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当6月重卡市场的竞争尘埃落定,重卡品牌价值传播指数(AVSI)榜单新鲜出炉。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自主汽车行业分会联合自主汽车网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重汽以723.46的指数值稳坐榜首,一汽解放紧随其后,东风商用车位列第三。在新能源与智能化加速渗透的当下,这份榜单背后,是自主与外资品牌在传播赛道上的策略博弈,更藏着重卡行业价值逻辑的新变化。
头部三强:自主品牌的“稳中有进”与策略升级
中国重汽6月以723.46的价值指数继续领跑,对比5月的687.37,指数增长近36分,这一升势背后是其传播策略的持续深耕。作为重卡领域的“老牌强者”,它并未止步于传统的技术展示,而是将传播触角延伸到更立体的场景中。在视频平台上,“汕德卡极端路况挑战”系列内容热度不减,从戈壁沙漠的爬坡性能测试到暴雨天气的制动响应演示,把机械参数转化成了卡车司机能直观感知的“安全感”;新闻端则聚焦行业前沿,近期发布的“重卡新能源化路径分析”和“智能驾驶在物流园区的应用案例”,既彰显了行业话语权,又强化了技术前瞻性。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社交平台发起的“重卡司机生存实录”互动活动,通过真实的司机故事传递品牌温度,让“可靠”的标签从车辆性能延伸到情感连接,这种“硬技术+软情感”的传播组合,成了它稳居榜首的关键。
一汽解放以717.54的指数位列第二,与中国重汽的差距仅约6分,竞争态势愈发胶着。它的传播策略始终紧扣“高效实用”,精准击中物流企业的核心诉求。6月,其主推的J7车型相关传播中,“奥威发动机百公里油耗再降2%”的实测数据被反复强化,配合“一趟运输多赚200元”的收益换算,让“省油”的技术优势直接与用户的钱包挂钩;针对长途物流场景,“驾驶室降噪升级”的细节传播也很巧妙——“怠速噪音低至60分贝,堪比家用车”的描述,把“舒适性”转化成了“长途驾驶不易疲劳”的实用价值。此外,它联合物流协会发布的“重卡运营效率报告”,从行业数据层面佐证品牌优势,进一步巩固了“高效伙伴”的形象。
东风商用车以695.19的指数排名第三,对比5月的659.80,指数提升明显。它的传播亮点在于“场景精准卡位”,把不同车型的优势与具体运输场景深度绑定。针对工程运输市场,“东风天龙自卸车24小时连续作业”的直播内容走红,镜头记录下车辆在建筑工地连续装卸的稳定表现,让“重载耐用”的标签深入人心;在冷链运输领域,“东风天锦冷藏车温控测试”视频也收获关注,“全程温差不超过1℃”的实测结果,精准打动了生鲜物流企业。而在行业展会中,其“智能重卡实验室”展示的5G远程操控技术,又为品牌注入了科技感,让“传统工程车”的印象逐渐向“智能装备”转变。
腰部品牌:江淮、柳汽的“差异化突围”
在头部三强之外,江淮格尔发与东风柳汽乘龙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江淮格尔发6月以672.64的指数位列第四,较5月的635.35有显著提升,这一成绩得益于它“性价比+下沉市场”的传播策略。对于三四线城市的个体卡车司机来说,“划算”是核心诉求,江淮格尔发精准抓住这一点——在乡镇物流园区的巡展中,它把“18万级车型标配液力缓速器”作为核心卖点,配合“以旧换新补贴3000元”的政策,用实打实的优惠打动用户;在短视频平台,卡车司机拍摄的“格尔发跑长途日记”成了活广告,“油耗比同级别低1.5升/百公里”“售后服务2小时响应”的真实分享,让“经济又省心”的口碑在司机圈子里扩散。
东风柳汽乘龙以669.87的指数排在第五,与江淮格尔发仅差约3分,竞争十分激烈。它的传播更侧重“细分市场渗透”,针对快递快运场景,其“乘龙H7的高效物流方案”传播中,“百公里加速比竞品快3秒”“货箱容积增加1.2立方米”的细节,直接对应“运输效率提升”的需求;在港口运输领域,“乘龙L3的转弯半径测试”视频展示了车辆在狭窄场地的灵活操控,吸引了不少港口物流公司的关注。这种“不贪大而求专”的传播思路,让它在细分市场建立了差异化认知。
外资品牌:斯堪尼亚、沃尔沃的“稳”与“惑”
外资品牌在6月的表现呈现“稳中有波动”的态势。斯堪尼亚以658.70的指数位列第六,对比5月的618.43,指数增长约40分,这一提升或许与其近期的技术传播有关。作为外资品牌的代表,它始终主打“高端可靠”,6月发布的“斯堪尼亚智能驾驶系统在山区道路的应用”视频,通过北欧工程师的实地演示,展现了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这种“原产地技术背书”的传播方式,精准击中了对“进口品质”有执念的用户。不过,其传播内容仍以“技术参数”为主,若能更多结合国内运输场景,或许能进一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沃尔沃卡车6月以609.36的指数排在第十,对比5月的610.74略有下滑。它的传播一直围绕“新能源与可持续”展开,比如“电动重卡在欧洲零碳物流中的应用”案例传播,强调“环保基因”。但在国内市场,重卡用户更关注“运营成本与实用性”,如何把“可持续”转化为国内用户能理解的“长期收益”——比如“电动重卡每公里电费比油费省多少”“电池寿命与更换成本”等,或许是其接下来需要突破的传播瓶颈。
新能源赛道:宇通的“持续发力”与行业新趋势
从6月的指数变化中,能清晰看到新能源赛道的“热度攀升”。宇通重卡以633.38的指数位列第七,对比5月的597.92,增长近36分,成为新能源领域的“显眼包”。它的传播紧扣“实用为王”,没有一味堆砌技术概念,而是用数据和场景打消用户顾虑。在郑州、西安等新能源政策先行区,“宇通E12电动重卡运营实测”视频广为传播——“换电3分钟,续航300公里”的演示打破了“充电慢”的偏见,“每公里成本0.3元,比燃油车省0.8元”的对比,则让物流企业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针对港口、矿区等封闭场景,“无人电动重卡集群作业”的案例传播也很成功,既展示了智能化实力,又找到了新能源重卡的“落地切口”。
其实不止宇通,整个重卡行业的传播关键词都在向“新能源+智能化”倾斜。中国重汽的“氢燃料重卡测试进展”、一汽解放的“智能车队管理系统”、东风商用车的“混动重卡节油数据”等,都成了传播热点。这意味着,重卡品牌的价值竞争不再只拼“硬件性能”,更要看“技术落地能力”——谁能把新能源、智能化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降本、增效、省心”,谁就能在价值赛道上占据主动。
行业启示:价值传播进入“场景化决胜”阶段
6月的重卡品牌价值传播指数本质上是一场“传播策略的大考”。中国重汽的“全场景渗透”、一汽解放的“实用导向”、宇通的“新能源精准传播”,都指向同一个趋势:重卡的价值传播已经从“技术自说自话”转向“用户需求对接”。卡车司机关心“能不能多赚钱、少费心”,物流企业在意“运营效率和成本”,品牌只有把技术优势翻译成这些“用户语言”,才能真正打动市场。
随着7月的到来,重卡市场的竞争还将升温。自主三强能否延续优势?外资品牌能否找到新的传播突破口?新能源赛道又会涌现哪些新玩家?如果你是物流企业决策者,会优先选择中国重汽的“综合实力”、一汽解放的“高效实用”,还是宇通重卡的“新能源潜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