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羡慕的“气血感”,是新的身材焦虑吗?
创始人
2025-07-21 14:01:20
0

全网羡慕的“气血感”,似乎正悄然成为新的身材焦虑。曾经,人们追求的是骨感美,以瘦为美成为主流。然而,如今“气血感”却备受追捧,所谓“气血感”常指肌肤红润、气色好、精神饱满的状态。但在追求这一状态的过程中,一些人过度注重外在表现,过度养生、食补,甚至不惜使用各种化妆品来营造虚假的气血效果。这其实是一种新的焦虑体现,让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逐渐迷失自我,过度关注外在而忽视了内在的健康与真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谢无忌,编辑:Felicia


如今,肌肉线条和举铁不再是男性的专属,越来越多女性放下“白瘦幼”的标准,开始拥抱气血感和力量感,健身房里开始谈论新的鄙视链“举铁>瑜伽或跑步>广场舞”是否成立,而肥胖女星瘦身成功成了热议话题。


人们对“健身”的讨论,既包含了与身体有关的主体性觉醒的宣言,也有对其进入审美规训的质疑……


健身已经不仅关乎身体和运动,它还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审美取向、道德规训、性别气质、社交资本和权力话语……健身如同一面棱镜,折射了每个人或消极或积极,或疼痛或愉悦,或认同或焦虑,或规训或反叛的个体叙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女性成为全民健身热潮的主力,健身当中隐藏的性别秩序、身体政治更加清晰地在当下展现。早在2017年,研究体育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的学者熊欢与研究团队就开始对12位女性健身爱好者做口述采集和跟踪调研,用3年时间汇集成《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一书。调研对象当中有经历了“暴食催吐”的肥胖者、留学澳大利亚的女学生、离异的中年女性、孕期妈妈、女性农民工和农村妇女等。不同阶层和年龄的女性健身经验,嵌入各自的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经历当中,所生成的意义截然不同。


女性身体经常是被凝视和承受规训的,而熊欢试图用微观视角,挖掘女性健身观背后隐藏的身份认同、主体性觉醒的生成。当凝视和创造、规训和解放共存,健身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抛开身体被赋予的美学、资本和符号意义,我们是否能回归血肉之躯本身,看待健身带来的体悟?我们采访了《凡身之造》的作者熊欢,与她聊了聊健身观背后的性别叙事。


自主才能带来自由


《新周刊》:最近社交媒体上似乎重新掀起一股瘦身潮,贾玲瘦身成功后,还有杨天真、麦琳等,引发了相关话题的很多讨论。你怎么看待这股潮流?


熊欢:我看过贾玲的电影《热辣滚烫》。有些人的关注点只是她变瘦了,(这样的观点)又回到了传统的审美规训里。我觉得它的故事内核不是这个,它传达的观点其实跟我的观点很相似:健身并不是追求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对个体和生命的启发更值得被看到。所以贾玲演的自己才会在最后改变了自我的认知——以前“我”都无所谓,但现在“我”可以抵抗,可以say no,这也是我在这本书中传达的“具身性”的核心,就是主体性的出现。


只有当身体不再是被外界标准规训的对象,而是成为一个主体,才能获得解放。但我没太关注其他明星的减肥,我觉得有些明星或网红的减肥更多是被资本所包装,它更像一个文化商品,因为被赋予太多符号意义和为资本所控制。


《新周刊》:当下不少健身博主倡导对当下消费主义的审美祛魅,让大家不再陷入健身数据的焦虑,松弛锻炼;但另一方面,健身博主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健身消费的体现,将自己作为一种景观时,自律的过程也没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松弛。你怎么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熊欢:健身博主也越来越像一种新型的文化商品,他们体现了现代人的困境,既希望传递身体自主的价值观,又必须遵循某些自媒体商业运作的规则,同时还有生存需求。这成了一种后现代身体景观,仿佛是虚拟的媒介影像。这并不是我在书中提倡的“具身性”身体,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囚笼,一方面主张逃脱审美规训,但实际上进入了消费型赋权的陷阱——“我消费我自主”的陷阱,看似自主的健身选择,其实是再生产中的符号性事物,通过带货完成了资本的转化。


《新周刊》:“反身性”“具身性”是你在书里经常提及的关键词。书中第一个案例里的女孩似乎很能体现这个思考,她总是在暴食和催吐的痛苦中,反思是否应该迎合“白瘦幼”的审美规训。


