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情境或事件等,我没法准确写出 200 字的描述呢。比如是哪笔投资、在什么领域、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 1500 倍回报之类的,有了这些具体信息我才能更好地创作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吴琼,题图来自:AI生成
“不能再错过下一个超级IPO。”话说最近,华尔街弥漫着一股错过CoreWeave的遗憾氛围。
这源于一场令人惊讶的暴涨——今年3月底,AI云计算公司CoreWeave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股价几乎收平,但没想到随后几个月开启一路狂飙——从发行价40美元,飙升至如今的132美元,最新市值约646亿美元(约合4600亿元人民币)。
随之而来,一场造富盛宴上演。最为戏剧性的,是维秘前老板Leslie Wexner(莱斯·卫克斯奈)在CoreWeave创业早期,曾先后对其投资共160万美元。如今粗略算下来,他持股账面价值约24亿美元,缔造1500倍回报神话。
AI造富,一切皆有可能。
一、始于三个人,市值4600亿,追溯投资往事
时间回到2016年,CoreWeave创始团队的三个人:Michael Intrator,Brian Venturo和Brannin McBee,购买了一张GPU,并在以太坊网络上挖出了他们的第一个区块。
2017年加密热潮期间,他们继续进行一些投机性硬件购买,这一副业也正式变成一家公司,成为CoreWeave在新泽西州的第一个数据中心。在公司内部,Michael Intrator是CoreWeave的首席执行官;Brian Venturo和Brannin McBee则分别担任首席技术官和首席战略官。
随后几年里,随着加密货币价格暴跌,他们又趁机买下更多硬件,也开始多元化经营,转向构建一个专门的云基础设施,并配备大量GPU。
创业早期,CoreWeave名不见经传。即使三位创始人都有丰富的金融背景,但早几年CoreWeave鲜有寻求机构投资,而是选择求助于贷方和少数投资者,如家办和加密货币企业家,还获得了朋友的几笔小额早期融资。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据《福布斯》披露,2019年,CoreWeave曾进行种子轮融资,投资人包括Stephen Jamison、Leslie Wexner等人,前者曾是一名摩根士丹利交易员,后者的身份则更广为人知,是维秘母公司L Brands的创始人。
其中,在卫克斯奈当时的投资顾问的主导下,他通过为其四名子女设立的信托基金,向CoreWeave投资100万美元,成为CoreWeave最早期的投资人之一。2021年又在其A轮融资中追加了60万美元。合计160万美元,对这位亿万富豪来说并不起眼。但正是这次无心插柳的投资,为日后千倍回报埋下伏笔。
回到CoreWeave,2022年AI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地的人工智能公司需要快速训练和运行大量模型的需求,这让GPU成为全球最宝贵的资产之一。而CoreWeave早已囤积了大量英伟达芯片,吸引了不少AI公司排队租用这个新云上备受追捧的GPU。
“我们突然崛起了”,首席战略官Brannin McBee曾坦言这并不在他们预料之中。但肉眼可见的是,CoreWeave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旗下数据中心开始遍布全美。官方介绍,CoreWeave为客户提供云端多种Nvidia GPU的使用权,例如A100、H100、A40和RTX A6000,用于AI和机器学习(ML)操作、视觉效果和渲染、像素流和批处理。
通过租赁AI算力,包括微软、Meta等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以及众多明星AI初创公司都成为CoreWeave的客户,这也使其开始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融资进展迅速——2023年4月,完成由Magnetar Capital领投的2.21亿美元的B轮融资,其中英伟达也为其注资1亿美元。
同年8月,它通过抵押英伟达AI芯片作为担保,完成23亿美元债务融资,由黑石、Magnetar Capital、贝莱德等机构参与;2024年5月,完成75亿美元债务融资,10月又获得了由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投行提供的6.5亿美元信贷额度……
据不完全统计,CoreWeave通过股权和债务投资筹集了超过12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Magnetar Capital、黑石、英伟达、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就这样,从误打误撞创业,到意外走向AI浪潮中心,今年3月底CoreWeave终于成功站上IPO敲钟舞台。
二、早期投资人斩获1500倍回报
起初,外界没预料到这场财富盛宴来得如此猛烈。
上市前夕,正值关税担忧、通胀恐慌的敏感时刻,CoreWeave不得不大幅下调IPO估值,将IPO发行价下调至40美元,远低于此前47至55美元的区间。同时,发行股数从原定的4900万股缩减至3750万股。整体募资额从原计划的27亿美元缩水至15亿美元,估值也从最高320亿美元降至约230亿美元,几乎砍掉三分之一。
