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往往面临诸多挑战。上海交大的胡捷指出,企业不怕竞争对手,却怕另一个中国人。这背后反映出在海外市场,同属中国的企业可能因文化、市场策略等方面的相似性,而陷入激烈的内部竞争。这种内耗可能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去应对当地强大的竞争对手。此外,不同企业间可能存在信息不互通等问题,影响整体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和发展。这提醒中国企业在出海时,要注重协同合作,避免内部的“自相残杀”,以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 (ID:finance_ifeng),作者: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讯6月28-29日,“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次论坛由凤凰网主办,雪花超高端系列品牌-醴首席赞助合作,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理事会联合主办,以“为开放的世界”为主题,旨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之际,为中国企业搭建思想碰撞、资源对接、规则对话的高端平台,系统性破解出海难题,共探生态共赢转型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出席了论坛,并发表主题为《软实力,高质量出海的硬道理》的演讲,其中对百年大变局与全球化2.0的背景、关税战及其对企业出海的影响、国际产业链格局重构下中国企业的应对之策以及软实力建设展开了深入探讨。
在谈到可持续发展时,胡捷表示中国企业要规避行业风险,比如恶性竞争。胡捷提及自己经常问企业家,“你出海怕这个竞争对手吗?他说我不怕,但是我怕第二个中国人来。”
胡捷观察到,中国企业的“杀手”是第二个中国人,很多中国企业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最后都杀得片甲不留,大家虽然产能很大但是没有利润。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自律、协同与平衡,因而需要所有企业家共同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