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网手机一划,全是金发碧眼的老外,操着蹩脚的中文,在中国的街头巷尾,发出阵阵没见过世面的惊呼。
“Oh my god! 支付只用一个手机?”
“天哪!高铁又快又稳,像在飞!”
重庆的火锅店里,坐满了说着“萨瓦迪卡”的泰国朋友;张家界的玻璃栈道上,挤满了喊着“阿西”的韩国大叔。搞得你出门旅个游,都以为自己出了国。
“看见没?世界开始倒追中国了!”你的“错觉”,和我的“数据”,差了一个太平洋
短视频里那股“老外来华潮”,在现实的统计数据面前,显得有点……单薄。
去年的入境总人数,离2019年的高峰还差着一个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大概500万)。
至于我们最期待的那些高消费能力的欧美游客,更是“重点保护动物”,恢复率连一半都不到。
就拿“宇宙中心”上海来说,今年1-5月,欧美客流的恢复率惨不忍睹,只有可怜的20%。
短视频里的“万国来朝”,现实数据里的“门可罗雀”。这巨大的反差,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我们对自己的魅力产生了误判,还是老外们都在跟我们玩“捉迷藏”?
“我家大门常打开”,可客人家的“班车”取消了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特地去查了咱们的“待客之道”。
单方面免签,过境免签,又是“即买即退”的离境退税……政策的红地毯,都快从北京铺到巴黎了。按理说,老外们应该“说走就走”才对。
但问题出在哪了呢?出在了路上。
你家办了个盛大的派对,请帖发出去了,酒菜备齐了,结果发现,通往你家的那趟公交车、地铁,全线停运了。
现在,欧美游客面临的就是这种尴尬。澳航,停了上海-悉尼。英航,不飞北京了。
汉莎、维珍……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航空公司,都心照不宣地砍掉了来中国的直飞航线。
以前,这些航线是靠咱们中国人自己撑起来的。现在出国的人少了,飞机坐不满。再加上地缘政治那点破事,很多飞机不能从俄罗斯上空飞,得绕个大圈,多花两小时油钱。
一来二去,飞一趟亏一趟。航空公司老板们含泪掐指一算,得,还是先关门止损吧。
路都不通了,就算你把免签政策吹得天花乱坠,一个远在欧洲的普通人,也很难下决心,花上比以前多一倍的钱和时间,来赴一场“长途之约”。
既然欧美的客人没来,那我们在短视频里看到的那些“洋面孔”又是谁?难道是AI生成的?
答案,就藏在我们的“朋友圈”里——东亚和东南亚的邻居们。这笔账,特别好算。
一个韩国首尔的上班族,月薪两万多人民币,在自己国家活得像个“苦行僧”,吃碗面要盘算,买个西瓜得下血本。
可一旦他踏上中国的土地,瞬间就从“困难模式”切换到了“人RMB玩家模式”。
在中国的夜市,他可以豪气地指着摊位说:“老板,这个、这个、还有那个,都给我来一份!”
在中国的水果摊,他能体验到“西瓜自由”的快乐,甚至临走时还要凡尔赛地发个朋友圈:“在中国的第N天,又实现了水果自由!”
汇率差带来的“消费降维打击”,叠加“家门口”的地理优势和便捷的免签政策,让我们的邻居们,成了入境游的绝对主力。
他们来得勤,玩得嗨,还特喜欢扎堆。于是在我们的手机屏幕上,就营造出了一种“全世界都在涌入中国”的热闹错觉。
“美丽误会”背后的意外之喜,不过,这个“美丽的误会”,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些邻居和外国博主们,成了我们最真实的“海外宣传部”。
他们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了不用PS的中国:几块钱就能穿梭城市的地铁,一个二维码就能搞定一切的便捷生活,甚至还有路上跑的无人驾驶汽车……
这些鲜活的、不带“阴间滤镜”的画面,被传回外网,直接把很多老外的世界观给干碎了。
无数评论区里充满了这样的灵魂拷问:“等等,这到底谁才是第三世界国家?”
这种由普通人带来的“认知矫正”,比我们任何宏大的官方叙事,都更有穿透力。
短视频里的热闹,和数据里的冷静,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答案是,都是。
正在被邻居们“重新发现”的、充满烟火气和性价比的中国;是等待全球航线复苏,让远方客人也能轻松抵达的、开放的中国。
我们享受着眼前的“被围观”,也清醒地知道,真正的“万国来朝”,还需要我们再多一点耐心。
毕竟,真正的好酒,不怕巷子深,但至少,得先把路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