3月28日(北京时间)晚间,CoreWeave正式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尽管在上市前备受期待,但CoreWeave的首日表现却略显平淡,开盘破发,首日市值约189亿美元。
虽然不如预期,但对于CoreWeave早期投资人来说,此时已经赚了不少。一个细节是,到3月该公司上市时,卫克斯奈手中的股份已价值7.3亿美元。
然而随后CoreWeave却带来了一场戏剧性反转。
仅在上市第三天,受OpenAI用户激增利好,其股价单日暴涨42%,市值突破240亿美元。
另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在5月。CoreWeave发布上市后的首份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收同比激增420%至9.816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8.53亿美元,全年业绩指引也高于预期。随后公司披露,核心供应商英伟达将持股比例提升至7%。源于投资者对AI基础设施需求增长的乐观预期,以及公司与英伟达等行业巨头的紧密合作关系,CoreWeave股价一路狂奔。
短短3个月内,CoreWeave股价飙升近300%,跻身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市以来表现最佳的前30只股票。巅峰时期,CoreWeave的市值几乎涨了两倍,一度接近730亿美元。随之而来的,背后一众股东手中股份也水涨船高。
首当其冲的便是CoreWeave三位创始人。据彭博数据,CEO Michael Intrator的净资产在短短12天内便增长了一倍多,从50亿美元增至超100亿美元。这样的增长规模,过往平均需要三年零四个月。此外,其他两位创始人身价也相继达到数十亿美元。
早期投资人押对了——以730亿美元市值计算,卫克斯奈手中股份价值达28亿美元,一举回报上千倍。英伟达手握7%股份,对应市值超50亿美元,成为黄仁勋又一笔经典投资。
不过上周,CoreWeave宣布将以约90亿美元全股票交易收购加密货币矿企Core Scientific。CoreWeave用90亿美元收购的业务,需前期投入大量成本,且其外部收入主要来自与主业无关的数字货币挖矿。这明显引起市场担忧。体现在股价上,便是目前市值已回落至646亿美元。
相对应的,维秘前老板卫克斯奈手握股权价值约24亿美元。当初那笔160万美元的投资,如今已经翻了1500倍。
三、AI造富盛宴,这里正诞生超级回报
AI赛道从来不缺造富故事。
上周,全球AI巨头英伟达市值一举突破4万亿美金,成为全球第一家摘取4万亿桂冠的公司。黄仁勋的身家也因此达到了1440亿美元,超过了股神沃伦·巴菲特,位列全球第九。若论这场AI盛宴中的最大赢家,黄仁勋一定位列其中。
作为“AI界最有权势的男人”,黄仁勋也成为众多AI公司背后的投资人。在外界口中,CoreWeave是“英伟达亲儿子”。不仅靠英伟达的GPU发家,投资方阵营中也少不了英伟达的身影。
几乎同一时间,马斯克创办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同意向同为马斯克创办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投资20亿美元,作为后者50亿美元股权融资的一部分。并有消息传出,xAI正向2000亿美元估值发起冲击。
去年底,英伟达作为重要战略投资方参与xAI C轮融资,当时后者估值为400亿美元。如今仅仅过去半年,估值暴涨,成为这个AI疯狂时代的最佳写照。
AI战火越演越烈。和黄仁勋同在投资一线的还有扎克伯格。最近一段时间,Meta一边重金抢人,一边收购明星AI公司,势必要把落后的都抢回来。当中不得不提的是,以148亿美元重金收购95后华裔Alexandr Wang创办的Scale AI。
这是全球现象级AI独角兽。自2016年成立以来,便获得众多风投青睐,融资7轮背后集结了20余家投资机构。随着Meta入股,Scale对应估值达到了290亿美元,是去年估值的两倍。
显而易见,这不仅让两位90后华人创始人轻松跻身亿万富豪行列,包括老虎环球基金、Accel和Index Ventures等在内的一众早期风投机构也获得丰厚回报。其中,种子投资人回报超千倍。老虎环球基金早期投入的2亿美元,如今价值超过10亿美元。即使是在去年最新一轮加入的20多家机构,也有望在短短一年内收获超额收益。
AI造富速度之快,只有你想不到。过去,大多数独角兽企业从成立到成为独角兽,平均用时在3~8年,一年便成为独角兽的故事都难以想象。但在AI时代,几个人、几个月,甚至仅靠想象中的巨大前景就能估值数十亿的案例已经比比皆是。“似乎没有什么是比AI更让人兴奋的赛道”,于投资人而言,这也是难得拿到超额回报的机会。
如此盛宴,警钟也悬在人们心头。没人愿意错过AI时代的机会,FOMO情绪(害怕错过)渲染下,一场超级泡沫也在酝酿之中。正如知名投资顾问、经济学家James Rickards写道,“AI一直在推动股市创下历史新高,但市场目前呈现出一种超级泡沫的氛围。”在他看来,泡沫的持续时间可能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长。
“崩盘随时可能到来。”正如他警示,外界对CoreWeave的质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公司目前仍未盈利,且债务总额过高,这也是不少AI独角兽面临的困境。毕竟大部分财富仍停留在账面上,许多公司可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波AI浪潮至今不过短短几年,倒下的明星项目已经不在少数。
但风浪越大鱼越贵,显然没人愿意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