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我们的“自驾游”旅行车在蒙蒙细雨中准时来到。这是一辆六座和私家车,刚好够我们一家五口用。司机姓陈,是个成都小伙子,一看就是个常年跑高原的“老司机”。
小陈启动车子,车子在如帘如织的雨丝中穿行,我们一家人,在多情的春雨中,沿川藏线出发了……
第一站:在天全自驾大本营——318国道覆行仪式感
车行一个半小时,雨幕中浮现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G318天全自驾大本营。这里是川藏线的“零公里”起点,也是无数自驾者的朝圣地。“此生必驾318”巨幅标语在雨中依然醒目,红白相间的路牌指向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等遥远的地标。我们冒雨冲下车,在此留影。
我知道在此留影的意义远不只是记录自己来此一游,而是向川藏线的英魂致敬!我知道,筑路工人悬吊在二郎山绝壁上,仅靠铁锤和钢钎凿出天路的故事,我知道每公里牺牲7人的代价,让这条“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浸透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鲜血与信仰。
雨势依然,我们在此“充电”后重新启程。
很快,川藏线就进入隧道与桥梁交织路段,基本上在山腹中穿行。当川藏线穿越大渡河时,触景生情,我的心,刹时澎湃起工程的奇迹和它对生命的礼赞。
第二站:在折多山经历高原反应下的“生死疲劳”
中午在路边小店匆匆吃了个便饭又出发了,直指折多山。折多山的盘山公路像一条巨蟒缠绕山体,车子盘旋而上,海拔表的数字以每分钟十米的速度跳动。山腰处积雪渐厚,寒风裹挟着冰碴扑打车窗,车内温度骤降。原本兴奋的孩子们突然沉默了,老伴则是脸色发青,攥着氧气瓶的手微微颤抖。一家人全都打开备用的氧气瓶吸氧。
“到垭口了!”小陈说。打开车门,暴风雪迎面袭来,把心里残存的一点好奇也吹跑了。
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垭口狂风呼啸,经幡猎猎作响,积雪覆盖的观景台上零星散落着蜷缩吸氧的游客。我想起了攻略里那句“折多山是川藏线第一道鬼门关”,此刻方知并非虚言。勉强下车拍照,寒风如刀割面,呼吸仿佛被无形的手扼住,每挪一步都像踩着棉花。老伴举着手机的手抖得厉害,镜头里的“西出折多”石碑在风雪中模糊成一片惨白。
下山途中,老伴终于支撑不住,晕车与高反双重夹击,使她吐得天昏地暗。小陈尽力平稳车辆,减轻老伴的痛苦……
第三站:格底拉姆作证,狼狈邂逅绝美是寡淡
我们挣扎着抵达今日最后一站——格底拉姆。这座海拔4200米的“天空之城”本应是摄影天堂。然而高原反应尚未消退,马粪的腥臊味随风扑来,我们一家人都不愿意在此多呆一分钟。
勉强拍下几张照片就离开了。现在看,镜头里的格底拉姆依旧美得惊心。可惜我们已无福消受。
夜宿酒店,心情已是五味杂陈
现在,我已吃过晚饭,躺在酒店床上,在手机上写今天的游记。我想到了11万军民用四年时间在“世界屋脊”凿出川藏公路,3000多名烈士长眠于此的壮烈;想到了如今新一代建设者仍在折多山脚奋战,每天仅能掘进1.2米,六年遭遇40余次地质灾害……我对自己说,今日的“难受”,不过是这条天路百年史诗中微不足道的注脚。
老伴轻声呢喃:“明天去的地方,说是还要高……”我握紧她的手,想起康藏公路筑路烈士碑上的那句话——“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这条用血肉铸就的公路,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征服自然的勇气,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谦卑。受点苦,更能体味前辈的伟大,我们应该去体味,更应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