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还没有消退,秋季学期即将开始。一位年轻教师收到校长通知,让其秋季学期担任七年级2班班主任,这位老师发了一长段理由,婉拒了校长的安排。
看上去很长,无非是几个意思:对班主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决定了当前当班主任时机不适合,作为新教师,班主任经验和能力欠缺,愿意先当副班主任学习管理经验。
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但千不该万不该,他将截图发在网上,说明了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真实理由:管严了学生受不了,不理解的家长会投诉;管松了良心过不去,届时交不了差,左右为难、动辄得咎,没必要为几两碎银子,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当科任老师简单自在得多。
年轻教师也学会了不说实话,只找理由!
评论区里,支持者与反对者展开激烈交锋。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现身说法:"我带了31年班主任,最后被家长诬告罚作业,优秀教师称号都被取消。申请不当退下来,从此生活多么美好!"这种职业倦怠的共鸣,让许多老师感同身受。但更多声音直指要害:"当班主任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连这都推脱,算什么合格老师?"
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当代教师群体的集体困境。某省教育厅调查显示,三成的班主任因管理尺度问题遭遇投诉,而且多数属于严格管理引发的误解。当"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传统颂歌遭遇现实困境,教师们发现:吐丝太多会让人喘不过气,燃烧过旺反而灼伤他人。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让许多教师在职业尊严与工作压力间挣扎。
职称评定制度成为争论的焦点。多数地区明确将班主任经历作为评优晋级的硬性条件,这让拒绝担任班主任的教师面临职业发展瓶颈。但也有教师反驳:"每月多五百块津贴,却要承担无限责任,这种交换值得吗?"据笔者了解到数据,不少地区县城中小学教师班主任津贴只有100到300元区间,而班主任的工作时长,每天却比普通教师多出2个小时,还不算全天要及时回复家长信息。
家校关系的微妙变化更让教师如履薄冰。重庆某名校教师疑因未及时回复家长信息被殴打,河南23岁女教师因工作压力坠亡,这些极端案例背后,是普遍存在的情绪焦虑。当"服务型教师"成为期待,"家长是客户"的思维渗透校园,老师们正在失去专业话语权。
这场争论暴露出教育管理机制的深层矛盾。"双减"后教师,普通中小学教师每天承担2小时课后延时服务,叠加各种非教学任务,挤占教师正常本职工作时间,教师如何能专注育人?
评论区,两种声音尤为引人注目。一种是年轻教师的困惑:"读师范时学的教育学心理学,难道只是纸上谈兵?"另一种是资深教师的无奈:"带了十几年重点班,现在学生乱得管不住。"这种代际差异折射出教育生态的变迁——当"10后"学生遇上"85后"家长,传统的管教模式正在失效。
这场讨论最终指向教育改革的深层命题。有教师建议:"建立班主任轮换制,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带新教师。"也有专家呼吁:"将班主任工作纳入特殊岗位津贴,建立职业伤害保险制度。"这些声音提醒我们:拯救班主任制度,不能靠道德绑架,而需构建更人性化的支持系统。比如,减少各种非教学事务,让班主任将精力放在班级管理上。
那位发帖的教师写下"能不碰就不碰,躲避不了会尽职"的回复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选择,更是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如何让"春蚕"不再被迫吐丝,让"蜡烛"真正照亮而不被风吹灭?这需要制度设计者、学校管理者、家长群体共同寻找答案。
现在年轻教师越来越多逃离班主任岗位,你怎么看?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