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带来的焦虑主要源于对自身工作被取代的担忧以及对未知技术发展的恐惧。人们害怕在 AI 快速进步的浪潮中失去立足之地,这种焦虑如影随形。
要治疗这种焦虑,首先要提升自身技能,让自己具备不可替代的能力,如创造力、情感理解等。同时,加强对 AI 的了解,明白它是辅助工具而非威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其发展。还可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此外,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转移对焦虑的过度关注,从而更好地应对 AI 带来的焦虑,与 AI 和谐共处。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房晓楠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AI制图
人类会被AI替代吗?
在一份覆盖国内11814名职场受访者的调研报告(长江商学院张晓萌教授领导力与行为心理研究中心出品)中,一组数据显示,“重度AI替代担忧者的抑郁比例高达34.13%,远高于经济衰退焦虑群体”,这表明,AI冲击对职场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甚至要强于经济衰退。
同样是在这份调研报告中,高达85.53%的受访者对AI可能对自己的就业带来冲击表示担忧,甚至67.57%的受访者认为替代进程将在未来五年内发生。
但另一方面,与这种焦虑和替代担忧相对应的是,大多数人也并不否认AI在提升效率上的优势,尽管存在焦虑,但仍对AI的长期社会效益持有一种乐观态度。
既焦虑,又乐观。这似乎是一个矛盾。
在长江商学院教授张晓萌看来,这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即你是否真的知道AI是什么?大多数时候,人类的恐惧往往来自于未知,当你勇于直面,认知达到一种程度的时候,悲观恐惧就会被乐观取代。
张晓萌长期持续从事职场人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在观察到AI对职场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后,带领团队调研并撰写《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职场心理健康研究报告》,探讨了AI对职场人士的就业冲击、心理健康的多维度影响,以及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与行动。
近期,围绕该报告,虎嗅与张晓萌教授进行了一次交流。以下为交流实录,部分内容有删减:
虎嗅:当时是怎样一个契机,让你去研究AI与职场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种念头?
张晓萌:我一直在做心理健康与韧性方面的研究,企业家和管理者对自身和员工的心理状况关注度很高,也会非常焦虑,所以平常很多人会问这样的问题。
而AI作为一个当下热门话题,看似与心理健康没什么关联,实际却有很大关系。在研究工作中,每当出现新的AI产品或工具时,我和团队会经常一起交流,用不同工具进行内容生成,对比多种工具的优势和不足,也会去推测某些内容的创造者到底是人类还是AI。在这个过程我们发现,越了解AI,就越不会去妖魔化或者神圣化,心理状态也就会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焦虑、被AI取代的无措,回归到“平常心”,既不仰视也不俯视。
作为研究者,我想用数据来呈现当前人们对AI工具的使用情况和态度,开始了大样本调研,我们以AI为主线收集了很多问题,在多维度的交叉分析之后,报告逐渐聚焦在AI与职场心理健康这一主题,“AI✖️心理”作为研究主线,我们将继续进行跨领域的研究。
虎嗅:报告出来后,你认为对你个人触动最大的结论是什么?或者给你带来的认知增量是什么?
张晓萌:首先,报告确认了之前一些模糊的认知,就是生成式AI进入职场的确会引发焦虑。
调研回收了11814份有效问卷,85.53%的受访者在不同程度上对AI可能带来的就业冲击表示担忧。这是一个事实,但是大家担忧的事情并不代表担忧是对的。我们希望这份报告传递的主要信息,不是去制造或是强化恐惧,而是通过调研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状态,读者可以跟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对比,看看其中的异同,并获得启发。
比如,人们普遍关注的议题是:企业不引入AI会怎么样?我们的调研结果发现:没有引入AI的企业,员工担心未来被裁员的风险会更高,会加剧AI焦虑。这一点也恰恰印证了我们的主要发现:AI的使用频率越高,替代担忧越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越低——如果企业能够提供系统化的AI培训,员工加强对AI的理解,就更少担忧被AI替代。我希望这个推论,能够助推个人和组织拥抱新技术。
虎嗅:有没有哪一个结论是你之前没有意识到或没想过的结论?
张晓萌:性别角度上我们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发现。人们可能想当然会认为男性对新技术和新工具上手更快,或用得更多。但我们的数据显示,女性对AI工具的使用频率整体略高于男性。要说明的是,我们收集数据的平台是科情在线,它是国内最大的科技工作者在线数据平台,受访者当中的很多人科技行业和技术岗位的从业者,结果反而出现女性比男性AI使用频率更高的情况,这是我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但是后来我与校友交流的时候,他们从实际经验中给到我一个洞察:也许正是因为科技领域工作的女性是少数派,所以非常高频使用AI工具才能进入这一领域,获得竞争优势。我觉得这个观点有一定的解释力。当然,这个研究结论的代表性还值得商榷,未来也期待有更大范围的样本群体来进行检验。这个发现打破了大众以往对女性应用新技术的认知,我也希望更多的女性朋友,无论是否在职场,都能积极拥抱新技术。
虎嗅:报告中指出,很多人一方面担忧自己被AI替代,认为AI削弱了自己岗位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大多数人认为AI能对社会利大于弊,那这些人是如何预判自己在未来社会与职场中角色的?