熊欢:是的,第一个故事来源于我的学生的自述和思考,她将自己当成一个案例在分析,是一个自我民族志的叙事。当我们在健身的过程中真正地肉身在场时,它就不是一个空虚的概念。只有疼痛或焦虑,或者肌肉反应,甚至呕吐这样的不良反应,才会刺激她去思考一些问题,或者带给她一些新的发现。


《新周刊》:在健身的身体实践当中,很多人都会强调控制和自律的社会美德。他们在了解身体的同时,强化了自律的风尚和美德,对于肥胖或者微胖群体,可能也会带有懒惰和不自律的批判和凝视。这种审美风潮是需要被警惕的吗?


熊欢:社会运作会有一套机制,通过社会文化建构的知识权力,规范了哪些是美德、风尚、品位,人们凭此强化自己的定位,贴标签也是当中非常重要的社会机制。但我个人认为这在人性层面上是不够包容的体现,将不符合规范的一群人边缘化,让他们产生羞耻感。


审美是主观界定的概念,我们的体脂率指标既是一种科学标准,也是一种手段,肥胖也涉及公共健康的议题。如果肥胖影响公共卫生支出,那它可能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预防管理;如果不会影响,那这就只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体现。


《新周刊》:“自律带来自由”是当前流行的健身观。自律是否真的能带来自由?还是说它只是另一种自缚的规训?当女性每一次的“打破规训”都可能成为新规训的起点,身体自主的终极意义何在?


熊欢:自律就是自我的规训(self-discipline),它内化了外界的规训,形成了一种自我统治。所谓“自律即自由”,更像一种营销口号,但到底是不是健身带来的自律,是不是自律带来的自由,这真要打一个问号。


在我看来,健身的终极意义是具身体验的实践过程,而非某种预设的标准化目标。现代人健身容易追求身体的工具理性,忽略它的价值理性。只有当自己在健身当中感知身体的主体性,才有自由感。不是自律带来自由,是自主才能带来自由。


从“白瘦幼”到“地母系”,


不过是审美标准被替代


《新周刊》:你谈到身体有几重意义,在健身这件事上,女性对自己外表呈现上的要求会比对身体的实用性的要求更多一些吗?相比男性而言,这是女性健身的普遍特点吗?如今有变化吗?


熊欢: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的身体提供更多的是情绪价值,健身更多是为了迎合他人视角和凝视;而男性的身体更多是劳动力资本和象征,他们的健身可能更多是以自身兴趣为导向的,或以实用性、工具性为导向的。


随着时间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男性也会为了身体的审美和社会标准去进行健身,身体从原先劳动力的符号转向了文化资本这种象征性符号。用布迪厄的理论来说,它是一种阶级品味的区隔机制,也就是当下说的“一身奢侈品不敌一副好身躯”,无论是获得更多社会资源,还是性资源,都会对外观越来越有要求。


《新周刊》:近来你有观察到女性在健身观上的变化吗?近期“地母美学”以“反白瘦幼”观念兴起,却被部分学者批判为“另一种标准化身体”。你认为“地母美学”是真正挑战了男性凝视,还是带来一种新的审美霸权?


熊欢:从本世纪初开始,我便关注女性健身问题,写过相关的博士研究论文。时隔20多年了,社会上还是存在一些非常稳固的健身观念。近几年大众传媒中的健身观和审美看似发生变化,但如果分析本质,就会发现只不过是审美标准被替代了,那些健身观和审美还是没有真正摆脱男性凝视,只是换了一种概念和标签的包装。


现在很多人不光要练有氧运动,还要练肌肉线条,因为肌肉可以抗衰老,大家会非常追求它的直接效果,但实际上我们在研究健身的时候,个体在追求肌肉线条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反思,可能会抵抗、妥协。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健身的意义在于过程,它是一种体验,或者我们叫反身性思考。它内化成我们的知识经验,这样我们才能够自我赋权,有自身的主体性思考。


《新周刊》:在书中《跨越中西文化的审美想象——一位留澳女学生跨国健身的具身体验》一章里,一名留学澳大利亚的女学生谈到了中西方健身文化当中隐藏的不同秩序,你认为中西方在健身观上产生差别的根源在哪里?


