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无界——李庚、刘新华、马树茂、何家英京都美术馆联展
1958年常书鸿先生携敦煌艺术首次亮相京都美术馆
展览现场参观敦煌壁画
中国敦煌艺术正本清源的历程,既是对千年文脉的守护,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创新表达。1958年,常书鸿先生携敦煌艺术赴京都美术馆展览,将莫高窟的千年佛光洒向世界,开启了中国艺术国际化的先河。
京都美术馆
本次展览名家何家英
本次展览名家李庚
六十七年后,其关门弟子马树茂与李庚、刘新华、何家英联袂再展,以霓彩山水与敦煌意象的交融,续写着东方艺术的当代叙事。这两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揭示了中国艺术“守正”与“创新”的深层逻辑。
敦煌艺术的守护与传承,是正本清源的根基。常书鸿以“敦煌守护神”之名,穷尽半生修复壁画、临摹经典,将敦煌艺术的宗教性、装饰性与哲学性凝练为民族美学的符号。他深知,敦煌不仅是艺术宝库,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其弟子马树茂继承衣钵,以霓彩泼墨重构敦煌意象,在飞天衣袂间注入现代水墨的流动性,既保留矿物颜料的古朴斑斓,又以抽象笔触呼应当代审美。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实践,正是对“正本”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正本清源的本质,在于以文化自觉回应时代命题。常书鸿的敦煌展览,旨在对抗西方中心主义对东方艺术的误读;马树茂的霓彩山水,则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将敦煌的神秘与日本的浮世绘美学交融,形成跨越文化的视觉语言。正如邵琦所言,中国画文脉的延续需以“私人化心性修养”为内核,而马树茂作品中禅意与诗性的交织,恰是这种修养的当代显影。从敦煌壁画的集体叙事到个体心性的表达,中国艺术在守护本源的同时,完成了从“他者凝视”到“自我言说”的蜕变。
站在文明对话的高度,两次展览共同印证了“守正创新”的永恒价值。常书鸿用临摹复现历史真实,马树茂以泼彩重构视觉秩序,二者皆以敦煌为原点,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张力中,为中国艺术开辟出既深植文脉又拥抱世界的路径。这或许正是正本清源的终极意义:让古老智慧在当代语境中重生,让世界看见中国艺术的永恒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