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特色文旅产业的发展根植于本地的乡土文化,以文化元素挖掘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结合现代化手法进行设计,打造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
龙游溪谷项目旨在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打造以山、林、溪、雪、乐为特色的综合性溪谷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溪谷发展核心区,促进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以点带面、多元融合、联动发展的溪谷全域旅游经济带。
1.1.2市场前景
(1)全球旅游市场分析
新冠疫情不仅重创了全球旅游业,也让全球旅游业的投资在2020年跌到了历史新低。2020年全球旅游业的FDI项目(外国直接投资)下降到了312个,同比下降了59%,而旅游业的资本投资也从609亿美元下降到了182亿美元,同比降幅是70%,触及了历史最低点。
2023年5月10日开幕的“2023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长沙香山旅游峰会”上,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发布《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3)》。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旅游总人次达95.7亿人次,全球旅游总收入达4.6万亿美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66.1%和79.6%。2022年全球国内旅游恢复程度好于国际旅游,全球国际旅游收入增速远高于全球贸易增速,发达经济体旅游恢复表现好于新兴经济体。
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2024年首份《世界旅游业晴雨表》显示,2023年国际旅游业收入达到1.4万亿美元,旅游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初步估计为3.3万亿美元。
从区域上看,中东和欧洲等地的旅游业表现最为强劲。《世界旅游业晴雨表》显示,中东地区入境人数增长22%,增长率领跑全球,欧洲是接收全球游客最多的地区。此外,几个大型客源市场在2023年也报告了强劲的出境游需求,其中许多已超过2019年的水平。
“旅游信心指数”调查也显示,67%的旅游专业人士表示,与2023年相比,2024年的前景将会更好。其主要理由包括亚洲各地仍有很大复苏空间,如签证便利化和航空运力的提高;2024年巴黎奥运会等将推动欧洲旅游业取得成果;美元走强将支持美国游客推动的强劲旅游趋势。其中,中国最新推出的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公民实施的免签入境政策,也被视为将在2024年加速中国出入境游客增长的重要利好因素。
(2)中国旅游市场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国内旅游人次逐年稳步上升,2019年达到60.06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速达12.4%。但随着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2020-2022年国内旅游人次大幅下降。2022年国内旅游人次为25.30亿,同比下降22.06%,较2019年下降57.9%。
2023年是旅游行业强势复苏的一年,被压抑三年的出游需求得以释放,旅游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掀起国民出游新热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年国内出游48.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3.3%。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37.6亿人次,增长94.9%;农村居民国内出游11.3亿人次,增长88.5%。入境游客820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378万人次,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6824万人次。国内居民出境10096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9684万人次,赴港澳台出境7704万人次。
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出游总花费)4.9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87万亿元,同比增长140.69%,增幅显著,扭转了自2020年以来的低迷局面。同时,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5.69%,差距明显缩小,彰显了国内旅游消费的活力与潜能。2023年,我国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中,城镇居民出游花费41781亿元,增长147.5%;农村居民出游花费7353亿元,增长106.4%。入境游客总花费530亿美元。
文旅行业发展是国家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受到国家重视,陆续颁布《“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增加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质量。
近年来人们更多追求的是创新、积极的旅游产品,单纯游山玩水的消遣观光逐渐被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和项目所取代。城市漫步、康养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等新模式逐渐发展壮大。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显示,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上年同期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次43.70亿,同比增长16.3%;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12.45亿,同比增长9.9%。
(3)吉林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预测分析
吉林省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位于中国东北中部,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业具有良好的条件。
吉林省的自然景观类型多、品位高,人文景观文化内涵深厚。与国内同类旅游资源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为长白山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冰雪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边境旅游资源。
近年来,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产业布局全面铺开,省内东西旅游“双环线”、冰雪避暑“双产业”架构基本形成。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交通等硬件支撑日益强化,旅游产品供给更加多元。
2023年,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3.14亿人次,同比增长172.8%,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26.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277.35亿元,同比增长242%,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7.3%。旅游人次、旅游收入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吉林省全省文旅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文旅部工作部署,多措并举,全面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全省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市民游客踊跃出游,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4)项目市场分析
