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年便成为亿万富翁,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他深知热爱并非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刻意为之,而是在尽情玩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孕育出的成果。他以对事业的热爱为指引,在每一次的探索与尝试中,仿佛是在尽情玩耍般享受其中的乐趣。这种热爱让他忘却了功利与压力,全身心地投入,最终将玩耍转化为卓越的成就,成为亿万富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以热爱为动力,在玩耍中不断积累与成长,或许不经意间,就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辉煌。
前段时间,我和“搞钱狂魔”徐皓天展开了一场直播连麦对话。23岁、年入过亿,这个名字和这些标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在我的印象里,皓天观点犀利直接、思维极其理性,仿佛“热爱”这种感性的词汇,天然与他绝缘。
但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对这次对话格外期待。比如,他会怎样理解“热爱”?他在选项目的时候会考虑哪些标准?对于渴望开启第二曲线的30~40岁人群,他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我邀请徐皓天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我们把这次与“皓式犀利”的对话精华整理成文章,分享给你。不论你是在探索热爱,还是在事业转型中寻求突破,相信皓天的视角都能给你带来启发。
一、把热爱变成事业是有前提的
凯莉彭:请皓天先介绍一下自己吧。
徐皓天:我的介绍很简单。基本上各位在网上搜索“徐皓天”,就能看到很多视频,大多是别人采访我,我自己账号发布的并不多。
我和凯莉是上次在硅谷由李尚龙介绍认识的。跟凯莉拍了条采访视频,结果干出那么大的播放量。
当时初衷很简单,因为初到硅谷,就想让当地的华人朋友认识认识我。没想到一下子出圈了,感觉隔壁楼下老太太都认识我了。
我是19岁开始创业,目前从事医疗健康消费领域。
之前创过很多次业,大学期间也赚了挺多钱,具体多少大家可以上网搜。毕业之后赶上疫情,机缘巧合下进入医疗健康行业。我也不是自媒体网红,主要是别人拍摄的内容让我受到了关注。
凯莉彭:直播间很多小伙伴可能看过我们的访谈视频。如果没看过,我主页有几条和皓天的视频,全网播放量已过亿,可以去看看。
今天邀请皓天,是因为很多读者在分享读书心得时,提到特别喜欢我们的访谈内容。
在第一期访谈中,皓天提到“Passion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东西”。我的书《The Passion Business Playbook》主题就是Passion(热爱),我想先听听皓天对这本书的名字的看法。
徐皓天:书名确实重要,现在大家看书只看名儿。我理解凯莉这本书名叫《把热爱变成事业》,但关键是,现在很多人连热爱的事儿都很难找到,把热爱变成事业就更难。
单纯从书名来看,我认为这是“从10到100”的过程。其中,“从0到1”是寻找热爱,“从1到10”是找到热爱,“从10到100”才是把热爱变成事业。
当时我们讨论的语境,主要是脱口秀演员付航的Passion火了,很多人宣称“找到青春”“回归初心”。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第一,你真的有Passion吗?第二,你的Passion方向正确吗?可以说,Passion就像一个加油站,如果车明明该往北你却往南开,加再多油都没用,关键在于方向正确。
很多人都忽略了“把热爱变成事业”本身就是有前提条件的。
前几天朋友给我介绍了杨天真,聊天有个感受,她的热爱是千锤百炼后的结果,是“I don't care, 你们随意”。了解我的人知道,我的态度也是这样,“你们随意,别对我指手画脚”。
因为我自我迭代能力比较强,而且我热爱什么、用什么方式生活,都有自己的主见,知行合一。
所以热爱和找寻热爱是因人而异的,现在社会存在太多被强加的“热爱”,挣钱不就是其中一个吗?
凯莉彭:既然皓天没看过这本书,我先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这本书涵盖“从1到10”和“从10到100”阶段,把热爱变成事业,首先就是要找到热爱。
就像你说的,很多人的困境在于找不到热爱,刚才评论区小伙伴也提到,我不知道自己热爱的是什么。但如果说你都没有亲吻过很多青蛙,你怎么知道你的王子是谁?
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就只做过一两件事,这种情况下你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这很正常。所以书中提到的“6P模型”,就提供了寻找热爱的方法、案例。
二、你的热爱=搞钱?
凯莉彭:皓天,你的热爱是什么?外界普遍认为你热爱“搞钱”,你怎么看?
