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陆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喝下午茶与小狮子亲密互动的照片,标注地点为山西太原万汇楼。发帖信息显示,撸小狮子是包含在下午茶套餐中的,萌宠乐园还有羊驼、小鹿等动物,有发帖者还在评论区回复,每天二十多个号,需要早点去排号。
“与非洲狮互动”的生意这么好,让人颇感意外,自然也为商家注入了更大“信心”。万汇楼工作人员在回应媒体时称,饲养动物获得许可,也有专业饲养员。末了还反问一句,“我们就和动物园一样,狮子怎么不能用于商用”。但恰恰是这句话暴露出了该餐饮单位的不专业,饭店就是饭店,怎么和动物园一样呢?
术业有专攻,万汇楼主营餐饮,这是公认的事实。饲养动物对餐饮单位来说是超纲项目,不专业不说,还挺不理性。狮子的商用化当然是一种现实,但这有着严格的限制性前提,不是可以任性的事。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处工作人员向媒体明确指出“动物和人零距离接触是禁止的,目前正在紧急处理中”,已经表明了态度。接下来,有关部门需要向公众说明,万汇楼“饲养动物获得许可”是否属实,如果是,谁给批复的?
无独有偶,不久前重庆一家酒店的“小熊猫叫早”服务也曾掀起波澜并被有关部门叫停。“小熊猫叫早”也好,“与非洲狮互动”也罢,本质上是当下方兴未艾的“萌宠经济”链条的延伸。近年来,羊驼、水豚等一些动物被以“互动萌宠”的身份放置在商场、餐厅酒店等消费场所,成为“动物网红”,便是明证。
此类做法确实给城市消费领域带来了很高人气,但是此类现象的危害和隐患不能不防。一方面,尽管商家大力宣扬“安全性”,但野生动物与人的亲密接触存在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另一方面,野生动物的野性不可能丧失,即便幼小也有可能突然野性发作,给人带来伤害。由于相关商家往往缺乏风险应对体系,当伤害来临时就会让人猝不及防。此外,刻意展现野生动物的“萌宠”,可能会给孩子们造成错觉,以为这些野生动物在经历了人的“调教后”,会成为人类的玩物。这种认知并不科学,也不符合动物保护常识。
一些动物与人高频接触,也暴露了一些监管空白。例如业内人士表示,水豚这一外来野生动物既不属于中国传统养殖业饲养动物,也不属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我国本土野生动物。因此,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部门实际监管起来都缺乏抓手。执法人员也直言,如果是从外地调运的动物,不是所有外来野生动物都需要开具检疫证明,且证明应由动物的来源地提供。这就意味着当某些商家刻意进入监管空白区的时候,有关部门只能被动应付。“小熊猫叫早”“与非洲狮互动”都是在市场上风行之后,遭到投诉,执法者才闻风而动。
“互动萌宠”并非绝对不可以存在,但必须有章法、有分寸。为此,针对这一新事物,应从立法、执法和监管层面,尽快填补空白、强化日常监督、严格监管标准,使得相应商用行为依法依规。
当下,动物和人的边界不断被打破、重新定义,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们想看动物、想与动物亲近,动物园不再是唯一的去处。一些人类好奇和稀罕的动物被引入商业圈层,并不只是商家一方有意,而是商家和部分消费者一拍即合的结果。客观上,狮子和小熊猫与人互动,反映出人们体验此中乐趣、探索新知的意识,这并不是坏事,但是这种探索绝不能成为“脱缰野马”。保持自省、自律,也是“萌宠”爱好者的应有格调。
文丨伍里川(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