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不需要“打榜”。
文 | 李思寻
近日,一则关于“接线员称给大熊猫送冰块就不能送竹子”和“祥源文旅称基地制止了基础降温设施经费”的流言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引发网友们热议,一时间,公众对于国宝的生活条件充满担忧,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大熊猫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公众的心。
8月上旬,部分社交平台上出现截图称,有网友致电相关机构咨询“能否给大熊猫送冰块降温”,却被接线员回复“送冰块就不能送竹子”,并暗示“这是上面的要求”。该说法迅速引发网友们的质疑:“为什么要限制送冰块?”“高温天气不给大熊猫降温是不是失职?”
与此同时,另一条所谓“内幕”信息开始传播:有网友声称,合作方祥源文旅曾表示,基地“单方面制止批复国宝的基础降温设施经费”,甚至有人将矛头直指“经费被截留”与“饲养标准降低”,使得网友们的情绪进一步激化。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前列,评论区中出现大量“愤怒”“质疑”的声音,公众担忧大熊猫是否因管理不善而遭受酷暑折磨。
这两条未经证实的内容迅速在网络扩散,成为引爆点。大量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空调比命贵吗?”“连国宝都降温不了,这还叫什么大熊猫基地?”舆论的焦点开始集中于管理方的“作为与不作为”。
但在8月17日晚,卧龙中景信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卧龙大熊猫苑”微信公众号发布辟谣声明,逐条回应上述谣言。
声明明确指出,接线员从未发表“送冰块就不能送竹子”的言论;大熊猫饮食与降温安排均由专业饲养团队科学制定,不存在二选一情况。
声明还澄清,所有降温设施的决策均由基地自主完成,外部合作方祥源文旅未提出安装空调,也不存在“拒绝批复经费”的行为。基地所在耿达镇夏季凉爽,偶发高温时为大熊猫提供冰块,内外圈舍门保持开放。声明强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基地将持续优化降温措施,确保国宝安全与舒适。
事实上,卧龙大熊猫苑对大熊猫的饲养和降温措施一直遵循科学管理流程。大熊猫最佳生活温度为18至25摄氏度,而耿达镇夏季平均约20摄氏度,属于相对适宜的气候环境。饲养团队会根据个体需求调整饮食和降温方案,包括提供冰块、冰砖或互动玩具。整体来看,基地的降温措施科学、灵活,完全能够保障动物福利。
前不久,7月27日新华社调查报道揭露另一条网络谣言——网络上一些“猫粉”大V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视频,称大熊猫遭受电击取精、活体实验等虐待行为,目的在于博取流量和经济利益。
针对这些虚假信息,都江堰市法院依法判决这场谣言的造谣者白某某“寻衅滋事罪”处刑一年六个月,其丈夫徐某处刑一年二个月。
两起事件均显示,网络谣言的扩散机制具有共性:情绪驱动、圈层互动与经济变现。公众在缺乏权威信息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夸张视频和标题的影响,形成情绪化反应。
北京青年报的评论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布严正声明,揭示了部分“饭圈文化”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负面影响。一些群体将大熊猫当作娱乐圈偶像般进行“打榜应援”,希望按照个人喜好调整专业饲养方案,甚至对科研决策提出指手画脚的要求。这种行为不仅违背科学原则,也对专业饲养团队造成严重干扰。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声明中划清了专业保护与娱乐炒作的界限:一方面坚决维护工作人员合法权益,对网暴行为采取法律手段;另一方面呼吁公众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参与保护事业。真正的“熊猫粉”应学习保护知识,传播科学理念,而不是干扰专业工作。中心也明确表示,不欢迎带有“饭圈文化”的个人或机构参与大熊猫保护工作。
只有这样,大熊猫保护才能回归科学本质。大熊猫不需要“打榜”,保护事业不需要“热搜”。最好的支持,是尊重专业、相信科学、保持理性;最真挚的喜爱,是给科研工作者理解,给保护机构信任,给国宝以宁静的生存空间。
资料来源:光明网、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