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一旦被打破,就如那断裂的琴弦,难以再弹出往日的和谐乐章。当熟悉的节奏被打乱,内心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与不安。就好比每日清晨的跑步,一旦停下,再重新踏上跑道,便会感到脚步的沉重与内心的抗拒。然而,我们不能就此沉沦,要学会慢慢调整,重新找回那份对习惯的热爱与坚持。可以从微小的事情做起,逐步恢复习惯的轨迹,让生活重新回归正轨,用时间和努力去弥补习惯被打破后的空缺,重新拥抱那熟悉而又美好的状态。
周二发了一条推送,评论区有读者提了这么一个问题:
我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不错的学习状态,但一旦这个状态被打破了,比如来了个急事,即使我把这件事处理了,第二天就不想学习了,回不到之前的状态,开始摆烂,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许多人应该都经历过。
比如:坚持了一段时间的习惯,比如运动、看书、学英语,因为某些原因中断了一两天,就很难再坚持下去,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做心理建设才能继续。
再比如:沉浸在一项工作或爱好之中,热情高涨,但一旦这种状态被打破,过了一两天,就很难恢复到之前的状态里了,总会想要摸鱼、摆烂、放弃……
如果你也有这个困扰,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帮到你。
一
首先,我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难以坚持一个好习惯,但却不会难以坚持吃饭、喝水、睡觉和刷手机呢?
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如果我们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不睡觉,会困。这是一个类似负强化的机制。
同样,我们之所以会不知不觉刷手机,是因为新鲜信息能够不断刺激大脑,促进多巴胺分泌,为我们提供快感。这是一个正强化的机制。
简而言之:我们之所以不会抗拒吃饭、喝水、睡觉、刷手机……是因为它们都有一套完善的反馈机制。
我们的行为会带来特定的、即时的结果,这些结果又会成为我们行动的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去重复这些行为。
但问题在于,大多数好习惯都不是这样的:你很难在短期内立即得到收益,往往都需要长年累月的耕耘才有收获。
你做了,不会带来即时的奖励和反馈;不去做,也不会有什么坏处。那么,它就无法形成一个反馈机制,也就无法为你提供“持续去做”的动力。
所以,为了让我们能够持续去坚持一个习惯,大脑会怎么做呢?
它会把“坚持这个习惯”本身变成一种反馈,让它成为一种动力。
我把它叫作“替代效应”。它相当于用行为本身替代了行为所带来的效果,来弥补缺失的反馈机制。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坚持一个习惯,不是因为这个习惯给我们带来了实际的好处,而是“我每天都在坚持这个习惯”这件事本身,让我们感到愉悦。
它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感受:我又坚持了一天,我真棒!我真是一个自律的人、有计划的人、有行动力的人,一个正在变得越来越优秀的人。
正是这种积极感受,成为我们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我们持之以恒去行动。
二
这种替代效应,本身是一个好的机制,正是它使得我们能够主动去付出努力、采取行动。
但也正是这种效应,使得我们坚持的习惯一旦被打破,就很难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行为的动力是来自于它的反馈,那么我们每行动一次,都会得到一定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一次的行动都是独立的,我们去做,是因为做完之后能够得到反馈,跟我们昨天、前天……的行动都无关。
你一定不会因为“昨天没有刷手机”,就告诉自己“那今天也不刷了吧”,因为刷手机能够让你在当下感到快乐,跟你昨天刷没刷无关。
但反过来,如果一个行为的动力,是来自于“我一直在坚持它”本身,那么一旦这种坚持被打破了,这个动力也就烟消云散了。你自然就没有理由和动力去继续保持了。
简单来说,就是计数器清零了,哪怕你再坚持下去,也只是从零重新开始,自然就没有动力了。
分享一个很有趣的案例。
上个世纪,有一群研究饮食和减肥的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人会通过节食来减肥,比如告诉自己“不吃甜食”。但这很难坚持。比如你朋友生日,拉你参加聚会,吃了一点小蛋糕,于是你这一天的节食就被打破了。
理论上来说,你已经节食了很多天,偶尔打破一天其实无伤大雅,这并不会影响你接下来的节食,对不对?
