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迎来了令人瞩目的一幕——115 亿的巨额融资诞生!这一数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上海的商业天空中格外耀眼。115 亿的资金注入,为上海的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众多创业者和企业家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它将推动上海的产业升级,促进新兴领域的崛起,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腾飞增添新的活力。这不仅是一笔数字的交易,更是上海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见证,彰显了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金融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王露
报道I投资界PEdaily
一个新晋独角兽揭开面纱。
投资界获悉,昨日(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简称“聚变公司”)挂牌成立大会正式在上海举行。身后7家投资方浮出水面——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四川聚变,宣布共同投资114.92亿元。
如此阵容,缔造今年上海最大一笔融资。
此次主角聚变公司,背靠中核集团,早在2023年为响应国家未来产业战略发展要求应运而生。作为中国的“人造太阳”,这家公司承载着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的任务,正在向“人类终极能源”发起冲击。
融资115亿一个新晋独角兽亮相
这一幕颇受瞩目。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大会正式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出席,并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申彦锋共同为中国聚变公司成立揭牌。
资料显示,聚变公司原为中核集团下属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同年,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揭牌,并发布第一批未来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聚变公司被寄予厚望——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的任务目标。
昨日现场,聚变公司与中核集团、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变等股东方签署增资扩股协议,身后投资方浮出水面。
公告显示,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四川聚变共同向聚变公司投资114.92亿元。按增资比例计算,聚变公司估值轻松超百亿,成为上海又一超级独角兽。
当中不乏创投圈熟悉的身影——
中国石油昆仑资本出资30亿元持股20%,为第二大股东。该机构为中石油直属的产业投资、资本运营平台,此前曾大手笔出资安徽核聚变公司聚变新能。
上海聚变成立于2024年,由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与上海国投、上海电气、闵行金投、申能集团等联合设立,实控人为上海市国资委。此前,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拟战略投资聚变公司,这是其成立以来的首个直投项目。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则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885亿元人民币,重点投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清洁能源等领域。
简而言之,这次中核集团集结一个豪华朋友圈。
为何落地上海?
核聚变正在迎来爆发。
这里先解释一下核聚变。从原理来看,核聚变是由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因与太阳燃烧机制相同,可控核聚变装置常被称为“人造太阳”,但仍处于实验阶段。
几乎零成本、零污染且无限获取,可控核聚变也被视为“终极能源”。可以说,一旦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大规模实现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将被彻底颠覆。因此,看似科幻、前沿的核聚变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创投圈依旧印象深刻,此前国内专注于核聚变技术的聚变新能(NeoFusion)、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相继官宣融资,身后簇拥着中国石油昆仑资本、顺为资本、中科创星、险峰长青、蔚来资本等机构身影。
这里不得不提到同在上海的能量奇点,成立于2021年,已完成天使轮和Pre-A两轮融资,身后云集蔚来资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蓝驰创投、米哈游等。2024年,能量奇点设计、研发和建造的洪荒70装置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
“到2035年,中国或迎来可控核聚变发出的第一度电。”公司创始人、CEO杨钊曾表示,做成这件事,似乎只能在上海。
发力未来产业,上海不遗余力。早在2022年,上海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明确提及“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
随后,上海宣布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聚焦颠覆式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以及前沿平台性技术方向的孵化和早期投资,重点关注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材料等六大未来产业。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上海是国内核电产业发源地。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带有深深的上海烙印。核岛的技术研发、电站的总体设计由上海核工院承担,常规岛设计由华东电力设计院承担,超过50%的核心设备由上海制造……
如今,上海在先进核能领域具备较强的领先优势。不仅有上海核工院、中核建股份、中能建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电气等龙头,还有阿波罗机械、上阀股份、能量奇点等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以及上海交大、中科院应物所等高校与科研院所为重要支撑的完备产业生态。
“以前提到核聚变的产业化预期是50年,现在高温超导材料导致核聚变的成本和建造周期大幅下降。”上海国投未来产业基金管理人魏凡杰谈到投资逻辑时表示,希望能够看到前沿领域一些产业化商业化的机会。
AI的尽头是能源
中国,隐秘电力王国
一场全球能源革命,正席卷而来。
高盛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需求推动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激增160%。实际上,ChatGPT每天要“喝掉”50万度电,谷歌一个AI模型训练相当于3000辆特斯拉的耗电量,传统能源已无法满足这场电力狂欢。
早在去年开始,微软、OpenAI、谷歌、亚马逊等纷纷与核电公司签署购电或合作协议,开启“核电站+数据中心”模式,为自有数据中心园区供电。
巨头抢电的危机感并非空穴来风。美国的电力基础设施长时间陈旧,大面积停电情况时有发生,且输电能力增长缓慢。谷歌前CEO曾直言:
“我们没法再训练下一个AI,不是技术跟不上,而是美国的电不够用了。”
“如果说上一轮互联网是算力+连接,这一次AI靠的是算力+供电。”阿里研究院报告显示,电力成本已是智算集群最大的运营成本,占比约60%~70%,且对电力供给的持续性、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这意味着没有国家级的能源供给保障,AI就难以持续进化突破。
与欧美不同,中国是最不担心电力供应的国家之一,以一己之力产出了全球30%以上的发电量。
稳定供应的背后是长期重视,中国的新一代核电技术位于全球第一梯队,同时在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方面不断投入,这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电力。
截至2025年4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了20.17亿千瓦,同比增长58%;风电光伏合计装机达到15.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了火电装机;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
“电力已成为中国最隐蔽却最有力的经济武器,它不声不响地改变着全球制造业的权力结构。”最近一篇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惊叹,中国即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力王国”。
悄然间,能源奇迹正在这里发生。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在全球能源投资中的占比超30%,其中清洁能源投资占比逾70%。可以说,全球能源变化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发展。
而未来十年,谁掌握了能源,谁就赢。
正如任正非所说,人工智能和能源领域的核聚变,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