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对唐朝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安史之乱这段,太让人唏嘘了。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可我看到网上有一种说法,叫 “李林甫不死,安禄山不反”,这可太勾起我的好奇心了。今天咱就来唠唠,李林甫要是没死或者晚死,安史之乱还会不会爆发。
李林甫在唐玄宗时期那可是当了十八年宰相,这人在历史上争议可大了。前期呢,他确实有本事,帮着唐玄宗处理朝廷内外事务,让唐朝在经济、社会方面维持了一段繁荣稳定的时期。可到了后期,权力一大,他就开始搞事情了,大权独揽,还打击那些忠良大臣,比如说韦坚、李适之、王忠嗣这些人,都被他迫害了。而且,他还建议唐玄宗重用胡将,这可就给安禄山势力壮大创造了机会。
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 755 年。巧的是,李林甫在公元 753 年病死了,就差这么两年多。有人就说了,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安禄山那是服服帖帖的,杨国忠一上位,没几年就把安禄山逼反了。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哈?但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事没这么简单。
就说安禄山怕李林甫这事,《旧唐书・安禄山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李林甫为相的时候,朝臣都不敢和他平起平坐,安禄山深受唐玄宗恩宠。李林甫让王鉷去见安禄山,王鉷对李林甫那是毕恭毕敬,安禄山见了都吓得直哆嗦,腰都不自觉地弯了下去。李林甫呢,跟安禄山说话的时候,语气还挺温和,还把自己的袍子给安禄山披上。安禄山呢,感觉特别受宠,啥都跟李林甫说,还喊李林甫 “十郎”。要是李林甫说点好听的,安禄山就高兴得不行;要是李林甫说 “大夫你得好好检点自己”,安禄山就吓得反手撑着床,喊着 “哎呀,我要死了”。就因为这些记载,很多人就觉得安禄山怕李林甫怕得不行,所以 “李林甫不死,安禄山不反”。
但咱再深入想想,安禄山可是一代枭雄啊,会真怕李林甫吗?当时安禄山已经身兼三镇节度使了,在河北经营了十多年,手下军力雄厚,势力大得都不好管了。唐玄宗呢,对他采取怀柔政策,又是让杨贵妃认安禄山当义子,又是各种封赏。这时候李林甫站出来,在唐玄宗给了安禄山好处之后,他来唱黑脸,吓唬吓唬安禄山。可这其实是在替唐玄宗兜底呢,帮着唐朝吓唬安禄山。而安禄山呢,他也不傻,他暂时不想造反,或者说还没准备好造反,他就配合着李林甫演戏,在李林甫面前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好消除唐朝对他的警惕心。你看,李龟年还模仿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的样子,逗得唐玄宗哈哈大笑,这说明安禄山的这些表现都传到唐玄宗耳朵里了,唐玄宗也就放心了。所以啊,他俩就是各怀心思,在互相演戏呢。
而且啊,李林甫其实也不敢真把安禄山怎么样。李林甫主张让胡人担任藩镇重要职位,为啥呢?他是怕有人立功后回朝当宰相,威胁到他的地位。在唐朝,出将入相很常见,那些豪族出身的官员,立下军功就能回朝当大官。但胡人一般没这机会,因为大家都觉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就劝说唐玄宗重用胡人武将。安禄山能有那么大权势,和李林甫的这个政治举措有很大关系。要是安禄山这些胡人武将闹腾起来,李林甫得背锅啊,所以他也不敢把安禄山逼得太紧。
从当时唐朝的局势来看,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可多了去了。政治上,唐玄宗后期疏于朝政,朝堂上矛盾重重,李林甫、杨国忠这些人争权夺利,搞得朝廷乌烟瘴气。经济上,均田制被破坏,贵族、官僚、富商大量兼并土地,老百姓赋税又重,很多人都没地种,只能四处逃散。军事上,募兵制让边境节度使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掌握军权,还控制着民政、财政,渐渐就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安禄山呢,早就有野心了,他在暗地里准备了好多年,蓄养战马、兵力,还让谋士谋划,选拔心腹将领。他连唐玄宗都想干掉,怎么会怕李林甫呢?就算李林甫不死,等安禄山觉得时机成熟了,他一样会造反。
所以啊,在我看来,“李林甫不死,安禄山不反” 这个说法不太靠谱。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当时各种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不是一个李林甫就能决定的。李林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和安禄山维持表面的和谐,但改变不了历史的大趋势。好啦,今天关于这个话题就聊到这儿啦,大家要是有啥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记得点赞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祝您生活顺心,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