但实际上,研究人员发现:一旦这种节食的习惯被打破,参加者们就会变得“破罐破摔”,不但直接放弃了节食计划,甚至吃得比之前还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节食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他们从中无法得到反馈,因此只能将“我又坚持节食了一天”作为反馈和动力。那么,一旦这种记录被打破,再坚持下去也就毫无意义了。
更进一步,这还会引发一种补偿心理:既然我的记录已经被清零了,那么我为了达成记录所承受的痛苦算怎么回事?为了弥补这种痛苦,我要把之前的份给吃回来,让自己得到补偿……
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如此:如果你将坚持一件事本身作为动力,一旦它被打破了,你就会失去动力,进而体验到一种虚无感和无意义感。
为了消解这种虚无和无意义感,许多人就会下意识地采取一些让自己舒服的行为,来抵消这种负面感受。
什么样的行为呢?那当然就是躺平、摆烂、摸鱼、休息、娱乐……
三
这是第一个原因:一个习惯,一定要让它能够带来反馈,而不是把“多坚持它一天”本身作为反馈,才能摆脱“一旦中断就打回原形”的情形。
但这只是第一个机制。另一个同样很重要的机制,是习惯本身的常态化。
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习惯变成一种任务。比如:每天都要写一千字的文章;每天要出门健身30分钟;每天要读100页书……诸如此类。在我们心中有一张清单,达到了就打个勾,然后继续开启下一天的任务。
但是,一旦我们用任务的视角去看待一个行为,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变成了一个“异常态”,成了一个被施加在我们身上、需要我们去完成的事情。
众所周知,大脑喜欢稳定,不喜欢异常态。因此,去完成这个任务本身,就会受到一定的阻力。
比如:你需要刻意提醒自己记得去做这件事,否则就很容易忘记;
你需要不断说服和推动自己,让自己坚持下去,否则就容易放弃;
你需要重新安排其他的事情,给它腾出专门的时间,否则就会慢慢淡化、放下;
……
这种情况是难以为继的。你每天都有一定的概率打破它,那么日积月累,终有一天打破它的概率就会变成非常高。
打个比方,你每天都有2%的概率失败,那么连续坚持30天,不失败的概率只有55%。
而一旦某一天你失败了,没有能够“坚持”了,那么出于第一个原因,你就更容易把这个习惯彻底放弃。
简而言之:那些需要我们努力坚持的事情,最终往往都会失败。能够成功持续下去的,往往都是不需要努力坚持的事情。
四
到这里,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要想改变文章最开始讲的这种现象,你需要的是:
(1)让习惯能够为你带来反馈。这样,有助于将你的行为,转变成:我要去做,因为它会让我开心;而不是:我要继续坚持,因为多坚持一天能让我开心。
(2)把这个习惯从任务变成常态。让它自然而然地发生,让自己自然而然地去做,乃至于不去做会难受,而不是需要刻意地、主动地去做。
可以参考下面这些方法,来帮你更好地达成这两点。
1. 从习惯中找到乐趣,让它为你带来反馈
举个例子,你想变得更健康,那么不要强迫自己每天去节食和运动,而是找到一种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模式,让自己能够享受它,从中得到乐趣。
比如:
挖掘或自制一些饮料,用来替代日常生活中的含糖饮料,让自己享受美食;
每天通勤减少交通工具的时间,让自己多走一些路,并养成空闲时出门散步的习惯,从步行中感受快乐;
交一些喜欢运动和打球的朋友,有空出来一起运动,既能增进友谊、促进社交,又能非常有效地健身;
每次锻炼之后,注意观察自己,感受自己体质变得更好、精力变得更旺盛的内在感受,让自己在锻炼时动力十足……
同样,你想每天多输出一点东西,那就不能抱着“我要坚持每天写点东西”的心态去行动,而是从写作中找到乐趣。比如:
把自己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了,感受那种许多个点被连成线的快感;
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梳理清楚,让自己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考过程,非常爽;