张晓萌:一方面,人们确实看到了AI技术的突破性,带来了生产力的释放。比如在心理学领域,目前中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心理医生严重不足,一个精神科医生大约要接诊几千名患者。而有了AI以后,能够协助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提升接诊人次,其他类似的从业者,都很欢迎这样的技术助力。
另一方面,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替代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医生的时候,医生也会有被替代的担忧。人们在现在这个阶段尝到了AI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好处,但与此同时又会担心未来对自己的冲击,这样的矛盾是可以理解的。
虎嗅:你觉得大家现在到底是乐观占上风,还是担忧占上风?
张晓萌:我还不知道该怎样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里面可能含有一个调节变量,就是人们对于AI的了解和使用。不了解就会以悲观、害怕为主,了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乐观者的比例就会提升。同时,因为上述矛盾心态的存在,AI使用和对AI的态度之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
虎嗅:对于企业高管来说,他的心理健康状态会受到AI的影响吗?或者会不会变成心理问题?
张晓萌:企业管理者的心理状态或多或少会受到AI影响 ,至于会不会演变成心理问题,答案尚不明显。首先,AI会加重管理者的焦虑度,但是焦虑本身不是心理疾病,是一种情绪。
虎嗅:那该如何回应他们的焦虑?
张晓萌:其实还是要回到焦虑情绪的根源。人为什么会焦虑?是因为失去了掌控感。所以,必须正确地认知掌控感,先掌控能掌控的部分,不能控制的部分先放在一旁,与不确定性共存。在能够控制的部分,积极调用自身精力和人财物等资源,在能够改变的部分尽力而为。
焦虑看似是情绪问题,却往往源于错误的认知。人很容易被念头带走,本来恐惧和担忧的想法可能只有一点大,人们却可以把它夸大甚至灾难化。人往往是被灾难化的想法所吓到,而不是被事实本身吓到。所以当感受到焦虑,也就是突然受到情绪裹挟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把外面那层臆想剥掉,把事实呈现出来,然后再去考虑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当自主意识重新被激活、校正以后,掌控感就会得到释放和增强。
虎嗅:报告中指出,其实真正组织过AI培训的企业很少,仅占2.42%,你们是如何看待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张晓萌:目前,很多企业高管自己都还没想明白AI是怎么回事,会对所在行业、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那他们怎么去培训员工,培训什么呢?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在AI的培训和引入上处于观望状态。
虎嗅:那对于企业,不管是人力资源还是管理者来说,应该做什么?
张晓萌:我的建议是,“尽量”去进行培训或者组织员工学习AI工具,小步快跑用起来。我们的调研发现,在AI重视程度较低的企业中,员工面临更高的被淘汰风险。在“不太重视”AI的企业中,9.82%的受访者认为其被AI取代的概率超过50%。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员工提供AI相关的培训,哪怕在现阶段不能够与目前业务紧密结合,也应该行动起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比如让年轻员工先行示范,集思广益,一起探讨和学习。
虎嗅:对于管理者来说,在思考未来职场岗位与AI关系的时候,该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员工发展提升之间的关系?
张晓萌:这是每个管理者常常要面对的挑战,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常年研究韧性和领导力,一直倡导并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情绪状态和个人成长。与此同时,业绩是考核管理者的首要目标,达成目标的压力是每个职场人都不可逃避的。所以我自己也在不断地调整工作状态,尝试找到一个能够兼顾的平衡点。
根据我个人对管理者群体的了解,现阶段在AI应用上他们的关注点是考虑如何用AI降本增效,特别是如何用AI帮助企业快速达成业绩目标,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关心员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报告,能够引起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对员工发展的重视,能够看到组织学习对于AI落地的促进作用。
虎嗅:管理者难道不应该是考虑如何让现有员工(碳基生物)叠加AI(硅基生物),变成更好的人或提供更多的生产力吗?
张晓萌: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短期内理想的状态是:企业中有部分精通AI使用的专家,再叠加一些先进的AI技术产品,代替部分低效的岗位,而不是简单地将大量员工与AI工具叠加,然后期望迅速取得显著的成效。用AI武装员工,或者说人机协同,需要人对工具掌握,以及AI和场景的结合,这都需要时间调适。我的观察是现在许多企业的AI应用,还处于一种探索和初步整合的状态。
虎嗅:你觉得AI对未来企业的工作方式或者组织形态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其中哪些影响是值得去关注的?
