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黄石天空之城景区公众号
铜镜之城——黄石
苏州旅游职业学院 陈太钟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们口中的“苏超”掀起一阵阵热浪。我随苏州考察团来到了湖北省黄石市——那个被亲切唤作“十四妹”的城市,这称呼里含着几分亲昵,几分怜惜,像是邻里间对幺妹的疼爱。足球场上的喧嚣与活力背后,我看到的黄石是另一种镜像——它静静地卧在鄂东,像一面被时光遗忘的青铜古镜,在雨水拂去千年尘埃后,便映照出万千气象。
我们乘索道到达半山腰时,天空忽然飘起细雨。黄石的雨与黄石的人一样善解人意,仿佛知道我们来自江南水乡,只轻轻滴了几滴便悄然离去。这雨来得恰到好处,为登山平添了几分诗意。雨丝如银线,将山色织就得更加朦胧动人。我不禁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虽然时节对不上,但那湿润的情致却是相通的。
雨过天晴,阳光穿透云层,将万物镀上一层金边。天空蓝得纯粹,湖水清得透亮,空气里飘荡着草木的清香。这景象让人想起王维笔下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虽然时值盛夏,却自有一番清新脱俗的意境。
黄石的柔美尽显于“千岛之梦”。仙岛湖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幕阜山北麓,46000亩水面上浮动着千座岛屿。这数目或许只是虚指,但放眼望去,那些馒头状、尖锥状的小山从水中突兀而起,星星点点,确也当得起“千岛”之称。湖水清澈见底,五米深处的游鱼清晰可辨。此时的气温25度左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1010个,每一口呼吸都让人神清气爽。
这里是喀斯特地貌的丘陵地带,沟壑纵横,后来水位上涨,低处没入水中,高处便化作岛屿。人工与天工在此奇妙交融,成就了这片梦幻之境。唐代骆宾王曾在此留下足迹,明嘉靖年间的“飞来钟”至今完好,“灵通仙岛”石碑上的字迹依然分明。如今它与杭州千岛湖、加拿大千岛湖并称“世界三大千岛湖”,而湖中的岛屿始终静默,见证着千年沧桑。
黄石的壮美凝聚在“天空之镜”。这个直径26.8米的玻璃圆盘悬浮在海拔520.1314米的高处,三层玻璃夹着两层无影胶,钢骨支撑起1500平方米的透明奇迹——这项工程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数字虽然枯燥,但当你立于这透明之境,脚下山岚浮动,云卷云舒,难免心生震撼。“520.1314”的浪漫海拔数字吸引着无数情侣前来朝圣,爱情或许正需要这种悬空的勇气,站在虚无之上却深信脚下的坚实。
玻璃映照着变幻的天光,纳米涂层的纹理既防滑又美观。设计师的匠心藏在每一个看不见的细节里:裸露的钢结构关节成了装饰,深入山体的桩基不惊动一片落叶。四季轮转,光影变幻——春日山花透过玻璃映射上来,冬季雾气在脚下流淌。这圆盘仿佛有了生命,与天地同呼吸。游人初踏其上,难免战战兢兢,继而惊喜连连——这原是精心设计的情感体验。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将人的智慧巧妙地融入自然肌理。这种透明的智慧,恰是最为高明的。
黄石的善良则浸润在城市的血脉中。这善良不是牌坊上的金字,不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而是渗入骨髓的仁义。五年前的那场疫情之战,江苏约3000名志愿者星夜驰援,如繁星缀入黄石的夜空。这份情谊被黄石铭记在心,化作今日的温柔相待——此番黄石之行,所有景区对江苏人免费开放,足见这座城市的感恩之心。
如果说武汉是英雄之城,那么黄石便是美丽之城、善良之城。它的美不在表象,而在于无声地生长,如同铜绿山古矿中渗出的铜液,千年不腐;又如百洞峡溶洞中的钟乳,万年不辍。那青铜文明自地底涌出,拓印着“天地一洪炉,举世无双冶”的赞誉,恰似黄石的心肠——热得发烫,硬得铿锵。
孩童们在恐龙梦工厂嬉戏,在水世界玩耍,笑声如银铃般清脆。我站在一旁观望,恍然觉得这纯粹的欢乐也是善意的传递。户部巷里升腾的烟火气中,油香与酱味交织,人们咀嚼的正是生活最本真的滋味。
“苏超”的热度仍在延续,提及“十四妹”,外人或许不解其中深意,但我们知道,这是黄石与江苏之间的一段佳话。城市间的往来犹如邻里走动,你来我往中自然生出了情谊。
临别之际,黄石的暖风轻抚面颊,带着几分熟悉的温情。我想,这风或许也认得江苏人吧。回望这座城市,它依然静卧在鄂东大地上,如一面古老的铜镜,映照着过去与现在,等待着更多的人来拂去尘埃,发现它不为人知的美。
作者简介:
陈太钟,男,江苏盐城人(祖籍宿迁),苏州市文旅协会顾问,国家一级演员,苏州旅游职业学院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苏州电影业协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文化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