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虽然想通过铸造钱币的方式,来表明他是一位顺应天命的真命天子。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证明,他仍然还只是一个反叛的胡人,结局与他的前任安禄山也是惊人地一样。他俩仿佛就像是下凡的同一颗星宿,无论是在位的时间、还是死的地方、乃至于死的方式,竟然都惊人地如出一辙,他俩都是死于自己的儿子之手!这种结局更是让人不可思议!在唏嘘之余,我们不禁要感叹,这可能就是政治冒险的代价,人性、亲情一旦被政治野心操控,任何悲剧都有可能发生。即便是亲生父子,也会相互残杀!
上元二年(761)史思明被他的养子史朝义杀死后,叛军再次爆发内乱。犹如天助一般,再次给唐朝提供了平定叛乱的机会。于是,郭子仪又一次借助回鹘之力,乘机收复了洛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穷途末路的史朝义被其部下李怀仙诱杀,而成为他归降朝廷的投名状。至此,前后延续了七年零两个月,几乎相当于八年抗战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了。
从史思明铸造钱币这件事来看,我们发现作为安史之乱后半场主角的史思明,虽然名气没有他的前任安禄山大。但是,其才智、视野、能力,却绝不输于安禄山。这说明史思明已经是一位非常汉化的胡人,不再是一味的蛮干,除了会马背上较力之外,还会通过铸造钱币来打舆论宣传战了。
正如明代史学家
王世贞
所说:“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
《剑桥中国隋唐史》
的作者甚至说:“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证明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这一观点,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于史思明能力的认可。不过,史思明虽然相比安禄山更有谋略和野心。但是,最终在大唐名将郭子仪,统率的唐军清剿之下还是失败了。因此,世人都知道郭子仪为平定叛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