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建沿海区域的军事活动,正是在赖清德提出“两岸互不隶属”这一言论后逐渐升温的。许多人对此表示关注,心中暗自思索,为什么明明三艘航空母舰已然就位,却始终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一切远比外界所理解的复杂许多。
美国的军舰在这一海域频繁巡弋,已经成为常态。十多年前的一次导弹试射中,美军的回应迅速且直接:两艘航空母舰直接驶入台湾海峡,姿态异常明显。对此,一位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高层私下表示,台湾在他们对抗中国大陆的政策中,无疑是最有利的筹码。因此,美国的军事行动一直未曾停歇。最近,他们向台湾增加了66架先进的F-16V战斗机,同时还在日本、韩国和菲律宾建立新的军事基地布防。这一系列部署,宛如在台湾海峡周边正进行的棋局布局。
然而,地理位置却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挑战。台湾海峡最窄处仅有130公里,东风导弹飞到对岸来回不过七分钟。而美国第七舰队的指挥官上个月也承认,如果在台海发生冲突,其后勤保证不会撑过三周的时间。正如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高层曾私下透露,台湾始终是对抗中国大陆的最佳工具。
与此相比,来自大陆的策略似乎更倾向于高压管理。解放军航空母舰在台湾周边海域巡航,无人机天天在空中侦察,火箭军的导弹也随时准备发射。尽管如此,解放军的演习依旧有着明确的界限。尽管赖清德上个月召开安全会议,提出了所谓的17条反制措施,但演习中的飞机和舰艇始终未越过海峡中线。这种压力感直接传导到了岛内,台湾的雷达监测站如今紧张得不堪。有时,渔民在海上打电话,手机信号都能被他们误认为导弹警报。与此同时,物价的飙升速度远超居民的收入,以至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今年就有超过两百名工程师辞职离职。
经济的状况同样复杂。去年,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额反而上升了18%。在苏州的工业园区内,台资企业已达六千多家,显示出两岸经济交流的紧密程度。生活方面的联系更是明显。例如,金门地区早已开始使用来自福建的自来水,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生活早已息息相关。当前岛内还面临电力短缺的问题,甚至有人讨论是否要重新启用已停产的核电站。而在一水之隔的福建,风能发电的丰富,远远超过了自身的需求。当台湾民众发现,即便美国的武器再先进,也无法阻止家中频繁停电的窘境时,他们的思想观念或许将会有所转变。
战后管理将是一个更麻烦的课题。伊拉克的经验教训铭记在心,占领一个地区往往比赢得一场战争更加困难。台湾岛上有2300万人口,处理后续事务将成为不小的挑战。过去一年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岛上有四成的年轻人并不愿意接受统一。一旦战争结束,社会治安的问题、教科书中渗透的“台独”思想,以及被轰炸后的发电厂和通信基站都需要资金重建。这一切都将是必须面对的难题。
与此相比,大陆自身的经济也不堪重负。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刚刚崛起,取代了曾经主导的房地产市场,成为新的经济引擎,但此时若选择开战,无疑是在新引擎上泼冷水。因此,真正感到焦虑的或许并不是我们,而是美国的军火商们,传闻他们的生产线已经停滞了整整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