在网上回答别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见解,获得来自外界和内在的正反馈……
这样做,才能把你的目光,从单纯的“打卡”和“坚持”上面转移开,让自己每一次在行动时,都能抱着强大的动力和热情。
2. 不要刻意设计一个习惯,而是让它慢慢演化
举个例子:你经常熬夜,想让自己早睡,但上床后实在睡不着,于是坚持了几次早睡之后,偶尔有一次熬夜了,就又恢复到之前的常态。
那么,更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是早起。你早起了,晚上才会困,才能更容易入睡。你想提前一个小时入睡,就得提前一个小时起床。
进一步,提前一小时起床后不知道做什么,既然如此,不如去晨跑吧,既可以唤醒身体,又可以增强体质。
慢慢地,你会发现:每天提前一小时起来晨跑,不但身体变好了,晚上也更容易入睡,睡眠质量也提升了,再也没有熬夜和失眠的困扰了。
甚至,晨跑的时候,还可以听听播客、听听资讯……久而久之,你接收信息的方式也被改变了。你会更喜欢早起,因为这可以给你更多的新鲜刺激。
简单来说:让一个新的习惯去适应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可能每天都需要花力气去践行它、坚持它。
但反过来,让我们的生活去适应这个习惯,为它腾出空间,乃至于变成“一天不做,我就浑身难受”——那么,你就再也不需要“坚持”了。
它会变成吃饭、喝水、睡觉……成为生活中一种新的常态。
3. 摆脱完美主义的困扰,专注于每天的行动
许多人容易有一种过高的自我期待:我一定要做到十全十美,否则就是不及格。
所以,许多人对“坚持”这件事容易有一种完美主义的倾向,甚至把它跟自尊绑定:我能够坚持,那我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没有坚持下来,那我就没那么优秀。
正是这种心态,使得我们特别容易过度地在意“坚持”这件事。乃至于,如果有一天没有坚持下来,就会产生挫败感,降低对自己的评价。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状况,那我会建议你:把它跟你的自我评价解绑。
我们并不需要要求自己做得很好,更不需要做到完美。没有必要把目光拉得太长、太远,从而让自己背上不切实际的负担。
我们要关注的是什么呢?是我今天要做些什么,我如何享受我今天所做的事情,我能够从我今天所做的事情里面切实地得到什么。
这才是更重要的。
4. 通过调整动力-阻力,让自己更容易行动
最后,就是通过改变环境,减少自己行动的阻力,让自己更容易行动。
比如,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抽屉里,就能有效减少玩手机的行为。哪怕只是“打开抽屉,拿出手机”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也足以减少你许多次下意识想玩手机的冲动。
你想记住一个事情,就把它写到便签上,贴在一转眼就能看见的地方,让它更容易进入你的注意力范围。
你想多在书桌上看看书、干点活,就平时多清洁书桌,不要在上面摆东西,让它随时随地处于一个“随时都能坐下来开工”的状态。
你想养成运动的习惯,那就把运动的装备准备好,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让自己毫不费力就能开始运动。
你想让自己有空时多读点书,那就把书放在沙发旁边,而不是放在书架上。这样,当你处理好一天的事情,坐在沙发上时,就更容易随手拿起书、翻上几页……
通过有意识的设计,让周围的一切成为你的助力,引导你把它作为“默认选项”。
五
简单总结一下:
之所以会出现“状态被打破,就难以为继”的情形,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1)这个行为或习惯本身无法带来反馈,于是我们只能把“坚持它”作为一种反馈。
(2)这个行为或习惯还未成为生活的常态,因此需要投入额外资源去行动。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4个要点出发:
(1)试着去享受这件事,从中挖掘到乐趣,或是换一种能让自己感受到乐趣的方式。
(2)不要刻意去保持这个习惯,而是慢慢调整自己的生活,让它适应这个习惯,形成新的常态。
(3)放下对完美主义的执着,不要在意自己坚持了多久,而是关注自己今天的行为,沉浸进去。
(4)通过调整环境、降低阻力,让自己更容易把它作为默认的行动选项。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