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明星机器人项目破产了,这无疑是科技领域的一记重击。曾经备受瞩目的该项目,凭借着明星的影响力和对机器人技术的大胆尝试,一度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投资。然而,或许是市场变化过于迅速,亦或是技术研发遇到了难以跨越的瓶颈,最终导致项目陷入了困境,不得不宣布破产。这不仅让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也让人们对明星参与科技项目的前景产生了质疑。或许在科技的浪潮中,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项目,才能最终站稳脚跟,而那些仅仅依靠明星光环的项目,往往难以长久。
在机器人产业爆发的2025年,一家明星机器人公司却骤然倒下了。
深圳森合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合创新),曾被誉为“新生代割草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却遭遇了不可预见的困境。公司创始人李畅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地宣布,尽管团队全力以赴推进产品的交付,但由于团队意外重组、生产制造难题以及资金受限等多重因素,公司已经无法继续维持运营。
据相关资料显示,森合创新成立于2022年8月,专注于“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的研发。公司创始人李畅曾是扫地机器人独角兽企业云鲸的早期核心成员之一。在二次创业中,李畅带领的森合创新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并成功获得了蓝驰创投、泓诺创投、无锡微光创投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仅两年多的森合创新已经将业务拓展至全球市场,并通过Kickstarter平台成功众筹了230万美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其明星产品——割草机器人Oasa R1的研发和推广。该产品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790名支持者,但最终实际交付的订单数量却寥寥无几。对于许多海外支持者来说,原本期待的“割草神器”最终却变成了“割韭菜”的工具。森合创新的失败也从侧面反映出机器人产业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
在这场机器人产业的热潮背后,一场残酷的淘汰赛已经悄然拉开帷幕。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只有那些能够生存下来并留在竞争舞台上的企业,才有机会继续讲述更多关于创新和突破的故事。
火爆背后,一场淘汰赛拉开帷幕。毋庸置疑的是,活下去,留在牌桌上才能讲出更多故事。
拿下亿元天使轮的明星项目就地解散
“我们已经走到了无法继续维持运营的境地。”这是李畅在公开信中所表达的无奈。在经历了团队的频繁变动、量产的重重困难以及融资的艰难困境之后,他最终作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2022年8月,森合创新刚刚成立,便迅速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明星企业。他们的理念和方向独树一帜,选择了清洁机器人这一细分赛道,专注于类似国内扫地机器人的业务,但目标客户群体是海外用户。与扫地机器人不同,森合创新聚焦于割草机器人领域,致力于为欧美等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公司还进行了深入的全球市场调研,发现全球约有2.5亿个庭院花园,其中美国拥有1亿个庭院,占据了全球市场的40%;欧洲则有8000万个庭院,是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消费市场。
在欧洲,割草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约为10%到15%,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用户仍然依赖传统方式割草。这一现状让创业者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如果能够成功切入这一市场,未来的收益似乎唾手可得。
李畅,这位抓住机遇的创业者,曾是扫地机器人独角兽云鲸的早期创始成员之一。他的创业梦想源于家庭的深远影响。李畅的父亲是一位创业孵化器的负责人,少年时期的李畅目睹了许多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初创团队成长为估值数十亿的公司,这些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创业的种子。
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李畅加入了李泽湘教授领导的产业孵化平台。2016年,他参与创立了云鲸智能,并将其发展成为扫地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他亲身见证了云鲸的成长,也看到了扫地机器人广阔的商业化前景。如今,云鲸已成为全球前五大扫地机器人品牌之一。
凭借在云鲸智能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成熟技术,李畅于2022年8月创立了森合创新,专注于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的研发。他坚信,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对市场的洞察,森合创新能够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
资本也对李畅充满信心。在清洁机器人赛道中,很难再找到像云鲸这样具有说服力的前公司背景。云鲸的早期创始成员投身割草机器人领域,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投资项目。因此,森合创新的早期融资非常顺利,迅速获得了蓝驰创投、泓诺创投、无锡微光创投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
在融资的同时,森合创新还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集资金,几乎无需动用自有资金,研发和生产几乎完全依赖外部“赞助”。这种模式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第一大忽悠”、法拉第未来(FF)创始人贾跃亭的风格——“没钱就不造车”。然而,森合创新凭借一系列操作成功吸引了海外用户对其割草机器人的浓厚兴趣。毕竟,机器人替代人类完成的工作,最终受益的还是人类。
凭借VC/PE的资金支持,森合创新研发出了一款名为Oasa R1的割草机器人。官方资料显示,Oasa R1是全球首款采用滚刀式刀片系统的机器人割草机。与市面上常见的旋转刀片割草机不同,Oasa R1创新性地使用了滚刀刀片系统,具备更出色的切割性能、更易清洁以及更低的卡刀风险。此外,该产品还配备了自动刀片重磨系统,用户无需手动检查刀片磨损情况,系统可实时监测刀刃状态。不仅如此,Oasa R1还增加了传感器和微型驱动装置等核心部件,并采用了类似新能源汽车行业常用的“视觉+激光雷达”技术,为割草机器人配备了通常用于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
然而,森合创新却无法将Oasa R1实现量产。为了尽快实现商业化,证明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公司选择了众筹模式。2024年6月,Oasa R1在Kickstarter平台上线,起售价为1199美元,最终成功筹集到230万美元的资金。该产品获得了全球1790名用户的支持,他们期待Oasa R1能够替代人工,清理庭院中的杂草。根据森合创新的时间表,Oasa R1计划于2024年12月完成首批交付。
就在一个月前,森合创新还在社交媒体上更新了Oasa R1的生产视频,许多用户在评论区留言表示期待交付。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最终等来的却是一纸解散公告。
森合创新的破产令人感到惋惜,同时也为创业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量产能力、资金管理和团队稳定性同样不可或缺。李畅在公开信中表示,他将积极寻找负责任的方式,保留项目的成果。然而,对于那些曾经满怀期待的投资者和支持者来说,森合创新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陨落原因,森合创新的致命伤
“累积的运营和财务压力最终超出了我们维持该项目的能力”,关于森合创新倒下的原因,李畅无奈回答道。
森合创新的倒下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技术路线的失误到量产能力的不足,从资金链的断裂到团队管理的混乱,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根稻草,最终压垮了这家曾经备受瞩目的初创公司。
