龙业说,优质的展览和精彩的互动活动,是吸引他们全家的关键。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在展出的《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成为焦点。展览集结了川渝地区230余件碑刻文物,涵盖东汉至民国时期的石刻精品,包括首次公开展出的“大唐长孙无忌墓志”和失踪千年后重现的“何君尊楗阁刻石”。
张龙业说:“带孩子来看这些碑刻,既能感受书法之美,也能了解巴蜀历史,比课本生动多了!”
作为世界首座水下遗址博物馆的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因独特的参观体验备受博物馆爱好者青睐。贵州游客方雅在参观完后感叹:“站在水下廊道里,仿佛穿越时空,古人的智慧让人震撼!”
为让游客爱上博物馆,重庆多家博物馆通过科技手段提升观展体验。例如,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VR项目,利用数字技术重现千年水文题刻的变迁;大足石刻博物馆的AR导览,则让静态佛像“动起来”,讲述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
小众出圈成新宠
未能抢到热门场馆门票的游客们也不用遗憾,重庆还有不少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同样值得探索。“五一”假期期间,众多特色博物馆与展览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恐龙世界”“地球奥秘”,通过巨型恐龙骨架、互动装置等,生动展现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壮丽图景。“五一”假期期间,馆内特别推出“化石修复体验”活动,每日限量开放。孩子们可亲手触摸古生物化石,并在专家指导下参与修复,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庆宝林博物馆以6800余件文物馆藏著称,尤以乾隆珐琅彩御枕、东汉涡旋纹铜矛等稀世珍品吸引众人的眼球。镇馆之宝“乾隆御枕”以繁复的工艺与历史背景,尤为引人注目。
避开人潮,小众博物馆也正成为年轻游客的打卡新宠。璧山的大圆祥博物馆由废弃瓷厂改造而成,馆内陈列有数万件明清木雕与匾额,古朴的建筑与斑驳的藏品交织出时光的厚重感;巴南的长江石文化艺术博物馆则以奇石配诗画为特色,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文学意境,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驻足。
如何让博物馆热“保温”
“五一”假期期间,“热博博”成为不少博物馆的常态。如何才能为如今的博物馆热“保温”?重庆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这需要重庆文博人冷静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正成为这场文化盛宴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在玻璃展柜前驻足,更乐于为一件国潮文创作品排队,为一场沉浸式展览撰写千字长评,甚至跨越城市只为体验一场博物馆夜游。这场席卷而来的“博物馆热”,实则是文化供给与需求升级碰撞出的火花。
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博物馆的吸引力多来自厚重的历史与珍贵的藏品,如今,年轻人对博物馆的期待早已超越“看文物”本身。
爆款文创用设计语言让文物“活”起来,考古盲盒让历史触手可及,数字导览使青铜器开口“讲故事”,一场场博物馆里的剧本杀活动带着观众穿越时空解谜……这些新业态的诞生,折射出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当Z世代将博物馆体验视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时,逛展便不再只是文化熏陶,更成为社交与精神的消费需求。
该负责人表示,当观众的文化鉴赏力随着观展频次提升,他们对灯光设计、动线规划、互动体验等细节愈发敏感。这倒逼博物馆人跳出“守门人”的传统角色,以更开放的姿态倾听观众需求,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内在文化底蕴和外在展现能力。
上一篇:缤纷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