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旅产业是“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我国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传统观光旅游模式加速消退,休闲度假旅游、主题品质旅游、专项定制旅游等市场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多样化转变,从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文旅产业特色化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文旅产品供给层面,存在“千城一面”状况。区域文旅产业看似供给琳琅满目、资源丰富多彩,却不能有效把握和提炼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特色化主线,更多是重复无效或低效供给。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禀赋的特色化之路。
以文脉为基础的文旅产业体系,应成为区域文旅产业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实践。乡村特色产业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浓厚乡土气息的小众类、多样性产业,它以独特的资源禀赋、乡土特色食品以及乡村特色技艺等为产业发展赋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东昌区建于1985年,境内有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万发拨子古人类遗址,是萨满文化的发源地,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6000年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东昌区与其它区域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域资源联系紧密、自然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全域沟域发达、各具特色,形成组合优势,衍生了独特的沟域经济,为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的支持。整个项目的建设既丰富了本地旅游资源,又填补了东昌区文化、生态、互动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文化综合体的空白。
1.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2020年3月11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通知》(农办计财〔2020〕7号)提出建设目标为:支持建成一批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2020年7月9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农产发〔2020〕4号)中提出,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镇(乡),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2021年6月23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21〕10号),提出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坚持“三产融合”,立足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围绕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把乡村旅游规模做大、产品做精、特色做足、品牌做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吉林乡村旅游“升级版”,走出吉林乡村旅游“新路径”,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形成梯次配置合理、特色主题鲜明的民宿发展格局。加强主题客房、特色餐饮、农事体验、亲子研学等体验产品和项目开发,建设适应不同需求的特色民宿。
2023年10月9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吉林省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吉发〔2023〕19号),提出结合国家储备林等相关林业政策,采取林业、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依法依规推动森林旅游特色项目建设。积极筹措中央和省级林业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以项目化、工程化方式打造和提升一批森林旅游康养业态产品。
盘活林区闲置资产资源,各类经营主体及地方国有林场可以利用现有房产兴办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可享受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过渡期政策。
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同意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提升产业承接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开放合作,有力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承接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特色制造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先行区、区域合作发展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农特产品加工基地。示范区范围包括四平、辽源、通化三市。
2023年,《通化市东昌区全域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各领域、各行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将“文化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文化化”。
(2)资源优势
东昌区建于1985年,是通化市的主城区,幅员面积383平方公里,是通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东昌生态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20天,是我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全区森林覆盖率73.1%,素有“绿色立体宝库”之称,是我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药物资源达到1100多种,天然绿色食品资源190多种,被誉为“中国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松花砚之乡”,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东昌区的冰雪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高山滑雪场,曾举办全国第一次高山滑雪比赛,诞生了第一个全国滑雪冠军,素有“中国滑雪之乡”的美誉。
(3)产业优势
2023年东昌区被评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厂镇被列为吉林省特色示范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上龙头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金厂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该项目涵盖通化市东昌区重要旅游景区景点,区域内现有4A级景区白鸡峰森林公园、3A级景区上龙头雪村、3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大明牧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核心区万峰滑雪度假区以及通化市重点文旅产业项目通化冰雪产业示范新城项目、华润希望田园项目。
沿途共有20余家餐饮主题农家乐美食小院,涵盖了烧烤农家小院、铁锅炖农家小院、农家乐小院等多种类型。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作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核心区,对标国际化、现代化和特色化,打造集冰雪运动、康养避暑、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度假地。白鸡峰国家森林公园构建红色研学、康养避暑、生态观光等旅游产品体系。“十四五”时期,金厂镇着力发展花卉苗木、精品果蔬、中药材种植等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
(4)区位优势
东昌区地处东北亚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心地带,是我国最东端推进“一带一路”、实现陆海互联的重要纽带。东昌区是通往长白山、集安、辉南等重点生态、文化、边境旅游区的重要中转站,同时,以303国道、201国道、202国道为主的连接东北三省和进关出海的公路网络在此交汇。