森合创新的核心产品Oasa R1采用了激光雷达-视觉感知系统,这在技术上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然而,这种技术路线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的高昂价格,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大幅上升,进而导致产品售价居高不下。在市场竞争中,高售价意味着消费者接受度的降低,尤其是在割草机器人这一尚未完全成熟的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远高于对技术的追求。
此外,复杂的传感器系统还带来了生产组装的难题。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的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产品性能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这不仅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次品率,还延长了生产周期,进一步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技术的复杂性也使得产品的维护成本大幅上升,这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于一家机器人初创公司来说,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然而,森合创新在这一步上却陷入了困境。尽管其产品在Kickstarter众筹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众筹的成功并不意味着量产的顺利。从众筹到量产,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供应链管理、生产流程优化、质量控制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资金是初创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然而,森合创新在资金管理上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尽管公司在成立之初获得了近亿元的天使轮融资,但这些资金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很快就捉襟见肘。尤其是在量产环节,由于供应链问题和生产效率低下,资金的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在后续的融资过程中,森合创新也未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公司未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盈利,使得投资者对其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使得投资机构更加谨慎,对于初创公司的投资更加挑剔。资金链的断裂最终导致公司无法继续运营,只能无奈地宣布破产。
其实,早在产品首次交付时,森合创新的倒下就有了预兆。有用户4月份在众筹页面留言:“开发人员一周没回复消息了”,接着又有人晒出退款截图。等到5月10日,亚马逊店铺突然下架,大家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直到李畅的公开信坐实传闻,人们才惊觉这家公司连首批订单都没交付完——230万美元众筹款,只够发一小部分货。
市场端的溃败同样惨烈。德国市场被宝时得拿走59%份额,美国用户动辄上千平米的草坪,Oasa R1最多只能应付500平。对比竞品,九号的割草机能覆盖3000平,汉阳科技的新品甚至能拖动特斯拉。更要命的是,德国经销商多是华人接盘,本土化做不好,渠道根本打不开。
资本过热带来的泡沫,在这个案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2025年Q1机器人赛道融资同比暴涨300%,但90%的项目死在量产前夜。森合创新就是典型:50人团队里一半是年薪七八十万的技术码农,研发烧钱速度远超想象。
机器人产业的生死竞速
2025年,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爆发,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项目的倒下。这一年,不仅是技术的狂欢,更是商业化困境的集中爆发,众多机器人项目在资本的热捧下迅速崛起,却又因找不到清晰的商业化路线而走向破产。
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但技术的快速迭代并未带来相应的商业成功。许多机器人项目在技术上追求极致,却忽视了市场需求和成本控制。例如,美国的Embodied公司曾凭借其儿童情感机器人Moxie获得广泛关注,但因产品成本过高、市场需求有限,最终在2025年宣布破产。Moxie的单机成本超过800美元,售价高达1500美元,且订阅服务续费率极低,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导致产品销量远低于预期。
类似的案例还有达闼科技,这家曾备受资本追捧的机器人独角兽,因人形机器人项目的核心部件成本高昂而陷入困境。其量产机型GingerXR售价超过20万元,难以打开C端市场,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2025年,机器人产业的融资热潮达到了顶峰,但估值虚高和投资人的短期期待成为行业的隐患。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指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投资人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导致部分投资人选择退出。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并非个例,许多机器人项目在获得高额融资后,因无法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而逐渐失去资本的支持。
尽管2025年机器人产业经历了诸多挫折,但行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未来,机器人项目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机器人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成本控制。技术的创新不应脱离实际应用场景,产品的设计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避免过度追求技术的完美而忽视了成本和市场接受度。例如,Embodied的Moxie在设计上过于理想化,导致成本过高,最终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
机器人企业需要建立更加稳健的商业模式。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销售和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规划和优化。企业应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融资渠道,而是通过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些机器人企业可以通过与传统行业的合作,找到新的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
机器人产业要想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长期投资。尽管短期内难以看到大规模的商业回报,但从长远来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投资人和创业者需要有长期主义的思维,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2025年机器人产业的起伏为行业敲响了警钟,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未来,机器人项目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优化的成本控制和稳健的商业模式,逐步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只有这样,机器人产业才能在生死竞速中脱颖而出,真正实现技术与商业的双赢。
无论如何,机器人产业的生死竞速已然开启,留在牌桌上才能看到曙光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