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在平壤上空盘旋降落,机翼下星星点点的灯火如同沉睡的眼睛。我攥紧了背包带,心里七上八下——这趟朝鲜之旅,究竟是揭开神秘面纱,还是踏入另一个世界的孤独?当旅行大巴停在第一晚的涉外餐厅前,璀璨的灯火霎时驱散了所有不安。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身着传统服饰的姑娘们安静地站在雕花廊柱下,灯光映照着她们腼腆的微笑,像初绽的木兰花。
次日午餐,六人围坐的圆桌上竟密密麻麻摆开了十二个菜碟!一半是双份上桌——朝鲜人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待客的诚意。红艳的泡菜脆爽微辣,咸香的明太鱼干裹着浓稠的辣酱,土豆片油亮得泛光。最难忘的是那盘炒鸡蛋,金灿灿的色泽下藏着久违的浓郁蛋香。导游小朴轻声说:"都是乡下散养的土鸡蛋,没喂过饲料的。"连最普通的凉拌海带丝和豆芽菜,都透着食材本身的清甜。
"明太鱼是朝鲜人最熟悉的味道了。"小朴的语气里透着对家乡的珍爱。那质朴的滋味,像一缕炊烟,悄然飘进异乡客的心底。
当服务员端上免费啤酒时,邻桌三位朝鲜男士吸引了我的目光。他们点的菜几乎铺满了整张桌子,结账时我瞥见账单——仅仅二十多美金!这在国内一线城市恐怕连三分之一都买不到。一位衣着体面的中年男子注意到我的目光,竟微笑着向我们这桌外国游客点头致意。小朴低声说:"能在涉外餐厅请客的,在平壤也算家境不错的了。"
旅程深入开城,我们体验了著名的铜碗宴。七八个大小不一的黄铜碗盏摆开,盛着各色精致小菜,仿佛打开一个微缩的朝鲜美食世界。一位团友额外点了人参鸡,当砂锅端上时,浓郁的参香瞬间弥漫整个餐厅。鸡肉炖得酥烂脱骨,成了旅途中最昂贵的味觉记忆。
而真正击中我心灵的,是某个寻常的晚餐时刻。
餐厅角落,一家朝鲜人正轻声交谈。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母亲小心翼翼地将菜分到两个孩子的碗里。那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女孩,紧紧攥着勺子,专注地吃着碗里几片明太鱼和一小撮豆芽。当盘子里只剩最后一点汤汁时,她伸出舌尖,一点点舔干净盘底,又恋恋不舍地舔了舔嘴唇。
结账时,父亲从内袋掏出一个旧布包,颤抖的手指仔细数出几张皱巴巴的朝元。那几张薄薄的纸币,或许是他们全家一周的伙食费。我低头看着自己桌上丰盛的十二道菜——五十元人民币的团餐,此刻重若千钧。
"他们平时能来这吃饭吗?"我低声问小朴。她沉默片刻,轻轻摇头:"普通朝鲜人很少来涉外餐厅,太贵了。"
旅程最后一天,在平壤玉流馆,我点了一碗平壤冷面。面条爽滑劲道,酸甜的汤汁里浮着半片水煮蛋。邻座一位朝鲜老者看我吃得香,竟用中文说:"好吃吧?"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漾开笑意,眼睛弯成了月牙。那一刻,语言不通的我们,因为一碗面的滋味达成了默契的理解。
回国后,每当朋友打趣地问"去朝鲜吃得饱吗",我总会想起那十二道菜的丰盛餐桌,更会想起角落里舔盘子的小女孩。直到有一天,我在超市货架前驻足——包装精美的朝鲜泡菜静静躺在那里。指尖触碰冰凉包装袋的瞬间,平壤餐厅里明太鱼的咸香、土鸡蛋的醇厚、铜碗碰撞的清脆声响,连同服务员姑娘腼腆的笑容,全都鲜活地涌上心头。
那些朴素的碟盏,默默盛满了比食物更珍贵的馈赠。在异国的餐桌上,五十元人民币教会我的,不是朝鲜的神秘,而是人心对温饱最朴素的渴望,与待客最真诚的心意。食物可以如此简单,人情却可以如此厚重。在物质匮乏的土地上,我反而尝到了人性最饱满的滋味——那便是,无论身在何处,一餐热饭的温暖,永远能融化世间最冰冷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