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暑假,朋友圈总会刷出一波旅游的打卡照。
以前,香港几乎是内地游客的标配,签证方便,购物实惠,连语言都毫无障碍。
可这两年,香港游客明显减少,香港再也不是那个,走一趟就想再去一次的地方了。
看起来是旅游热度的转移,实则是信任和体验感的流失。
01
最初,大家是因为新鲜和情怀爱上香港的。
二十年前,内地还没有那么多高端商场,更没有什么自由行,彼时的香港,既有国际化的大都市气质,又保留着南洋小城的烟火味。
夜晚霓虹闪烁,白天店铺林立,哪怕只是走在街头,也觉得像是走进了电影中的场景。
2003年,自由行开放后,赴港游客犹如潮水一般,那几年简直香港旅游的黄金时代。
迪士尼开园、购物节火爆、港剧港星加持,内地游客对香港的向往几乎到了顶峰。
但繁荣的另一面,也悄悄埋下了裂痕。
最先出问题的,就是体验,很多内地游客发现,香港服务业的态度并不像宣传中那样专业又友善。
相反,出现了柜姐冷脸、餐厅不欢迎普通话、出租车司机一言不合甩脸子的情况,所以,逐渐出现了去一次就够了的负面印象。
体验差带来的后果就是,游客们对香港失去了好奇和观赏的欲望,甚至有些排斥,自此奔赴香港的游客开始越来越少。
02
除此外,价值观的冲突也是导致去香港游客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香港本土网红,总是阴阳怪气地拍内地游客蹲路边歇脚,讽刺他们不文明,甚至用隐晦的方式进行地域嘲讽。
这些视频不止在网上引发争议,更在现实中劝退了一大批原本打算带孩子来香港的家庭。
过去香港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而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它是否还值得信任。
不仅如此,香港本地的一些制度设计也没有及时跟上,旺季时公共设施短缺,景点拥挤不堪,厕所难找、长椅稀少。
对比之下,内地的新兴旅游城市早就卷起了服务细节,小吃街配有母婴间、博物馆有免费导览、哪怕是民宿也能预约无障碍服务。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才是游客决定“是否再来”的关键。
03
而在全球旅游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香港的短板就显得更加突出。
泰国推出半价签证和全景体验,新加坡用夜间动物园和滨海湾灯光秀抢流量,甚至连马来西亚、菲律宾也用更便宜的价格、更热情的服务吸引着中国游客。
香港过去仗着地利和国际范吃老本,现在却显得保守、滞后,逐渐从热门名单中掉队。
但更深的问题,其实是情绪和信任的断裂,旅游不是纯粹的消费行为,它更像是一场跨地域的信任交易。
你相信这个地方安全、友好、值得一去,才会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前往。
而香港近年来的种种表现,让不少人心里打上了一个问号,我真的还被欢迎吗?
04
在当下,消费者越来越在乎是否被尊重,尤其是带娃家庭和银发游客,对旅游环境的要求不仅是价格,而是值不值得和安不安心。
一旦这个信任感崩塌,再便宜的机票也留不住人。
当然,香港也不是没有机会翻盘。
要想重新赢回内地游客,靠的不仅仅是推出几个节庆活动或者临时优惠。
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尊重做起,别再默许那些带节奏的网红摆拍,更别把内地游客当成提款机,而是要真正当成贵宾来服务。
其次是重建体验,可以从细节做起,比如增加座椅、优化导视系统、提高服务人员的普通话能力。
要让游客在每一个接触点都感到舒心。这才是真正的具有包容性的国际化,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傲慢。
还有就是城市更新,香港本就有丰富的文化资产和独特景观,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包装成真正有深度、有温度的旅行产品,不仅能吸引年轻人打卡,也能打动那些怀旧的中年人群。
最后,别忽视情绪修复,有时候,一句真诚的道歉,比十个促销更有力。
香港若真想赢回游客的心,或许得先低头认错,承认自己这几年确实做得不够好。
毕竟,旅游不是一次买卖,而是一段关系。
香港不是不能再火,但必须要懂得,这一波人心的流失,不是市场使然,而是自己亲手推开的。
等你真正诚恳了、温柔了、进步了,游客自然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