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生意经曾长期在酒桌间流转,觥筹交错间达成交易。然而,如今这一模式悄然发生转变,酒桌文化逐渐被茶桌文化所取代。茶桌上,人们以一杯清茶为媒介,氛围更加平和、宁静。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心平气和地交流,更能专注于生意的细节和本质。茶的清香仿佛能洗涤心灵,让彼此放下防备,更易建立起信任的桥梁。从酒桌搬到茶桌,体现了中国人在商业交往中的智慧与进步,以更温和、更具内涵的方式推动着生意的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段志飞,编辑:宋爽
在成都锦里的青砖灰瓦间,有一间名为“金香花茶”的老茶馆,茶艺师晓玥已在此驻守了七年。七年时光过去,她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徒,成长为茶客口中的“茶语者”,不仅精通茶艺,更擅长从茶桌上捕捉茶客们的微妙心思。
晓玥的茶台前,曾坐过来自天南海北的商人,有人豪饮如酒,有人细品如诗;有人借茶谈金,有人以茶探心。晓玥常说:“茶桌上的一壶水,能煮出半部生意江湖。”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商业文化中,茶桌不仅是品茗休闲之地,更是生意往来的重要场所。茶桌上的每一道程序、每一次举杯、每一个微妙的表情,都可能隐藏着国人深厚的生意经。
茶桌上的南北方差异
2018年,晓玥因为喜欢喝茶,找到了一份茶艺师的实习工作,成了“金香花茶”的学徒。
起初,她以为茶艺只需专注技法,可随着接待的客人越来越多,茶艺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年龄、不同行业、身份各异的客人交际,说是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点也不夸张,这让晓玥对茶艺师这个职业彻底改观。
有一次,一位东北商人约了朋友来茶馆喝茶谈生意。晓玥按照师傅教的“七分茶、八分酒”斟茶,不料对方端起茶杯一饮而尽,直言:“妹子,茶太淡了,整点实在的!”她慌忙换上一壶浓酽的普洱,对方哈哈大笑:“咱们东北人谈生意,茶得够劲儿,话得敞亮!”那一刻,晓玥意识到:茶艺不仅是技艺,更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解码。
与北方人的直率不同,江南商人的茶桌更像一场含蓄的博弈。某日,一位杭州商人与成都本地企业老板洽谈。晓玥特意选用了白瓷盖碗冲泡碧螺春,茶汤清透,暗合江南人“明澈”的生意观。
席间,杭州客人轻叩桌面谢茶,却对合作细节避而不谈。成都老板心领神会,转而让晓玥换上一盏新的峨眉龙芽。晓玥暗自感慨:“江南人谈生意,茶是试金石。如果你连他的杯中茶都读不懂,他如何敢将真金白银托付于你?”
关于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晓玥认为南方人“更注重细节,善于察言观色,茶桌上的每一次斟茶、品茗,都可能成为他们判断对方意图、衡量合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晓玥说,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商人,更倾向于在茶桌上进行商业洽谈。
在晓玥看来,北方人和南方人在生意场上的迥异风格,也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交流方式和谈判策略上。在茶桌上,这种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
“南方人更倾向于通过品茶、聊茶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信任感,然后再逐步深入到生意话题中。北方人在生意场上更倾向于开门见山,这也使得他们不太在意茶桌上的繁文缛节,而更看重合作的结果和双方的利益。”晓玥说,北方人普遍性格较为直爽,他们在谈生意时往往不拘小节,而江南人则更加婉约细腻,他们善于运用语言艺术,通过巧妙的表达来引导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茶桌暗语,生意人的无声交流
在茶艺师的眼里,茶桌上的暗语丰富多样,往往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传达出复杂的信息。
据晓玥回忆,有一次,她接待的一位女性客户等候另一位商务洽谈对象许久,后者到场之后,两人进行了一轮谈判。整个过程中,后者刻意将品茗杯倒扣于茶托之上,拒绝饮茶,以此来表明拒绝对方提出的现有条件。
“不喝茶”是茶桌上最直接的暗语,但其实真正的无声交流,从选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晓玥说,在喝茶的人当中,通常请客的一方会占据选茶的主导权,如果他是合作意愿更强烈的一方,可能就会选择价格昂贵的茶叶,比如500—600元/斤的峨眉龙芽,甚至是1300—1400元/斤的竹叶青或茉莉银针。倘若他并非胜券在握,则会选择一些好喝但又不贵的茶叶,比如一斤100元到几百元不等的碧潭飘雪,以此来做试探。
