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塘事件中,毛泽东为什么一直为陈老总说话,保护他,而不计较他的“问题”?这一直是史学界鲜为人知的一个问题。
黄花塘事件,既是新四军高层内部纷争的一大事件,是陈毅人生中的一重大事情,但是,在这一事件之中,毛泽东对陈毅一直是采取维护和不计较其“问题”的态度,最终保护了陈老总,维护了他在党内和军内的崇高地位。
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做?
1. 毛泽东对陈毅性格是非常了解的。
陈老总一生光明磊落,性格豪爽直率,他既有革命者的坚定,又有文人的浪漫情怀。毛泽东深知陈毅的为人,曾经说他“有诗味,没酸味”(即才华横溢但不矫情),并评价说他“是个好人,但有时说话太直”。在黄花塘事件中,饶漱石等人批评陈毅“骄傲自满”“作风霸道”,但毛泽东并不认为这是原则性的问题,而看作只是陈毅性格上的特点。主席理解陈毅的直率,并非出于私心,而是革命热情的表现,因此更倾向于引导而非批评、打击。
毛泽东对陈毅的性格是了解的,对其革命事业的忠诚也是知晓的,建国后曾半开玩笑地对陈毅说:“你就是第三次反对我,我也同你合作!”这说明出主席对陈老总的信任已超越一般的同志关系。
2. 毛主席对陈毅有生死战友之情
1928年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与陈毅初次相见,随后,在艰苦的井冈山斗争中,两人一起与强敌作战,一起经历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还经受了内部路线斗争的考验。但是,陈毅坚持说:“朱毛”是“全军生命的中心”。在毛泽东深受左倾路线打击时,陈毅一直站在主席的一边,支持主席的正确路线。毛泽东曾对人谈及陈毅时感叹说:十年才看清一个人——即陈毅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在反“围剿”的危急时刻,毛泽东曾把中央政府唯一一批银元交给陈毅保管,足见对陈毅的高度信任。
3.陈毅对革命有大贡献
陈老总在中国革命中功不可没。井冈山会师前,他是南昌起义余部的二把手——朱老总的得力助手。在井冈山时,他与毛泽东、朱老总并称“红四军三巨头”。红军长征时,他留在苏区,担负掩护和善后重任,随后在三年南方游击战中历经罕见的生与死考验,成功地保存了革命火种。抗战时,新四军经历皖南事变后陷入低谷,但在陈毅的领导下,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迅速发展、壮大。毛泽东深知陈毅在革命中的重要贡献。因此,面对陈毅出现“问题”时,更倾向于保护而非批判。黄花塘事件中,主席给新四军的电报中明确地表态说:陈毅在内战时期与抗战时期“都是有功劳的,未犯路线错误的”,并强调陈毅在红四军七大期间的争论“并非总路线的争论,而且早已正确地解决了”——强调陈毅是执行中央路线的,是有功劳的,所以不能批判和打击。
4. 维护党内团结的大局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身处敌后坚持抗战,面临日伪和国民党顽军的多重压力,十分艰难,因此高层内部更需要团结,才能共同对外。如果在争论中支持一方,打击另一方,可能致使新四军内部矛盾扩大,影响抗战大局。于是,毛泽东采取了“冷处理”方式,将陈毅调往延安参加七大。这样,既避免了内部矛盾激化,又为争论双方提供了冷静反思的空间。
陈毅抵达延安后,毛泽东待之一如既往,像老朋友一样聊天,没时间聊天时就写信。在谈话和信件中,他劝陈毅“忍耐”,强调“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从全局出发,诚恳地帮助陈毅成长。这,既避免了因个人冲突损害党的整体利益,又使得陈毅的胸怀、才干、思想获得极大的提高,最后使得陈毅蜕变、升华为了一位杰出了大革命家、政治家。
5. 对饶漱石动机的审慎判断
毛泽东对饶漱石这个人以前没有接触过,并不十分了解。但是,凭着丰富的革命和政治斗争经验,黄花塘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对饶漱石借整风运动排挤陈毅的动机,是有所察觉的。饶漱石罗列的“十大错误”中,第一条指控陈毅“反对毛泽东”实为翻旧账(红四军七大事件),而此事早已定调。事实上,陈毅是对毛泽东是忠诚的,在当年红四军七大事件中也正是因为陈毅的毫无私心,才使得朱毛争论最后获得了正确的解决,反而促使了红军高层内部的大团结。因此,毛泽东认为黄花塘事件中饶漱石重提红四军七大,可能更多是出于个人权力斗争的目的,而非陈毅真的在原则上出了大问题。因此,他未支持饶漱石对陈老总的激烈批判,而是通过定性陈毅的问题为“工作关系性质”,来化解新四军高层的矛盾——事实上,保护了陈毅。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说:“黄花塘事件的发生,首先源自于饶漱石的夺权野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陈老总也有平时说话大大咧咧、乱放炮的毛病,才授人以把柄。所以,当饶漱石攻击陈老总时,‘人证物证’都有,陈老总便无法辩驳,陷入被动了。但是,在关键时刻,毛泽东没有计较他的这些‘不敬’之言,反而归于其性格上的毛病。毛主席对陈老总维护的立场,是对陈老总的保护,是综合了历史评价、现实需要和政治智慧的做法:他既肯定陈毅的功绩与忠诚,又警惕饶漱石的权力意图;既维护了党内团结,又通过此事教育陈毅去成长,去做一个更成熟的政治家。这一处理方式也反映了主席对党内矛盾的一贯思想——以大局为重,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该书与《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为一个系列,被誉为“毛泽东领袖史”,为近年来难得的对毛泽东研究的佳作,销量已过百万册。
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请到正规书店购买。
上一篇:“热穹顶”笼罩,北半球热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