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驶入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一栋栋原木搭建的“木刻楞”房屋错落有致,伴着铃铛和马蹄声响,造型别致的俄式马车缓缓驶过,列巴房里飘出浓郁麦香,独特的风情和美好的景致引人入胜。
航拍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颇具特色的“木刻楞”房屋。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走进孙金花家庭小院,主人曲晨将刚烤制的滋滋冒油的大肉串、搭配蓝莓果酱的列巴等食物端上桌,瞬间俘获了游客们的味蕾。
深目高鼻的她是俄罗斯族,也是土生土长的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人,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2006年,我们开始做家庭旅游,游客来这里可以体验俄罗斯族文化生活,包括穿着俄罗斯族服装拍照、参观俄罗斯族文化展馆、唱歌跳舞、品尝美食等。”
孙金花家庭小院内,正在烤制肉串。人民网记者 李睿摄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作为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面积2068平方公里,辖区总人数2984人,当地百分之四十的居民均是俄罗斯族同胞,他们热情好客,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俄罗斯民族传统。近年来,当地借助俄罗斯族传统节日“巴斯克节”“泼水节”等地区旅游品牌,将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转化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自2007年借助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等,引导俄罗斯族群众发展“俄罗斯族家庭游”等旅游产业,从最开始的4户家庭游发展到如今的176户,家庭游接待床位数5100余张。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的就业,提高了居民生活收入,已成为恩和地区重要的新兴产业。2024年,全乡乡村旅游接待人数61.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9225万元。
曲晨向记者介绍俄罗斯族文化。人民网记者 李睿摄
靠着经营民宿,曲晨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客人很多,到7、8月份旺季,每天都能满房,我们在这里过着幸福而又安逸的生活,”曲晨跟记者回顾着近几年自家的发展,“2006年我们家只有五六个床位,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8间房间,我们盖房子、完善卫浴配套设施、丰富体验项目,每年都在升级中,下一步还想打造俄罗斯族婚礼展馆,让游客更加了解俄罗斯族文化。”
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乡风,不仅吸引着游客前来,还成为年轻人的“理想港湾”。住进冬暖夏凉的木刻楞,经营一家温馨的咖啡店,闲暇时候去草原让心情放空,这样慢节奏的边陲小镇生活让来自浙江省的喻晓在此开启创业之旅。
喻晓在小木屋中制作咖啡。人民网记者 李睿摄
一家名为“一个嘎查”的咖啡馆门前摆放着几张帆布椅,木屋里飘来咖啡香气,喻晓一边制作着咖啡一边说,“2021年来呼伦贝尔旅游,走到这里就被深深吸引,当时我们四五个合伙人就决定租下这座房子。”
“这里温度适宜,风土人情我也很喜欢,自从来到这里,邻居们都对我特别好,每年秋天都会送我们自家种的土豆、卷心菜、萝卜。”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让喻晓乐在其中,他还盘算着自己的“扎根”计划,将打造属于自己的小院,让咖啡馆每年都有新变化。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一年四季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样貌,散发着别样的魅力,也为艺术创作者们提供着无尽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充分挖掘利用自然文化资源,搭建艺术交流平台,于2017年创建“油画写生基地”,2022年4月成功注册“恩和油画小镇”商标。
油画写生基地中展示的作品。人民网记者 张聿修摄
自油画写生基地投入使用以来,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水彩高研班活动”、中国传媒大学主题研讨会《走进额尔古纳》巡回展览、中俄油画家文化艺术交流等艺术交流、区域合作活动60余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等1500余名艺术家先后来到恩和,创作油画600余幅。超4000余名各地美院师生来基地写生创作,创作出诸多反映恩和美景和地区风情的油画作品。
下一步,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将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新型旅游业态,打造俄罗斯族民俗文化小镇,让边陲小镇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杨义、白波、富丽娟、张力洋、张聿修、齐浩男、李睿)
下一篇:“去产能“赛道回踩,还有后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