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理的房租涨幅跑赢了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最先坐不住的不是北上广的“数字游民预备役”,而是苍山洱海的旷野老炮儿。
图源:@gggbabybaby
曾经,数字游民的梦想是“带着电脑环游世界”,巴厘岛追海豚、大理晒太阳、清迈喝咖啡、万宁冲浪……朋友圈人均“自由职业天花板”。
如今,兜比脸干净的“世界公民”悟了,“有钱的叫数字游民,没钱的只能叫数字难民”,既然都是对着电脑当赛博民工,为什么不选个成本最低的地方?
“不是世界玩不起,而是老家更有性价比”。曾经在别人的老家寻找旷野的他们,开始回到自己的县城反向游民。
图源:Stella(县城养膘版)
以前,他们在大理等风口,如今在老家咖啡馆等甲方爸爸微信。朋友圈也从“宇宙给了我勇气,财富自然会流动”,变成了“小城市的慢生活真治愈”。”
“偶然一次和老家咖啡馆老板聊起‘云南小粒咖啡的发酵工艺’,完成了从游民到县城新中产的演化。”
原本以为老家是认清现实的皈依,结果发现这里才是数字游民的福地——WiFi稳定、物价感人,而且这几年的县城消费早就升级革新了,哪哪儿都是秘境、慢生活,随处可见“想你的风又吹到了xx”打卡地……“千帆过尽再回老家就明白了,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China。”
在别人老家当数字游民,是焦虑间隙看看海,全凭朋友圈点赞死撑,如今靠县城低物欲和低成本,反倒对冲掉了数字游民的焦虑,有了活人味。
“以前回家叫啃老,现在叫‘地理套利’,赚北上广的米,吃老家的饭,才是经济学最优解。”
就在几年前,数字游民还是打工人的“离职偶像”,主打一个北漂上岸后还顺带教你怎么赚钱。
“他们的致富路径通常是裸辞大厂、巴厘岛镀金、工位打卡照一发,就能变身创业导师,实现不上班也能狠狠赚的理想人生,属实教科书级别的赢麻了。”
图源:@大瑞小兵
实际上,数字游民们早就开始偷偷降本增效,卷铺盖回老家。第一批返乡的数字游民悟了,所谓数字游民,不过是换个地方当“赛博佃农”。
“数字游民就是一场巨大的骗局,他们所展示出来的松弛和精致,不过是对中产生活的照猫画虎,实则只有真正经历过的才懂,焦虑才是常态。与其在别人的老家为自由付费,不如回自己老家,把自由的性价比打下来。”
图源:Stella(县城养膘版)
在这种趋势下,你可能会在某次节假日返乡时发现,老家咖啡厅突然出现了穿亚麻扎染、戴能量矿石、对着Mac皱眉的“返乡文青”。
曾经北漂8年,在大理数字游民2年的Stella,去年也结束大理生活,回到老家胶州了。起初,刚回老家,Stella也有些水土不服,“毕竟离家十年,反倒有种异乡人的感觉。”
但是老家的咖啡馆,让Stella迅速找回当“数字女兵”的感觉,“每天准时去咖啡馆上钟,节假日飞出国玩,平时主要接京沪的活儿,我的工作是广告制片,老家就有机场,去哪儿出差都方便,因为有良性进账,生活反倒比在大理要松弛得多。”
图源:Stella(县城养膘版)
而且,为了确保自由疆域不被侵犯,Stella选择租房住,“只在周末回家蹭饭,当一天周末女儿,既能吃到妈妈饭,还能给父母提供情绪价值,一举两得。”
频繁乘坐廉航落地东南亚,Stella对这种生活疲惫了
以前在大理,在咖啡馆工作就像在网吧考研,写一行字能遇到五个熟人唠嗑。没有绝对的自觉,就只能靠拖延了,回到老家,没那么多花样了,效率反倒高得惊人。
在大理叫数字游民,讲究的是“诗和远方”的溢价感,但是回到老家,就叫“超级个体”,主打一个投入产出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县城自由职业,以至于本地咖啡馆也衍生出了会议室,被爆改成了巴厘岛数字游民分区。”Stella说。
每天刷朋友圈,十个消息里面就有一个base在远方的“赛博吉普赛人”,咖啡馆工位、Mac和气血充足的脸主打一个“生活与工作完美平衡”,结果就是,数字游民也开始通胀了。
“以前是为了逃离北京内卷,选择去大理,结果游民一多,大理反倒变成了北京,租金上涨不说,很多数字游民社区实则十分功力,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型名利场,圈子文化十分严重。”Stella说。
图源:小北不NG
数字游民们普遍面临的是收入不稳定带来的焦虑,曾经在巴厘岛、清迈多地游民的cc告诉我,真正能够在咖啡馆里云淡风轻工作的,都是原本就很有实力的,“很有可能他只是在远程操控自己的公司,多半的松弛感只是来自母国的汇率,这就是为啥他们看起来丝毫没有班味。”
以前当数字游民,是为了逃离内卷,结果不小心进了一个更抽象的赛道,反倒意识到,有钱才能当游民,没钱只能当难民。
“而且,数字游民的体验新鲜感赏味期限只有3个月,之后就是全凭实力了,毕竟在这些全是高净值人群的社区里,连健身次卡都贵得离谱。”
图源:cc不cc
于是,返乡就成了“数字牛马们”最终归宿,cc选择回到老家泉州生活,在她看来,比起东南亚,熟悉的社会反倒让她找到一种更可持续的生活状态,“小时候爸妈出去打工,长大了我远程打工,这也是一种进步,毕竟在眼下,能留在老家的才是真厉害。”
不少人以为回到老家自由职业,就能实现“钱多事少老家躺”,实则老家也有老家的困局。
在此之前,Stella的朋友圈,是“山野当猴的日常”,回到老家后,她选择向内探索,“天天对着电脑,偶尔进城接活儿,老人都会叮嘱我别被骗去搞电诈。”
图源:Stella(县城养膘版)
而且在老家的职业鄙视链里,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国企 > 做生意 > 打工 > 无业游民,而自由职业约等于无业游民。
在Stella看来,决定回老家当数字游民,就得学会靠“精神胜利法”维系心态,“如果说老家同龄人的铁饭碗是单机游戏,那无业游民就是开放世界生存模式,既没下限,更没上限。”
眼下,Stella能在老家稳稳自由职业的终极奥义,是学会用“公司福利”包装县城生存战果——“定期给家里买礼物,说是公司福利,这样既能让父母亲戚放心,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解释。”
离职后,在万宁体验过一个月数字游民生活的小金,把老家当作眼下最小成本的试错地,准备调整心态后再战北京。
“在老家自由职业,每天都在卷王和咸鱼之间反复横跳,很难不被影响,吃个饭都能聊出来谁谁家孩子考编上岸,谁谁家生二胎。县城不宜久呆,这里会温柔地废掉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