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的发展阶段中,我们逐渐察觉到“开始变得更为重要起来”这一现象。当一件事情刚刚开启时,它就像是一张白纸,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与潜力。每一个初始的决策、每一次最初的行动,都可能对后续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就如同在创业的初期,选择一个独特的市场定位、组建合适的团队,这些开端性的举动会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蓬勃发展。在学习新知识时,最初的理解和积累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为后续更深入的探索搭建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始确实变得更为重要起来,它是开启精彩旅程的关键钥匙。
极有可能,我这个标题的意思,和您以为的意思,完全不同。
我完全没有内容为王的意思,从来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嘛,很大程度上也没有。内容生态,渠道是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内容是被规则管着的,谈什么王不王的。
我一度认为,内容传播的三种模式是三分天下的。第一种:传统的点向面的大众传播,第二种:依附于关系链上的社交分发,第三种:所谓兴趣挖掘下的算法推荐。
传播确实还是这三种,但未必三分天下了。
一
先扯两句TikTok——虽然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TikTok的危机淡出人们视野很久了,但这不意味着它已经度过了那个危机。
照理来说,这种视频化的所谓社交网络,也就是个媒介形式换了,从文本到短视频。Twitter、YouTube都不是啥新东西,但它显然得到了部分人更大的关注,以至于祭出了二选一的大杀器。
那么,问题的核心在哪里?
强算法推荐的平台,是内容的逻辑,不是号的逻辑。而Twitter也好YouTube也好,都依然还是号的逻辑。
而美国所谓选战,很大程度上,一直以来都是“号”的逻辑。候选人可不就是一个号。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推特总统,其实是奥巴马。我至今记得当初奥巴马竞选成功后,还有正经学术论文在分析,奥巴马是如何利用推特完成了小额但大规模的募捐的:也就是如何起号。
但TikTok的逻辑变了。你要获得更大的关注和影响力,你需要持续的大量的内容输出——且必须迎合算法所谓的热点倾向。那么,结果就变得异常清晰:长篇大论逻辑精密结构复杂的内容,是不合这个倾向的,也是不可能持续性输出的。你必须不断地输出短平快的口号式内容,才有可能在这个平台上持续的获取影响力。
至于短平快的口号式内容,会导致什么,我就不点破了。
二
不知道各位还记得不记得2024年2月那个曾经刷屏的所谓秦朗事件。
在1月的时候,炮制这一事件的网红猫一杯在某个行业论坛上做公开演讲。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每次焦虑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我的账号有不可复制的强IP属性,不要焦虑。我可能不像美妆博主教大家化妆,不能输出更多的干货,但是我可以治愈心情不好的人。当你们不开心的时候,还有猫一杯的视频,主打一个陪伴的情绪价值。
但这段话后续复盘来看,有点强撑的味道了。因为情绪价值的阈值很容易堆高。你得挖空心思玩命地应对不断抬高的受众口味。
没有什么不可复制的强IP属性可言。
一个在算法推荐主导的平台上的网红,不持续输出内容是会很快过气的。而算法推荐是先推一波看看效果,根据效果再来决定是否推更大一波。内容不够劲爆,就相当麻烦了:在第一波被推流时,效果就差,后面,后面就没有了。
我不敢说秦朗事件和算法推荐有因果关系,但要说一句有相关性,大概不会出错。
三
有数据可以表明,连纯正的社交网络而非社会化媒体的微信,社交分发都很弱了。
长期订阅我这个号的朋友们都知道,今年这两个月,我忽然变得极为勤快起来。这和我电子游戏荒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我前阵子也蹭了几个热点,使得我这个足底号竟然有了单篇两万加的流量。
我去看了一下访问来路:
(我蹭了热点的某周)
在图中,可以明确地看到,最大的流量来路是算法推荐,高居65%——这和蹭了热点有着明确的相关性。现在的公号生态,看来和算法推荐也有密切的关系。
点向面的订阅式大众传播,公号消息24%(这就是所谓粉丝的响应度)。而所谓社交分发,也就是朋友圈、聊天会话,合起来8个点,几乎可以忽略。
我的一位头部大号朋友(前两天刚刚宣布粉丝突破一百万),也分享了他的流量来路:
他的粉丝忠诚度非常高,公号消息有超过50%,公号主页有26%。但同样,他的社交分发也非常低,朋友圈和聊天会话合起来刚过10%。
不过,他的公号不大依赖算法推荐,“推荐”在他的“更多”里。
我这位大号朋友同时也在做视频号,有一条视频很火爆,流量来源一翻,就是推荐:
所以,有些朋友问我会不会去做视频号,坦率讲,不大可能。我摸不透视频号的算法推荐逻辑。
四
以上文字,你不要以为我在批判算法推荐。对于这个事,我是完全中性的。
我还有位朋友,说过我觉得相当到位的话:大V是内容生态的板结。
换而言之,在内容生态中,后起的人想要做所谓阶层跃迁,必须要靠算法推荐。否则,成名大V就永远是成名大V。在号的逻辑下,先发优势造成的马太效应,几近牢不可破。
但一个阶层能够容易跃迁的生态,其结果必然就是所有人都很焦虑。你跃过别人容易,那么,别人跃过你也不难。鱼与熊掌,哪有兼得的道理。
传统媒体痛恨算法推荐的道理,在我看来,无非就是既得大V被掀了桌子的痛恨。
想想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游走于各国的在贵族眼里看来全是暴发户的所谓策士,都是怎么游说各国君主的:内容必须先危言耸听,您的国家快亡了啊!
那也是一个巨大的所谓礼崩乐坏的阶层跃迁的时期。
像我这种过气网红,就坦然接受这一点。有些篇章,该翻过就得翻过,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五
站在平台的角度,大V板结是极其不利的,必须提供跃迁的机会和可能。
站在受众的角度,天天看来看去就是这些大V,也没啥意思。人们天然的倾向就是想看到点新鲜玩意儿。粉丝感越弱,我觉得对个体越有利。看东西看成了粉儿,要自省!
站在内容创作者的角度,有机会后发制人实现跃迁是好事,但也得天天殚精竭虑想辙儿卷住自己的地位,本该如此。
然而,确实要承认,这种想辙儿想出很多旁门左道,包括不限于造谣、煽动、网暴等等,是算法推荐中必须正视的bug。
六
理解算法推荐,而不是一味反对,斥之为这就是投喂,变得极为重要起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扯氮集,作者:魏武挥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