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大牛船长,Nausicaa,National Fisherman,iNaturalist,ScienceDirect。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拍摄的地点是一艘到远洋捕捞鱿鱼的渔船。
这艘渔船的甲板上密密麻麻堆满了鱿鱼,这些鱿鱼显然是非常新鲜的,它们在甲板上扭动,估计很快就会被船员们转移到船舱中冷冻,不过主角并不是这些鱿鱼,而是收网后意外捕捞到的一条估计能有几百斤重的巨型海洋鱼类。
以周围的人类为参照物,这条鱼百分百是超米级的,它的身体侧扁呈椭圆,覆盖粗糙灰皮,背鳍与臀鳍相当高耸,但是后面就像是被截断了一下,没有尾柄的结构,只有类似波浪状裙边的尾鳍。头真的巨大,但却是呆萌的豆豆眼,鱼嘴似乎闭不紧,微微张着。
没啥好卖关子的,这太明显了,就是一条翻车鲀(Mola mola)。
视频是6月30日,由博主“@大牛船长”发布的。他表示这条翻车鱼体型很大,虽然看似很值钱,但实际上渔民们都是对其避而远之。视频中这条翻车鱼其实是被吊着准备放生的,虽然没有拍到放生的瞬间,但视频的结尾它已经被从甲板吊到了海面上。
奇怪,这横竖也是块肉啊!而且是大肉!虽然该物种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物种,但抓回去压根是不违法的,难道真的是完全卖不掉吗?或者是渔民的保护意识比较强?
翻车鱼的商业价值确实是几乎没有的,大部分渔民钓到了都是直接放生,只嫌弃它太大了占空间。
翻车鱼是好看的,应该说起码是长得很特别的,所以它们具有观赏价值。那这样不就是有价值了吗?但需求是很低的,因为成年的翻车鱼体长可达3.3米,重达2吨,除了一些很大的水族馆可以饲养,普通人压根想都别想。
而且翻车鱼的饲养成本高昂,作为水族馆的一种观赏鱼类,也许确实能吸引客人,但饲养成本是高于其经济效益的。
它们不受渔民和消费者欢迎,可想而知其食用价值很低。翻车鱼的肉质粗糙且覆盖厚胶质层和脂肪,吃起来像是嚼蜂蜡。蜂蜡好歹还甜呢,翻车鱼却是非常油腻,根本无心去细品是否有什么海鲜的风味。其鱼皮能有几厘米厚,跟盔甲一样,处理起来很麻烦,人工成本增加了,它们就显得更“遭嫌”了。
此外,人类迄今为止在翻车鱼体内或体表观察到了近40种不同的寄生虫,如果不太会处理,那可能会引发健康风险,消费者压根没接触过翻车鱼可能不知道,但是卖鱼的知道这种情况,肯定是要消除风险的。
我觉得文化因素也是它们商业价值低的原因之一,不过只针对我国地区。你听它的名字“翻车”,是不是很不吉利?很多出海的渔民因为要靠大自然吃饭,所以往往都敬畏自然,有那么点迷信,于是名字不太好的翻车鱼就被视为晦气的象征,抓到了就直接丢掉保平安,这种观念直接削弱了市场接受度。
不过上面讲的这个视频有个网友表示:“好像除了日本人会抓回去吃,其他国家都会放生。”这个说法看似是对小日本的“刻板印象”,其实是真的。
日本会将其制为生鱼片或者取出翻车鱼的鱼肠做料理,但是取用的都是特定部位,而且受众其实也不多,更多是作为一种新奇的食物而营销,因此无法形成规模性产业。据说韩国似乎也有这样的翻车鱼料理,但更是小众了。
翻车鱼是鲀形目翻车鲀科的一种鱼,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和温带水域,在寒带的海洋也能发现,是已知最重的硬骨鱼之一了。其外形特征相当显著,以至于大家听到名字就会不自觉的在脑中构建出它们胖乎乎的形态。
相较于其他的鱼类,翻车鱼的椎骨很少,所以身体也更短。它们的牙齿融合成喙状结构,这使它们无法完全闭合嘴部,它们的咽喉处还有咽头齿。这样的鱼嘴说明它们咀嚼不了,那肯定就会吃一些比较容易小口的,确实啊,翻车鱼主要以水母为食,从大型的月亮水母到栉水母都吃,它们就直接用嘴将水母给嘬进去。
不过翻车鱼偶尔也会吃鱿鱼、鱼、藻类、甲壳类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不用用这样的鱼嘴想来是不太容易吧?
翻车鱼很大,但似乎没有什么防御能力,网上也总是说它们非常“弱小”,以此创作了许多嘲讽翻车鱼的笑话。确实它们的游泳速度贼慢,翻车鱼一天可以游动26公里,最高时速达3.2公里,似乎啥动物都能追上它们。
但翻车鱼能繁衍至今,显然是有自己的小妙招的。它们的小妙招就是超能生!雌性翻车鱼可产下多达3亿枚卵,比任何已知的脊椎动物都要多。刚孵化是小翻车鱼非常小,也就几毫米大,但它们却能从那么点的小玩意儿长到体重是当初6000万倍的巨物!足以见其生长的潜能了。
成年后的翻车鱼因为骇然的体型,其实天敌并不多,它们只是被人类玩梗搞得好像很废物,其实在海洋生态圈中是占据有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