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在西太平洋启动代号“部队重返太平洋”的大规模演习,被称为空军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这不仅是对“敏捷战斗部署”概念的验证,更体现出美国在印太战略中加速推进军事前沿化的意图,对地区安全格局产生直接冲击。
此次演习的突出特点是分布式部署与模块化作战。约350架战机被分散在50多个地点,部署范围覆盖阿拉斯加、日本列岛至澳大利亚北部,创下冷战结束以来的纪录。美军将F-22、F-35等先进战机前沿部署到天宁岛、塞班岛等二战遗留机场,同时利用菲律宾、澳大利亚的新基地,并以关岛为核心,形成“分散部署—集中打击—梯次防御”的体系。这种模式旨在提升生存能力,增加对手定位与打击的难度,但其后勤压力巨大,维护、补给链条过长成为现实瓶颈,尤其在“受威胁环境”下,精准保障仍是短板。
演习的核心内容是验证“敏捷战斗部署”,要求作战单元在偏远机场快速建立支点,保持高强度冲突环境下的作战连续性。演练科目包括战机在临时场地实施“热加油”、快速起降等操作,强调作战灵活性和生存力。同时,美军通过模块化兵力组合及“护身军刀2025”联合演习,检验盟友兵力的嵌入与协同,推动实现多域一体化作战,强化“美+X”的安全网络。从澳大利亚北部到南海,共19国参演,显示美国正通过联盟体系塑造新的区域安全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演习代号“部队重返太平洋”与冷战时期北约的“部队重返德国”高度相似,这种历史镜像不仅揭示出美国的战略定位,还反映其将印太地区视作“新冷战前线”。美军在演习中引入高强度自由对抗机制,背景模拟直指未来高端战争场景。这不仅是战术演练,更是战略信号:美国正试图通过军事常态化存在,塑造威慑态势,牵制潜在对手的战略选择。
从国际层面看,这类大规模演习带来的不仅是威慑,更是风险。美方通过动态部署制造不确定性,可能加剧地区军备竞赛,削弱安全互信,破坏长期稳定。从美国自身来看,在中东和欧洲消耗持续、俄乌冲突延宕的背景下,大规模调配兵力进驻印太将带来战略负担,增加全球布局失衡的风险。
对于中国而言,这次演习无疑具有明显针对性。通过强化岛链部署,整合盟友资源,美国试图构筑以自身为核心的屏障,压缩中国在西太的战略空间,并增加应对压力。但需要看到,美国分散部署虽然提高生存性,却也显著增加保障难度和资源消耗,其“敏捷战斗部署”概念在长期执行中能否保持效能仍存疑。对于中国,关键在于精准评估美军调整带来的风险,避免陷入被动应对。
总体来看,“部队重返太平洋”不仅是一次军事演习,更是美国在印太部署升级的信号,标志其冷战式思维的延续。它在短期内或能提升美军存在感,但从长远看,不仅将加剧地区紧张,还可能拖累自身战略资源。对于中国而言,理性应对、强化能力建设与多边协调,将是应对这一局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