除了茶叶的差异,茶具的选择和摆放,也蕴含着深意。据晓玥介绍,一般茶客来喝茶,都会在紫砂壶和盖碗这两种常见的茶具中做选择。紫砂壶因其独特的透气性和吸茶性,只能单独泡制某一款口感浓郁的茶叶,如乌龙茶、红茶等,因此常被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或表达深厚的情谊;而盖碗则因其包容性强,无论什么茶叶都可以泡。
在谈生意时,如果客人选择使用紫砂壶,可能意味着他们希望与对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如果选择盖碗,则可能表示他们还在考虑或比较不同的合作对象。
泡茶和倒茶也是茶桌上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茶艺师在泡茶时,会根据客人的喜好和需求来调整水温、浸泡时间和茶叶的用量。如果客人对茶叶的口感表示满意或赞赏,茶艺师可能会适当增加茶叶用量或延长浸泡时间,以此表达自己的喜悦和尊重。
当然,晓玥也表示,其实在更多的日常生活场景里,一家之主会担任起茶艺师的职责,如果有客人来,他也能通过泡茶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例如烧水的壶嘴是尖的,如果用壶嘴对着客人,则是逐客的意思;泡茶的时候需要往茶杯中注水,如果是手往怀中抱,逆时针注水,则是表示欢迎的意思;此外,倒茶的顺序,通常遵循“先长后幼、先客后主”的原则,如果主人故意打乱顺序或忽略某位客人,可能也是在表达不满或暗示对方不太重要。
从宾客的角度来看,喝茶的速度和频率也可能传递出特定的信息,比如客人喝茶的速度很快或频繁要求续杯,可能是在暗示主家,自己需要更多的交流时间。反之,则是表达不满的意思。
与生意接触多了,
看到了茶的两种境地
“当客人对茶叶的口感表示不满时,可能会皱眉或轻轻摇头,这是暗示茶艺师需要更换茶叶或调整泡茶方式的信号,客人也可能通过表达对茶的不满来暗示对生意谈判的不满。”
晓玥说,当客人对合作表示出浓厚兴趣时,他们可能会主动要求品尝更多种类的茶叶,或是与茶艺师深入探讨茶叶的品质和来源。这样既能表达对茶的好感,同时也能掩饰对生意的兴趣,以免暴露了自己的谈判标准。
这样的心理博弈,晓玥看得多了,自己也了然于心。茶桌上的暗语,仿佛也成了茶艺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有的时候,我看到的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喝茶的人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有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面有每位生意人的难处与不易。”晓玥说。
事实上,茶艺师的工作除了泡茶以外,还要向茶客们推荐茶叶,所以经常需要通过观察客人的举止和表情来判断他们的心理变化。例如,当客人对茶叶的品质表示赞赏时,晓玥可能会适时地推荐更高档次的茶叶,以试探客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意愿;如果客人对茶叶的价格表现出犹豫,那么晓玥就需要迅速调整策略,通过介绍茶叶的性价比或提供优惠折扣等方式,来打消客人的顾虑。
晓玥告诉记者,要想把茶叶卖给南方的茶客,她的讲解方式通常都是有效的。可一旦遇到北方的客人,他们或许就不太在意茶艺师的引导和暗示,而是更注重自己对价格的判断。在她看来,比起观察茶客们谈生意,真正和生意人做起生意来,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如今,在茶台上工作了七年的晓玥,早已褪去了初为学徒时的青涩。她会在茶台一角备好东北人爱的搪瓷缸、广东人钟情的朱泥小壶、江南人青睐的龙泉青瓷。有熟客打趣:“晓玥的茶台,摆得下整个中国。”
被问及工作七年的感悟,晓玥沏上一盏碧潭飘雪,轻轻一笑。“茶桌上看生意,就像茶叶在水中舒展。北方人如红茶,痛快浓烈;江南人似绿茶,清雅含蓄;广东人像单丛,醇厚务实;而我们成都人嘛……”她指了指杯中起伏的茉莉花瓣,“就像这杯花茶,既要茶香,也要花香,既要滋味,更要闲情。”
茶雾氤氲中,成都锦里的石板路渐渐模糊,唯有晓玥的茶台清晰如昨,那里沉淀着生意场上的百味,也倒映着一个茶艺师的江湖。
运营:小野;排版:两只羊
本文原载于《新周刊》总第683期《茶之战》
原标题:《中国人的生意经,茶桌上都能找到》
683期杂志已上市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直播预告什么样的旅途,值得写下?
在这个随时可以获得旅行打卡攻略的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书写风景?当手机镜头能瞬间定格画面,文字又该如何保存更深刻的体验?
5月22日晚上8点,新周刊邀请到历史学者罗新、作家刘子超和杨潇,围绕“什么样的旅途,值得写下”展开讨论,探寻在景观日益符号化的当下,我们依然选择记录旅行的意义。
直播时间
2025年5月14日20:00
对谈嘉宾
罗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杨潇
旅行作家
刘子超
2024刀锋图书奖“年度旅行文学”荣誉获得者
主持人
钟毅
读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