随着通化港、通化机场的建成运营,集双、鹤大、通梅高速的全线贯通和通沈高铁的规划实施,东昌将形成“1小时域内”“2小时省会”“3小时出海”的快速通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北东部“进关出海、连接腹地、通达国际”的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物流集散地和连接内地与沿海、沿边的开放前沿。金厂镇地处通化市乡村旅游核心区域,区域总面积170.8平方千米,距离通化三源浦机场60公里,驾车58分钟,距离通化市中心10公里,驾车18分钟。
(5)人才优势
目前通化市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县级职教中心全部通过省重点校验收进入全省百强校行列,是全省首个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进入省级重点校行列的地区。近年来,通过科学布局,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探索多元办学新路径,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建设,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开始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提高。
通化市政府已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通化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科研单位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通化市在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给予企业助力,大力实施“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千名学子归巢计划”,持续为企业招引高校毕业生。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在通化市东昌区金厂镇上龙头村与金厂村沿线,打造从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至白鸡峰的文旅线路。总规划路线长度约21.5公里,核心规划板块共计约27公顷。其中亲子乐园9.3公顷,朝鲜族民俗村9.6公顷,葡萄酒庄园1.54公顷,烧烤经济带6.56公顷。
龙游溪谷项目围绕“亲子乐园、朝鲜族民俗村、葡萄酒庄园、溪谷烧烤经济带”四个主题及配套设施建设。其中,亲子乐园新建农事大集、淘金主题乐园、农业迪士尼、亲子互动乐园等内容;朝鲜族民俗村新建朝鲜族民俗园、朝鲜族风情街、长白山画苑等内容;葡萄酒庄园在原有村屯改造葡萄酒酒庄与窖藏馆、特色民宿,新建天幕乐园;烧烤经济带,改造现有村屯,增加特色业态模式,完善经济带发展需求,美化环境,增设停车配套设施。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 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7亿元,其中建设投资6.6亿元,流动资金0.4亿元。
1.3.2 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75000万元,年利润18000万元,投资回收期5.9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5.7%。
1.4.2社会评价
龙游溪谷项目充分利用了现有地块优势,集中建设,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国有土地,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确保了国有土地的保值增值。
项目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有利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加工流通环节向乡村下沉,带动农产品收益留在乡村,能够有效扩大农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合理分享二三产业收益。同时,把优势特色产业做成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产业,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为当地村民带来多样化的收入来源。
项目立足于建设综合性旅游度假目的地,有利于提高东昌区知名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项目将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完美结合,符合生态城市规划布局,是能带来绿色GDP的大型三产旅游项目。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东昌区生态城市品位,提高通化市对外形象。
1.5项目建设地点
通化市东昌区金厂镇。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通化市东昌区文化和旅游局
地址:通化市新华大街499号
2.2合作方概况
东昌区是通化市的主城区,幅员面积383平方公里,是通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下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乡1镇、8个街道办事处,14个行政村、37个社区,人口34万。
东昌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发展活力较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了医药健康、食品保健品、现代服务、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2023年东昌区地区生产总值170.02亿元,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9亿元,下降3%。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39亿元,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亿元,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27.73亿元,增长8%。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5亿元,增长30.5%。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概况
第二章 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
2.1 项目市场分析
2.2 项目需求预测
第三章 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
3.1 场址概况
3.2 建设条件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4.1 设计原则
4.2建设内容和技术指标
4.3 建筑设计和功能布局
4.4 建筑基础与结构
4.5 景观保护及绿化工程
第五章 总体布置和公用工程
5.1 总体布置
5.2 公用工程
第六章 环境保护评价
6.1 环境保护标准
6.2 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
6.3 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6.4 环境保护措施
6.5 生态保护措施
6.6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 节能
7.1 节能设计规范
7.2 能源指标分析
7.3 能源供应状况
7.4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
7.5 节能效果及评价
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和消防
8.1 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8.2 安全措施
8.3 职业卫生
8.4 消防措施
第九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9.1 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
9.2 人力资源配置
9.3 人员来源培训
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和招标
10.1 项目实施进度
10.2 项目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1 投资估算
11.2 资金筹措
第十二章 财务评价
12.1 财务评价编制说明
12.2 财务评价
第十三章 社会评价
13.1 社会影响分析
13.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3.3 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13.4 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四章 风险分析
14.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14.2 风险程度分析
14.3 风险防范措施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15.1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