张晓萌: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AI应用的差异性非常大,很难一概而论。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更多地是要去认识、学习AI,不仅是作为某一个工具使用,还要借助AI进行更多的业务创新探索,从而将其真正融入到工作和生活场景当中。
虎嗅:那对于年轻人在面对AI时,你会有什么样的建议吗?或者从报告里看出他们的焦虑点或者忧虑点是什么?
张晓萌:报告显示,越是年轻的群体,其中担忧AI替代的受访者占比越低。我们原本以为,职场新生代(19-29岁)的AI工具使用频率是最高的,结果反而是职场中生代(42-62岁)的使用频率最高。
虎嗅:你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晓萌: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职场新员工还在熟悉工作职能的阶段,还不清楚使用AI对工作有怎样的影响,或者他还没有想到工作到底应该如何与AI相结合,没有锚点,有些无从下手。对于企业和行业可能受到AI哪些影响,可能他们的管理者都没办法给出一个清晰的回答。
虎嗅:你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或意见?
张晓萌:在我们都不太能看清楚AI技术走向的当下,年轻人相较于去守住工位,更重要的是守住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擅长的事情。这反而是在这种不利条件的一个有利做法。因为当大家都知道哪些行业赛道是大热门的时候,很可能会违背自己的心愿去追逐待遇好的岗位。在目前的不确定性下,年轻人的机会成本降低了,不如找到自己内心的热爱,找到内在的确定性,反而可能是更优解。
未来将是一个越来越个性化的时代,AI现在主要替代的是通用型的技能,每个人更应该确定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是什么,哪些特质不会被AI取代,这反而是在AI时代的“护城河”。
虎嗅:具体而言,年轻人该怎么做?
张晓萌:我鼓励大家去做各式各样的尝试,不用带太多的目的性。在尝试中慢慢找到自己的热爱,这点特别重要,我也一直在鼓励企业家学员寻找热爱。热爱能够让我们迸发出强大而持续的生命活力,成为我们走出至暗时刻的抓手。
虎嗅:应该去找热爱,而不是去做那些所谓精确的职业规划?
张晓萌:时代变化太快了,即便我们给大学新生或者职场新人做规划,到他们大学毕业或者工作了几年后,一些职业可能都会消失。在就业压力下,很多人可能更没办法去找寻真正的热爱。
虎嗅:所以可以理解为——在AI大变量之下,我们应该如何自处这个问题,要的答案也许应该是一个非AI的答案?
张晓萌:我们作为人如何自处的问题,只有人类自己能够回答。在这个AI重塑工作生活的时代,在技术有一些冰冷的世界中,我希望在研究中注入情感的温度,鼓励每个人去关注、认可、提升自身作为人的价值。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不能被AI替代的两大优势:一个是创造力,另一个就是情绪价值。未来既然AI要与人类共存,就要坚守住生而为人的优势。
虎嗅:AI不能提供情绪价值吗?现在很多产品都是可以做到这一点?
张晓萌:AI提供的情绪价值是个陷阱,因为它不是真实的。它甚至不能跟养宠物猫相提并论。猫能带来陪伴感,能安抚情绪,因为猫是活生生存在的。而AI终究是虚拟的,是一种幻象。
AI回应你的方式,其实是你“教”出来的,它会按照你希望的方式跟你讲话,它给的情绪是你“喂”给它各种数据之后的结果,你想要它给你什么,你就去喂什么,那肯定能够回答得特别好,这不是真正的理解或者情感共鸣,在我看来,这种高度迎合的情绪价值反而可能是个陷阱。
就像人对食物的营养需求要有五谷杂粮,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也是多样的——积极的、消极的,人都应该要去接纳。如果人一直陷在自认为的所谓好的体验中,就像是泡在蜜罐中,时间久了也就失去了面对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真正的成长,是需要依靠与他人的深度互动来激发的,那些经受了挫败考验后形成的信念与韧性,也许不会带来即时满足,但会成为激励一生的力量。
所以我始终觉得,人类需要生活中与他人真实的连接,比如一个对视、一句真心话,甚至一个拥抱。这些细腻而真实的体验,是AI暂时给不了的。人的存在就是要体验和应对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更多AI与职场心理健康研究内容,请点击链接:http://cloud.ckgsb.com/s/Sf4iubRiROg,限时获取长江商学院在虎嗅首发的《长江商学院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职场心理健康研究报告》,密码flaz,有效期至2025年5月21日,请尽快下载。
文章标题:AI带来的焦虑,怎么治?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22787.html
阅读原文:AI带来的焦虑,怎么治?_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