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4S店打开国产车的引擎盖,十有八九会看到一台双离合变速箱(DCT)。AT变速箱可靠耐用,CVT平顺省油,为何国产车偏偏对双离合情有独钟?这背后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技术突围战。
CVT变速箱的“命门”被外国巨头死死攥在手里——德国博世垄断钢带技术,舍弗勒掌握链条专利。日系车的CVT再先进,钢带永远姓“博世”。国产车若想造CVT,每生产一台都要向这两家外企“交租”,成本居高不下不说,更随时面临“断供”风险。
AT变速箱的专利壁垒更高不可攀。采埃孚、爱信等巨头早已用专利将6AT、8AT技术层层封锁。曾有国产车企耗时5年砸数亿研发8AT,刚量产就发现国外已推出9AT,技术永远落后一代。这种“永远在追赶,从未能超越”的困局,逼得国产车另寻出路。
双离合本质是“两台手动变速箱的合体”,恰恰戳中国产车企的技术舒适区。手动变速箱是他们的看家本领,改造生产线半年就能实现双离合量产。长城的技术人员透露,他们正是将手动变速箱生产线升级,快速投产了7速湿式双离合。
成本优势更是压倒性的。一台进口爱信8AT采购价2-3万元,而自研双离合成本仅1万元左右。按年销50万辆计算,选择双离合能为车企省下近15亿元。在价格战惨烈的中国市场,这笔钱足以决定生死。
早期大众干式双离合的“死亡闪烁”让消费者心有余悸,但今天的国产双离合已脱胎换骨。主流车型清一色采用湿式双离合,离合器片浸泡在油液中,散热性、耐用性大幅提升。吉利星越L的7DCT经历-40℃漠河到50℃吐鲁番的极限测试,有车主拆解8万公里后的变速箱,发现磨损甚至低于某些AT变速箱。
双离合的换挡速度与传动效率(高达95%)更碾压AT变速箱(约85%)。搭载同款1.5T发动机,双离合车型比AT版本百公里省油0.8升,一年2万公里能省近千元油费。这种“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少吃草”的特性,完美匹配小排量涡轮增压当道的国产车。
国产车对双离合的“偏爱”,实则是技术封锁下的绝地求生。当AT、CVT的专利大门被国际巨头焊死,双离合成了一道劈开黑暗的裂缝。这条曾被质疑的赛道,正跑出中国汽车的加速度——从“能用就行”到敢叫板采埃孚8AT,齿轮咬合间跳动的,是一代中国汽车人的突围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