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份是假期出游高峰。那么,你知道旅游消费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坑”呢?这些“坑”又该如何避免呢?
近期,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会同多部门启动旅游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纠治各类涉旅乱象,查处了多起网上虚假宣传引流到线下交易、低价招揽诱骗购物、违规组织未成年人研学活动等典型案件。现通过揭露3起典型事例背后的“故事”、列举常见套路,教你拆解网络骗局,提高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1
虚假承诺需警惕 避雷帖子莫轻信
事例:
坑在哪?
巧避坑:
1.切莫盲目相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旅游软文、攻略笔记、回复跟帖,辨别真实用户评价,警惕“一边倒”好评留言。
2.谨慎添加个人联系方式,不轻易打开陌生链接等电子支付渠道,对扫码转账保持警惕,不轻易向个人转账支付定金,避免维权困难。
3.出行前尽量与旅行社签订正式的旅游合同,并提前了解近期热门景区、文博场馆的预约政策,避免因虚假宣传,上当受骗,或临时找票,遭遇“黄牛”。
2
低价招揽有隐患 消费宰客没商量
事例:
坑在哪?
巧避坑:
2.提前通过正规渠道查询飞机票、火车票、酒店住宿费和景区门票价格,做到心中有数,谨慎选择明显低于成本价格的旅游产品。还要了解清楚行程中的购物环节、隐性消费违约条款等内容,对“零团费”“超低价”坚决说“不”。
3.行程中发生纠纷,不要与带团导游或随行工作人员起冲突,在确保安全情况下留存音频视频、现场照片、消费记录等关键证据,及时拨打12345热线投诉举报。
3
研学出游要谨慎 孩子安全放第一
事例:
7月初,湖北宋先生在当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为女儿报了个舞蹈培训班。假期刚开始,就组织小学员前往北京参加“六天五晚博物馆夏令营”研学活动,并宣称与部分高校、文博场馆“有合作”。在培训机构老师的不停“宣传”下,宋先生也为自己女儿报名了该研学项目。行程开始后“小学员”们普遍向家长反映“起的很早、住的很远”“经常不能准时吃上午饭”等,宋先生通过女儿的照片还发现,拉研学团的GL8商务车不是正规旅游客车,而是不具备运营资质的“黑车”,之前培训机构宣传的“畅游清华北大”也被改为了在门口短暂停留、打卡拍照。于是向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反映了该情况。经调查,宋先生女儿所在的教育培训机构并未取得旅行社资质,属于擅自经营旅行社业务。
坑在哪?
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介绍:部分研学产品打着“名校访学”“名师讲堂”“跟着学霸去旅行”等虚假广告吸引学生和家长报名,实际上难以正常进入校园,只能用部分高校科技园、艺术博物馆等进行“平替”,或者只是在高校门口拍个照、打个卡,存在货不对板、只游不学的情况。另外,存在一定安全管理风险。研学旅行参与者大多是中小学生,自身生活能力弱、社会经验少、管理难度大。像这种艺术班、培训班,开办课程的企业和社会机构未取得旅行社经营许可资质,不具备组团社基本条件,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巧避坑:
1.把好资质关,避开“黑旅游”机构。广大家长在购买“夏令营”等研学产品时,先核实该机构是否具备旅行社业务经营资质,相关资质可以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等官方渠道查询旅行社名称和资质。
2.深研细审合同,广大家长需要特别关注重点条款,以书面形式签字确认,并看清服务接待标准等细节,不轻信口头承诺。避免因虚假承诺、货不对板,导致不能按照合同约定进入热门景区、博物场馆和重点高校,致使孩子参与“走马观花”式的无效研学旅行,拒绝“注水课”陷阱。
下一篇:世界上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