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古镇景区,运营方因门票问题与村民产生分歧。当地村民纷纷在社交平台发文提醒游客无需购票,并在景区入口张贴告示,指引游客从其他通道免费入村。(7月14日 法治日报)
瑶里古镇,古名“窑里”,始建于西汉末年,因其是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而得名。因古镇境内茶、瓷文化底蕴浓厚,又被誉为“瓷之都、茶之乡”。此前,古镇长期免费开放,仅三座老建筑例外。但7月10日起,运营方未充分沟通便设卡收费,入村30元、套票110元,直接冲击商户生计,民宿入住率下滑。村民多次沟通无果后,这场自发的“引导行动”应运而生。
古镇的生命力,根植于“活态传承”的基因。瑶里古镇的石板路、旧民居之所以吸引游客,不仅因其独特的建筑肌理,更因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所维系的烟火气。当景区以“保护”之名设卡收费,让村民祖祖辈辈通行的路径成了“收费通道”,窗棂外的生活场景成了“售票景观”,而门票收益与村民关联甚微,“守资源者难享其利,开发者独获其益”的失衡,便催生了“逃票指南”。
更进一步看,游客向往的不是“圈起来的标本”,而是清晨的叫卖、午后的闲谈、屋檐下的晾晒,这些“活态风景”才是古镇的灵魂。门票若割裂村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古镇便成没有温度的“布景”。正如游客所言,“买门票进的是景区,跟着村民走的才是古镇。”
古镇因村民而鲜活,村民因古镇而受益。景区与村民的关系,应当是一荣俱荣的共生,而不是走向“零和博弈”的对立。门票若成“隔墙”,保护变“隔离”,终将两败俱伤。瑶里的困境并非个例,不少古镇都走过类似的路:从免费开放聚集人气,到收费运营追求收益,再到村民疏离、游客流失。反观那些成功案例:乌镇让村民参与民宿经营,门票收益反哺社区建设;平遥古城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鼓励村民从事特色经营。这些地方的村民,不会张贴“逃票指南”,因为他们深知“景区兴则自家旺”。
古镇的价值,在于“古”的底蕴,更在于“人”的活力。开发不能只追逐商业利益,更要让历史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门票可以收,但收费的前提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比如提取部分收入用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优先吸纳村民参与景区服务,支持村民发展特色文旅产业等。只有让村民真切感受到景区发展的获得感,他们才会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抵触者转为守护者。
化解古镇开发的矛盾,关键在于重建景区与村民的共生关系,回归“共同富裕”的轨道。
要打开“协商之门”,让村民有话语权。景区应与村委会、村民代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共同商议门票定价、收益分配、经营管理等事宜。当村民对景区发展有了知情权、参与权、收益权,“逃票指南”自然会失去存在的土壤。
要做活“融合文章”,让文化有生命力。与其依赖门票收益,不如深耕“景村一体”的体验经济,引导村民展示传统技艺,将农家院落改造为特色民宿,让村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游客体验的一部分。如此,村民的收入渠道宽了,游客的体验感深了,景区的吸引力自然强了。
要守住“保护底线”,让发展可持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业态布局,都该尊重村民意愿、保护历史风貌。古镇不是企业的“私有财产”,而是村民的家园、游客的向往、历史的遗产,任何开发行为都必须守住此一根本。
古镇之美,美在山水与建筑的交融,更美在人与故土的共生。唯有让景区与村民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才能让古镇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温度,真正实现“开发为民、保护惠民”。
文|孔德淇
编辑:王智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