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众目睽睽之下砸记者摄像机的后续内容来了,丰旭线缆有限公司谢姓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情发生像鬼一样,确实是“冲动”。呵呵,居然说是因为“冲动”,然后又说“不能违法”,讽刺啊
好一个因“冲动”砸摄像机,好一个“不能违法”
轻描淡写啊,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更折射出我国市场监管体系中的深层矛盾:违法成本过低与维权成本过高形成的畸形生态,让一些企业有恃无恐,甚至公然叫嚣"有本事你去告啊"。
若不是因为这起“企业主暴力阻挠记者采访的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曝光,他可能还在继续生产那些不合格的电缆,继续对消费者的投诉置之不理,继续对媒体的监督报以轻蔑的态度。
这位谢姓负责人的"冲动说"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把暴力阻挠采访、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的行为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冲动",就好比把纵火说成是"手滑",把抢劫说成是"借东西"。这种避重就轻的说辞,恰恰暴露了某些企业主面对监督时的傲慢与侥幸心理。
更讽刺的是,他一边承认"不能违法",一边却做出了明显的违法行为。这种言行不一的态度,正是当前部分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的典型表现。在他们眼中,法律似乎只是用来约束别人的工具,而自己则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哗然,不仅因为企业主暴力阻挠采访的恶劣行径,更因为它戳中了当前市场监管中的痛点:违法成本太低,让一些企业主有恃无恐。
维权成本太高,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只有当问题被曝光、舆论发酵时,违法者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们说中国的法治建设正在完善,但不得不承认:与我们的预期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
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更需要强化执法力度,让每一个违法者都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也要降低维权门槛,让消费者能够更方便地维护自身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让"冲动"不再成为违法的借口。
南生继续有话说
在这起事件中,长沙市民刘先生购买的电缆经检测不合格,记者前往企业采访时竟遭遇暴力阻挠,采访设备被砸毁。企业负责人的嚣张态度令人震惊,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当前市场环境中"不出事就没事"的普遍心态。
这种心态的形成,源于多重制度性缺陷。首先,被动式监管模式让问题产品得以长期存在——当前的监管体系过度依赖消费者投诉和媒体曝光,缺乏主动预防机制。
市场监管部门往往在问题爆发后才介入处理,形成"运动式执法"的怪圈。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更让一些企业获得"选择性执法"的特权。
其次,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根据《产品质量法》,销售不合格产品的罚款通常仅为货值金额的50%至3倍,这一处罚力度对企业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为什么不让相关责任人倾家荡产呢?
更关键的是,构成刑事犯罪需要达到"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等条件,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做账等手段规避责任。这种"罚酒仅三杯"式的处罚力度,根本无法遏制企业的违法“冲动”,甚至是有意“冲动”。
与此同时,消费者维权却面临着难以承受的成本压力,产品质量纠纷往往需要消费者自费进行价格不菲的第三方检测,检测费用常常超过商品本身价值。
诉讼程序复杂漫长,普通消费者往往望而却步。更恶劣的是,一些企业通过在合同中设置仲裁条款,将维权成本进一步提高,甚至出现"退300元商品需先付2.59万元仲裁费"的极端案例。
这种"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畸形格局,直接导致了企业主存在"不出事就没事"的侥幸心理。当违法收益远高于风险时,企业自然会选择铤而走险。
而当问题暴露时,他们又寄希望于通过阻挠监督、拖延战术等方式蒙混过关。这种恶性循环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
要打破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在监管层面,应当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控,提高抽检比例,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监管。
在处罚层面,应该建立与营业额挂钩的罚款机制,降低刑事追责门槛,对屡犯者实施行业禁入。在维权层面,则需要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建立检测费用预垫机制,切实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媒体监督的保护,对暴力阻挠采访行为严惩不贷。只有当违法者真正感受到"伸手必被捉"的压力,当维权不再是"勇敢者的游戏",市场秩序才能回归正轨。这不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更是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系统性改革,彻底扭转"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畸形格局,才能让企业真正敬畏法律,让消费者免于维权困境,最终实现市场环境的良性循环。
这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关系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质量。只有当每一个"冲动"都付出应有的代价,我们才能真正告别"违法成本低"的怪圈,迎来一个法治健全、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