徐皓天:我的“热爱”很少会指向特别具体的事情,更加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内容。
比如有些人喜欢滑雪,但他不一定是喜欢滑雪本身,更可能是喜欢亲近自然、挑战自我,享受征服感或刺激感。所以我更关注行为背后的本质逻辑。
大家可能认为我喜欢“搞钱”,还很擅长了解商业的本质,但在我看来,商业归根结底还是人组成的商业,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很关键,就像股票涨跌背后其实也是人的博弈。
所以我的热爱是研究人,这个过程就像人在照镜子,我观察别人,最后映射的是我自己,思考别人吃的亏犯的错,都有可能成为我的前车之鉴。
举例来说,我的视频评论区经常有人说“这小子年轻,以后肯定栽跟头”之类的话。
这种人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我这类人是很稀缺的——我能和各领域的顶尖人物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核心内容并进行实践。这种机会本身就很少,因为你想和一把手聊天,首先你自己得是一把手,这样才能聊出东西来。
凯莉彭:所以,你的热爱是“了解人”,为了最终把握和理解人性?
徐皓天:是的,但它跟利益是一点儿都不挂钩的,就纯粹是我喜欢了解人。人是最简单的动物,也是最复杂的动物,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大多数人太把自己当人。
我前面说人性中98%是动物性,剩下2%才是人性。但很多人习惯放大这2%,回避98%,这放在商业上就会非常可怕。
凯莉彭:强调2%的人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徐皓天:他们不承认底层需求,比如“食色,性也”。
现在中国成功的商业案例,烟草、酒类、外卖、游戏等等,都是围绕这个做的。总有人会说人性的善恶论,我其实不同意这一点。我又爱观察动物,又爱观察人,后来我就发现人性98%体现动物性,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结论。
好生意都比较顺应人性,当我们把人理解成动物的时候,往往就能知道什么时机、怎样去迎合。
比如说我从事减重行业,就是迎合人的懒惰。从市场上来看,顺应人性的诺和诺德、礼来市值达数千亿,但像Keep这样的“逆人性”产品,市值也就数十亿。
消费者往往会为了解决问题、有意愿而掏钱,总是和人性逆着来,大家不掏钱也是正常的。
凯莉彭:所以,读书软件做不过短视频,健身软件也竞争不过减肥或其他社交产品。
徐皓天:对,但是樊登读书是例外,它满足了“懒”与“求知欲”的结合,罗振宇也是同理。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传递的形式变了,但知识本身还在那儿。
凯莉彭:你研究人性,认为顺应人性的生意才是好生意。但顺应人性也不限于约会软件或短视频(比如受争议的抖音算法),樊登读书、得到也是通过迎合人性的方式来帮助成长。
徐皓天:补充一点:我最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很多人对“什么是恶习”的定义是有失偏颇的。
我之前在视频里也说过,如果大众都是对的,那为什么多数人仍然如此普通?这说明95%的想法是错的。就比如我们说“懒惰”,难道它就一定是一件坏事吗?
凯莉彭:那么,这份热爱带来的成就感源于哪儿呢?
徐皓天:好玩。我的热爱没有特别严肃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玩。
平铺直叙的东西经不住品,但人性是值得品的,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某家知名硬件公司高管集体离职,我就通过问投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此来判断他们老板的特质,再结合市场策略来推测公司的未来走向。
通过这样的分析,还没和这个人见面之前我就已经收集到了很多他的信息。真正接触之后,我可能又会产生不一样的认知。
同样地,我就会想我是不是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我遇到这么多高管离职我该怎么办?这反过来说我也需要对我自己有充分的了解。
凯莉彭:你的热爱不带有目的,就是觉得好玩有意思。我做自媒体也不为赚钱,做内容也不为赚钱。
三、热爱是玩出来的
凯莉彭:你是如何找到这份热爱的?是从小的习惯,还是在探索了多个方向后做出的选择?
徐皓天:任何人都爱玩,是顺应人性的一部分。我以前非常爱打电脑游戏,享受竞技感、征服感。我想这个本质上也是和人的互动,打游戏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判断。
长大后,我发现社会是一场更真实、丰富的“游戏”,好玩!
