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文章养成计划》中,影子韩冰曾对郑耀先进行过“战略特工”的评价,称他在战争时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干。与普通的战术特工相比,郑耀先所扮演的战略特工角色显得更为高端。战术特工通常依靠自身的体力与技巧去执行任务,而战略特工则更多依赖于智慧与谋略,专注于高层次的战略布局。韩冰特别强调,郑耀先是唯一一个在美国战略情报局(OSS)与英国军情六处同时备案的中国特工,这一事实也进一步展示了他在国际情报圈的巨大影响力。
美国战略情报局(OSS)在解散后,其职能被后来的中央情报局(CIA)所接管。而英国的军情六处,常被称为“陆军军情六局”,与CIA、苏联的克格勃以及以色列的摩萨德共同构成了全球四大顶级情报机关。正是这类情报机构的存在,塑造了许多经典的间谍角色,比如电影中的007。尽管中国的军统局与这些世界级情报机关相比,实力上稍显不足,但在国际情报界中,它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韩冰认为,将郑耀先视作战略特工是再恰当不过的评价。
郑耀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超凡的战术能力,成功地将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甚至让日本侵略者在精神上崩溃。根据电视剧《风筝》中的表现,郑耀先的命运充满了波折,他并非每次都能依赖聪明才智轻松取胜。实际上,他在一些关键时刻多次陷入困境,尤其在做决策时屡次失误。若他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不仅能确保自身的安全,还可能获得更为重要的情报。这让人不禁思考:作为一名战略特工,为什么他会错失如此关键的机会?
郑耀先的高调行事使得他成为了戴笠的怀疑对象,同时也引起了毛人凤的忌惮。尽管戴笠手握强大权力,但他始终以考察为主,而非果断决策。毛人凤,作为缺乏实战经验的内勤人员,深感郑耀先的威胁,因此宁可与中统合作,也要铲除这个潜在的麻烦。虽然郑耀先未能成为军统八大少将之一,但他曾多次与戴笠一同行动,这也让毛人凤对他充满警惕,认为他是眼中钉。
戴笠去世后,郑耀先失去了坚强的后盾,毛人凤则趁机开始改革,企图削弱旧势力的影响。在这场重建军统的过程中,毛人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清理了戴笠遗留下来的班底。曾经风光无限的郑耀先,最终未能逃脱这一权力斗争的漩涡。毛人凤显然希望与陈诚、何应钦等人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决定削弱原军统高层的影响力,郑耀先自然成了这场政治博弈中的牺牲品。
在毛人凤的压制下,郑耀先最终被调往渣滓洞看守所,这意味着他彻底与情报工作告别,渐行渐远地摆脱了曾经的战略特工身份。曾经名声显赫的他,面对无情的现实,依然无法扭转局面。他的活动空间被牢牢锁定在高墙内,除了防备敌人的追杀外,还要时刻警惕中统可能带来的威胁。
面对中统、军统以及游击队的三重压力,郑耀先最终选择了逃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断线风筝”。他再也无法执行任何战术任务,更谈不上获取任何战略情报。郑耀先最终的失败,源于他错失了一个能够庇护自己的机会。当某一势力主动向他伸出援手时,他选择忽视,这一错误的判断直接导致了他的彻底失败。
回顾那段历史,郑耀先在戴笠去世后,面临来自郑介民和毛人凤的两难选择。郑介民曾真心关心他,但郑耀先并未感激,并且错失了与郑介民合作的机会。郑耀先从延安归来时,郑介民曾公开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庇护,并帮助他谋取更好的安排。然而,郑耀先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也未能与郑介民形成有效的合作。这成了郑耀先最大的一次失误。虽然他曾在郑介民的支持下晋升为少将,但他始终没有主动寻求与郑介民的合作,独自一人的“孤傲”性格让他错失了许多合作的机会。如果当时他能与郑介民联合,或许能更好地发挥作为战略特工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