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百度健康正式启动“满天星公益计划”,宣布将联合超过10万名权威医生,共同构建超过1亿条基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威科普,同时打造100个头部专家IP,为1000名医生免费打造数字分身,以及开放百度健康大模型底座能力并提供千卡级算力资源与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共建行业大模型。
这一计划不仅标志着百度健康在AI医疗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更展现了其通过科技力量推动医疗普惠的坚定决心。是什么吸引了如此多权威医生加入这一计划?几位医生的个体故事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权威资源整合:与医疗机构的深度绑定
在医学界,权威性与专业性是医生最为看重的品质。对于福建省石狮市医院副院长 吴晖南而言,选择加入百度健康的“满天星公益计划”,正是看中了平台背后强大的权威资源整合能力。
吴晖南深耕内分泌领域,是医生中较早拥抱AI的那一批。早在2019年,她就敏锐地察觉到了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潜力,并在百度平台上通过了工信部AIGC的高级工程师认证。“我所在的医院与北医三院内分泌科共建了数字实验室,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我深知基层医院在AI应用上的迫切需求,以及哪些场景适合应用AI。”吴晖南说。
接触百度健康后,吴晖南发现,这里不仅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级医疗机构和专家资源,还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广阔平台。
吴晖南很早就用AI数字人进行医学科普工作,这大大提升了她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她发现比起干巴巴的文字和科普视频,AI数字人的科普效果非常好,患者的接受度更高。
她举例,糖尿病有一个特点,患者起居饮食的每一项都可能带来血糖的波动,因此所有内分泌科医生在工作中都要管病人的生活细节。比如,元宵节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汤圆,这些话题用数字人“可以分分钟做出来”。但基层医生做科普的条件并不完善,需要再借助平台的审核,避免出现对专业点把控不准确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百度健康与医疗机构的深度绑定,让吴晖南看到了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分配的可能:“我们需要有质量的患者,因为有的患者就诊时对口性不强。如果诊前可以通过百度健康先形成诊疗建议,那患者就会很有收获,患者也愿意用。医生接诊的病人精准,医生也愿意用。这比现实的利益更重要。”
百度健康医生服务部总经理李杰表示,百度健康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真人审阅机制,确保每一篇AI生成的科普内容都经过专业医生的二次审核和校准。这种“AIGC+真人审阅”的模式,既发挥了AI技术的效率优势,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技术赋能创新:AI技术重塑科普与诊疗模式
如果说权威资源整合是吸引医生加入的“硬实力”,那么AI技术对科普与诊疗模式的创新支撑,则是百度健康赢得医生信任的“软实力”。
在日常工作中,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健康管理部负责人冯程,深刻体会到了患者因获取错误健康信息而导致的误诊和延误治疗问题。他的一位邻居是高血压患者,因为相信了“大师”的“偏方”,拒绝服用降压药,最后导致了脑出血。
百度健康的“满天星公益计划”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AIGC技术,能够快速生成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生动讲解。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让科普内容更加贴近患者的实际需求。
在冯程看来,个性化和权威性是未来医学科普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果能打造出所有人在看病前咨询的公共渠道,而且通过这个渠道获取的知识非常权威,到了诊室以后,专业医生分析病情时效率就会大大提升,病人的体验感也很好,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时间的沟通成本。
“我们可以做一个智能体渠道,把问题聚焦,让用户输入更多的临床症状,比如危险因素、家族史、疾病史等。当患者输入更多信息时,疾病原因的范围就更小。这是个性化。”冯程表示,除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医防融合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医学科普也要延伸到慢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中去。
社会价值契合:助力医疗普惠的公益属性
对于许多权威医生而言,选择加入这样的公益计划,还源于大家对社会价值的深刻认同。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健康信息杂乱无章的当下,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医疗普惠,成为了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施琳玲指出:“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医学的指引。百度健康通过AI技术推动医疗普惠,不仅解决了科普内容生产的效率问题,更解决了准确性问题,为公众提供了更加权威、便捷的健康服务。”
在“满天星公益计划”中,百度健康不仅为医生提供了技术赋能和资源支持,还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将权威的医疗知识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例如,通过与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百度健康开放了大模型底座能力,提供了千卡级算力资源,共同推动行业大模型的建设和发展。
从权威资源整合到技术赋能创新,再到社会价值的深度契合,百度健康与权威医生的合作源于多方面的共同吸引。在“满天星公益计划”的推动下,双方正携手书写医疗普惠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