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众擎机器人正式宣布完成Pre-A++与A1两轮融资,总融资金额接近10亿元。其中Pre-A++轮由小鹏汽车作为基石出资人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投资。A1轮融资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等产投,以及华控基金、达晨财智旗下国晨基金、黄浦江资本等财投参投。
同时,中东资本、国香资本、弘晖基金、浔商创投、包河创投等老股东也积极参与了这两轮的连续增资。新老股东的大力支持将助推众擎在量产交付、产品矩阵拓展、具身智能应用落地等方面的强劲发展。
▍京东七月完成三联投!人形机器人消费时代真的要来了?
2025年7月,机器人领域出现罕见的三联投,剑指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头部梯队。7月21日,众擎机器人披露A1轮融资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资本及老股东参投。几乎在同一时间,千寻智能宣布完成Pre-A +轮融资,同为京东领投。逐际动力新一轮融资同样披露京东为领投方。
从业务布局来看,京东投资已覆盖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及本体制造、具身智能算法以及通用技术平台等方面,三笔投资已覆盖机器人产业链的绝大部分技术链条。业内认为,京东此次集中投资,在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布局已较为明确。
今年3月,京东正式成立具身智能专项部门,该部门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沈徽负责。此次调整的组织构架也被业界看成京东加码具身智能赛道的重要信号。
时隔四个月,京东推出“JoyInside”具身智能品牌平台,该平台整合了京东在客服沟通、数字人服务、导购接待等实际场景中沉淀的经验,能够帮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完成对话交流。例如,通过该平台的能力支持,机器人可以更自然地回应日常咨询、提供场景化服务建议,提升与用户互动的流畅度。
目前,JoyInside平台已经与十余家头部机器人品牌达成合作,其中包括众擎PM01人形机器人、MagicDog Pro 四足机器人、灵童机器人念NIA-F01等多款产品,覆盖了家庭陪伴、儿童早教、企业应用等多种需求场景。
有业内人士分析:“京东依托二十余年积累的 3C 渠道优势,目标不仅是销售机器人,更希望通过‘JoyInside 认证’体系,培育‘买机器人上京东’的用户消费习惯,进而构建硬件生态闭环。”
截至当前,京东商城已上线数十款人形机器人产品,覆盖客户包括众擎机器人、卓益得、灵宝CASBOT、松延动力、星海图、宇树科技、Cyan青心意创等多个品牌。根据京东官方数据,2025年 618期间,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 3 倍,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同比增长 17 倍。其中,接入 JoyInside 平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几乎卖断货,销量表现十分突出。
▍众擎机器人为何屡成资本的“香饽饽”
成立不到2年时间,众擎机器人已累计融资5轮,总计额高达数十亿元,这背后是资本的持续看好。参与投资的星航资本、京东、溥泉资本、银泰集团、华控基金、国晨基金、黄浦江资本等投资机构,对众擎机器人表达了高度认可。
资本一致认为,在核心技术上,众擎通过全栈自研的方式,构建了从硬件、核心零部件再到算法的全链路技术壁垒,具身智能技术路线清晰,在全身运动控制、硬件稳定性等关键领域已形成清晰的技术优势,技术根基扎实。
商业化方面,机构普遍肯定众擎机器人采用务实策略推进产业化落地,在关键产品迭代效率方面突出,场景适配精准,目前众擎机器人已跻身人形机器人第一梯队,在产业化进程中拥有先发优势。
在团队方面,投资机构认可赵同阳作为连续创业者,在资源整合、发展优先级规划等方面表现理性稳健,为持续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天眼查数据显示,众擎机器人于2023年10月在深圳成立,虽然该公司目前员工总数仅为110人左右,但研发人员占比已超80%,研发投入达到千万元量级。
从团队构成来看,创始人赵同阳曾任职于鹏行智能,并主导开发小鹏人形机器人PX系列产品,拥有出色的研发与落地经验。
众擎机器人团队其他成员多来自清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头部高校,具备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控制的全流程自主研发能力。
产品布局上,众擎已形成覆盖不同场景与价格带的产品矩阵。面向科研教育场景的SA01 双足机器人,售价4.2 万元,凭借直膝行走能力与稳定性,已进入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
PM01是众擎面向针对商业服务等综合场景打造的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商业版售价8.8万元、教育版18.8万元,身高1.38米、体重约40公斤,全身24个自由度且腰部可320度旋转,能完成多种复杂动作。
在运动控制算法方面,众擎通过融合传统运动控制技术与强化学习算法,正系统性打通运动控制、力控感知、规划决策、视觉语言导航、定位识别、环境感知、灵巧操作等全链路技术模块Pipeline,快速实现基于Scaling Law的单个复杂灵巧任务的全身具身智能,推动技术真正服务于场景实际需求。
核心技术方面,众擎机器人运控团队通过攻克Sim2Real技术难关并形成独特技术壁垒,有效消除仿真环境与物理世界的映射差距,使机器人在高动态动作执行场景中展现卓越性能,无论是复杂舞蹈编排、空翻还是高速奔跑等高难度动作,均能实现毫米级精度的流畅控制。2025年3月,众擎PM01人形机器人实现了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填补了国内人形机器人在高难度动作实现上的空白。
从商业化订单来看,众擎机器人市场覆盖以国内为主,客户涵盖高校研究机构、商业化机构以及头部科技大厂。产业链合作方面,众擎已与英伟达、亚马逊、京东、腾讯、字节等构建深度协同合作生态,覆盖商业服务、危险作业、文旅游乐等场景。
▍提升5倍交付能力 众擎机器人加紧量产批量化冲刺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约2000台,2025年预计达到5000-10000台,从当前来看,2025-2027年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从“原型机”向“小批量交付”过渡的关键期。
当前众擎机器人已经开始着手扩大产能。众擎官方表示,在产品维度,已实现双足、全人形等不同性能特点梯度产品的全矩阵覆盖,目前正全力推进规模化试产与交付进程,将现有的生产交付团队规模和能力提升5倍,确保以高效响应速度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众擎也将持续加大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加速核心技术的场景化落地与商业化应用。
有业界资深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进入批量化交付阶段须具备两大因素,首先是技术端,动力关节、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实现自主量产,这方面众擎机器人已全面实现,并形成一定的技术专利壁垒,市场端方面,需要更关注与合作伙伴(如工业、商业场景客户)达成订单意向,明确批量化交付需求,而产能是规模化交付的先行条件,从众擎公布的交付团队扩产消息看,众擎机器人已做好规模化交付的准备。
针对此前网络流传的产能质疑,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姚淇元在7月公开表示,众擎正积极协调供应链伙伴、生产团队和技术专家等多方资源,从物料排产、产线效能提升、质量管控体系升级等维度发力,生产进度已进入加速通道,部分环节产能提升超预期。
▍结语与未来:
据立德智库《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级别,2060年保有量或超30亿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2025年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约占全球50%。
随着《人形机器人指导意见》以及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内一线城市聚焦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等政策的落地,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化进入落地加速期。
从2025年过去的几个月来看,产业资本已从“概念炒作”进入到关注“技术落地”能力阶段。资本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产业头部企业受到更大的关注,中小企业则面临融资困难的局面,从这一点来看,众擎机器人已经顺利跨过第一个死亡谷,如果此后1-2年量产爬坡顺利,众擎则有望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这一赛道的核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