我又是偏敏感的人格,更享受跟人互动。不管你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别人产生互动,进而去了解人。
凯莉彭:我的“玩”和你不一样,我不玩游戏不看电视剧,每人爱玩的东西不同。
徐皓天:那你爱玩的是自媒体。
凯莉彭:是,自媒体做内容就是我的“玩”,把一本厚厚的书提炼成三分钟短视频,让别人获得启发,我就有成就感。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找到你对人性研究的这一热爱方向的。
徐皓天:我觉得“寻找热爱”是做题思维。
如果你连爱玩什么,都需要这么辛苦地找,那你累不累,还玩不玩了?你就跟着感觉走,去探索、去尝试,别抱有目的。
热爱这件事是有一定缘分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缘分际遇是不同的,干嘛非得把自己活成流水线工人?
大多数人在生活总是拿别人对标,但你得先了解自己才有资格去对标,不要盲目效仿别人。你需要去经历和体验,否则一辈子老做错误决策。
为什么大多数人普通?为什么大多数人说的话是错的?开头错,越下越错。
不如承认前面的错,现在去下最好的棋还是有机会的。
凯莉彭:那就是回到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从过往经历中去感知。斯坦福大学有一堂选修课叫《人生设计课》,提倡的就是要记录心得状态。
《把热爱变成事业》这本书中也提供了非常多的方法,但大前提就是要广泛地尝试,比较不同的体验给你带来的感受上的差异。
徐皓天:举个例子,比如说今天你面前有三家饭店,你不能一次都尝完,对吧?
但如果给你三天,也是有可能把这三家饭店都吃一遍。如果你只吃了第一家店就认为它是最好吃的,这个结论大概率是错的;但如果你三家都吃了,这个结论就是100%正确的。这就是一个选择问题。
为什么我选择去很多国家转转,为什么我要去硅谷,见不同的人,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我们以为的A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通过B、C、D去进行多个维度的验证更接近正确。特别是当你体验得足够多的时候,你内心的笃定感是非常强的。
四、如何找到自己的热爱?
凯莉彭:直播间问到,很多带着北大清华港大标签的优秀创业者或多或少都会成为一种限制,你认为该怎么克服?
徐皓天:我觉得还是得有自信。我小时候听过一句话——清华也有枯萎的草,牡大也有挺拔的松——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首先“我是谁”并不是由名校和赚多少钱赋予我的,这些都是结果,实现这个结果的路径有很多,潜在的特质(如战略眼光、韧性)才是根本。
名校也可以当成是家企业,光环用来吸引更优质的学生,打造圈层,然后再吸引更优秀的老师和教授,提高排名,这就是学校的商业模式,你只是其中一员而已。你怎么知道你不是那个被收割的人呢?所以不要过分把名校光环当回事。
再比如,我在和我身边的“二代”朋友交流时,我会直接说:“我想听你多聊聊你自己,别老提你爸。”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自信,一个人不能通过见识、通过对一件事的看法征服我,那我和他做不到平等对话。
老有人说“向上社交”,这就是个伪概念,只有平等社交。如果你不拥有这些光环,或者你不具备拥有光环的实力,还真祛不了魅。
凯莉彭:那过往标签脱不下来,在既定轨道走太久又没办法改变。怎么帮助被标签所困的人?
徐皓天:首先要承认自己不行,承认光环不行,别把这些虚的东西当回事。
说句扎心的,楼下卖煎饼果子的大姐对商业的理解大概率都要比直播间50%的人更强,每天请教知识付费还不如跟大姐聊两小时。
她是实战派,懂客流、城管、平台运营。如果高高在上付费找大师,不具备从底层出发想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失去理解,清华北大读也是白读。
凯莉彭:我们聊聊家庭教育,如果你作为一个父亲,会如何引导孩子?
徐皓天:我能做到的是60分的底线要求,其余都看造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我只能告诉我的孩子什么路不要走,但其他的选择权我会交给他。
就像我一直说,清华北大教育出来的应该是灵魂自由的人,而不是学霸。如果教育出来的都是学霸,这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
凯莉彭:嗯嗯,对于30~40岁面临转型者的创业者呢,你有什么建议吗?
徐皓天:第一,承认自己的普通。这一点99%的人都难做到,但一旦能够做到就意味着你开始变得不普通。
第二,要认识到普通一样可以活得精彩,这二者并没有矛盾,比如《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天资一般但仍然靠后天努力变得精彩。
第三,找到自身“舒适区”,不要和自己较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凯莉彭,作者:凯莉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