熊欢:不同健身观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这个案例恰好体现了身体塑造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呈现。如今我们国内追求的是“白瘦幼”审美,但西方追求的就是fitness,fit也是一种标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标准的界定也是不一样的。西方对健身的理解,其内核源于身体解剖学,西方医学的基础就是人体基础解剖学,比如想要拥有腹肌,具体需要怎么练才能练到该部位。


但中国乃至东方的传统健身观念完全不同,它的内核是综合的系统,讲究调整、修身养性的过程,比如瑜伽也是一种静态调养,非常强调呼吸。但文化是流动的,如今也在互相融合,只不过西方那套追求fitness的健身观在全世界范围内更加强势一些。但健身的文化是非常多元的,我们一说健身就会想到健身房,其实中国传统也有健身的说法,比如健身操,甚至扭秧歌也是大健身的概念。


《新周刊》:书里还提到农村女性以及在城市务工的女性的健身案例,她们的故事体现的似乎更多是从健身当中脱离身体焦虑的纯粹愉悦性体验。


熊欢:那时我们到了广东清远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那里的农村女性在运动当中感受到更多的是身体的愉悦性,跳完广场舞后感到的是身体的舒展,很少有为了漂亮、苗条、减肥而健身的需求。可能是因为那个环境没有完全被消费主义的审美标准渗透,对于她们来说身体资本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她们也不是在对抗审美规训,而是没有进入审美规训里,所以她们健身的意义少了焦虑,多了生活层面上的感受。


《新周刊》:在书中,你也提到了中老年女性的健身体验。在健身群体当中,她们通常会被忽视,而你的调研对象强调的是获得对身体的掌控感。年龄会对健身体验造成差异吗?


熊欢:在做健身调查研究时,我发现年龄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健身体验中多了生命的体悟感,比如孕期前后,青中年女性健身的意义会发生变化,老年人在跳广场舞时,也有对青春芳华的回忆。运动者阅历越丰富,健身生成的意义越多。年轻群体追求的可能是身份认同,但中老年群体更关注生活、生命体悟——而不是外界的标准和规训,他们用身体去感悟生命和成长。


这是我在书中传达的健身价值观:“无论我们给身体赋予多少美学、符号、资本的价值与意义,它最终不过是一副属于我们的血肉之躯。”身体是社会性的身体,跟社会情境息息相关,而它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数据来衡量,这也是书名“凡身之造”的含义。身体不是作为一个符号,而是作为肉身具体的存在。健身的内涵是被建构起来的,但建构的过程不仅是生理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在平凡个体生命当中的具身实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洛奇英雄传好玩吗?无限世界好玩... 洛奇英雄传好玩吗?无限世界好玩吗?纠结两个游戏到底玩那个,有玩过的告知一下啊洛奇英雄传此游戏的主要玩...
请问这首歌叫什么? 请问这首歌叫什么?锦绣二重唱的歌曲:明天也要作伴歌手:锦绣二重唱明天也要作伴组合->锦锈二重唱哪天你...
洗衣机正常情况下能使用多少年? 洗衣机正常情况下能使用多少年?五年左右,因为虽说电机保十年,但其它的部分只保一年或三年,五年以后维修...
非诚勿扰:“宁在宝马车上哭”的... 非诚勿扰:“宁在宝马车上哭”的马诺,之后怎么样了?马诺凭借“拜金女”的名气接连登上了多档综艺节目,还...
MP3音乐熊 MP3音乐熊亚米亚网www_***_cn亚米亚网,真不错365天*24小时不关门的网上商店,全面支持...
请问梁静茹的《听不到》讲述的是... 请问梁静茹的《听不到》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MV中有一个女孩暗恋一个男生,却老是在他面前出丑。...
预防蛀牙的方法有什么 预防蛀牙的方法有什么表弟最近总是牙痛,带他去医院看了,医生说他有蛀牙了,需要治疗,不然还会痛的,想问...
红尾水鸲鸟吃什么水果? 红尾水鸲鸟吃什么水果?宏伟。水鸟。是可以吃水果的。人吃的水果也可以。
燕语呢喃是什么意思 燕语呢喃是什么意思燕语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或是直接表示燕子的鸣叫声。正码举 呢和喃本...
monkey复数 monkey复数monkey的复数形式是monkeys,读音:英 [ˈmʌŋki],知雹美 [ˈm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