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里塞广告后续:官方通报来了,原来另有隐情!
十年寒窗换来的那张薄纸,竟然还不如一张眼镜店的打折券金贵?
这事儿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在网上炸开了。
一张印着“热烈祝贺金榜题名”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旁边赫然躺着一张“精茂眼镜”的优惠宣传单。
红色的喜庆和商业的廉价,构成了一幅刺眼的画面。
无数刚刚经历过中考煎熬的家庭,瞬间破防。
那张通知书,不只是一张纸。
它是孩子熬过无数个深夜,刷完堆成小山的试卷,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的果实。
是父母陪读的焦虑,是全家人屏息以待的希望。
现在,这份沉甸甸的希望,被一份商业广告轻易地“污染”了。
有人愤怒地评论:“这是在告诉孩子,你的努力和未来,都可以被明码标价吗?”
舆论汹涌,像烧开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
很快,湖南石门县教育局的官方通报出来了,速度很快,态度也很明确。
通报说,我们查了。
全县所有的高中学校,在制作和密封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都是干干净净的,没有放入任何宣传单。
问题,不出在高中。
那出在哪儿?
通报指向了一所乡镇初中:皂市镇中心学校。
原来,是这家初中学校在发放密封好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时,给34名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额外递上了一张眼镜店的优惠券。
是“额外附送”,不是“内置夹带”。
事情的起因也简单,当地一家眼镜店主动联系学校,说想给这些优秀学生送点福利。
学校的负责人,可能觉得这是“好意”,是给学生省钱,于是就答应了。
整个过程,听起来像一个误会,一桩“好心办了坏事”的典型案例。
官方的处理也跟上了:约谈该校负责同志,将依纪依规处理,并要求全县学校杜绝类似事件。
通报出来了,真相也清楚了,可大家心里的那股火,为什么一点没消?
人们纠结的,从来都不是那张广告单究竟在信封里,还是在信封外。
大家真正在意的,是校园这片净土,与商业那只无形的手之间,本应存在的楚河汉界,正在变得模糊。
学校,这个本该最纯粹、最讲风骨的地方,怎么就成了商家“精准投放”的渠道?
这种事,并非孤例。
就在不久前,广西南宁一所中学被曝出,要求学生购买指定品牌的平板和手机,理由是“方便教学管理”。
家长们被拉进一个群里,面对着几千元的“套餐”,敢怒不敢言。
不买?孩子的“智慧课堂”怎么办?会不会被区别对待?
那块小小的屏幕,就这样成了横亘在教育公平面前的一道坎。
把视线拉得更远一些,看看古代。
清朝时有一种制度,叫“捐纳”,也就是花钱买官。
寒门学子十年苦读,为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而富家子弟,只需银两到位,就能轻易获得一个官职。
这事儿在当时,被无数读书人视作奇耻大辱。
因为它动摇了整个社会的根基:读书改变命运,功名需要苦读。
当功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读书的神圣感便荡然无存。
今天的这张眼镜店优惠券,和当年的“捐纳”当然不能同日而语。
但它们背后侵蚀的,是同一种东西:规则与尊严。
录取通知书,就是这个时代的“功名状”。
它代表着一套公认的选拔体系,是对知识、毅力和才华的最高肯定。
它应该是纯粹的,庄严的,不容一丝铜臭玷污的。
学校负责人可能真的觉得,这是在为学生谋福利。
但这种自以为是的“善意”,恰恰暴露了对教育本质的无知和麻木。
《管子·权修》里有句话,讲得极好: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十年的规划,最好的方法是种树;而做一生的规划,最好的方法是培育人才。
“树木”是短期的,有形的,看得见回报的。
“树人”则是长期的,无形的,关乎一个人的品格、见识和灵魂。
学校的根本职责,是“树人”,是做那个需要用一生去衡量的伟大事业。
而那张小小的优惠券,是什么?
它连“十年之计”的树木都算不上,它只是一笔最眼前的、最微不足道的商业利益。
为了这点蝇头小利,就忘了自己“树人”的根本,这是何等的糊涂与短视。
当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把“为学生省几十块钱”看得比“守护教育的尊严”更重要时,他的价值排序就已经出了严重的问题。
他不懂,对于一个刚刚通过人生第一次大考的孩子来说,维护他心中那份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比任何优惠券都宝贵。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占便宜”,而是让他们懂得何为“风骨”。
风骨,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孟子说,有“不忍人之心”,才有“不忍人之政”。
一个教育者,如果连一张录取通知书的神圣感都“不忍”去守护,你又如何指望他能培育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教育,从来都不是真空里的象牙塔,它必然会和社会接触。
但这种接触,应该有明确的边界和崇高的准则。
接受心怀感恩的企业捐资助学,那是善举。
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为商家站台引流,那是渎职。
前者是“树人”路上的阳光雨露,后者是啃食树根的蛀虫。
有人可能会问,小编为什么对这件事如此上心?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是那个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学生。
我们都曾将一张录取通知书视若珍宝,将校园看作最干净的圣地。
自然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在人生最值得骄傲的时刻,收到的却是一份掺杂着商业算计的“贺礼”。
那不仅仅是对一个孩子的冒犯,更是对一种共同信念的嘲弄。
当教育的天平上,放上一枚商业的砝码,倾斜的,将是整个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