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报湖南讯(记者 伍振兴 通讯员 邹炳文)2025年8月20日,当三伏热浪在城市里翻滚成黏稠的蒸汽,我踩着八月的阳光走进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时,分水界的风正带着山涧特有的清冽,悄悄改写着季节的刻度。王家大院的水泥路还带着晨露的凉润,一位游客握着保温杯与我闲聊,语气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惊叹:"你敢信吗?海拔1180米的地方,竟藏着夏天的另一种模样——白日里最高不过29度,像被温柔地裹在凉被里;可一到下午四点,山风便会准时送来22度的问候,到了夜里,秋装成了最贴心的伙伴。"这番话让我想起出发前塞满行李箱的短袖,此刻倒像是带错了季节的莽撞。
正沉浸在这份意外的清凉里,上团村分水界组的王立荣师傅已笑着迎上来。这位老实朴素的村民眼里,盛着对故土的熟稔与热忱:"去看看咱这的'老寿星'吧,它在这儿待了不知多少年月了。"跟着他穿行在松涛阵阵的小径上,脚下的落叶发出细碎的声响,仿佛在铺垫一场即将揭晓的惊喜。转过一道山梁,眼前的景象突然让脚步顿住——那尊横卧在山坳里的巨石,竟活生生是一只龟的模样:8米多长的身躯舒展着,3米宽的背甲上,天然的纹路恰似岁月刻下的年轮,头部微微昂起,仿佛正凝视着远方的云海。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石面上,光影流转间,竟像是有生命在缓缓呼吸。
这是咱的万年寿龟。"王师傅的声音里带着敬畏,"老辈人说,它是山神派来守护这方水土的。诚心拜拜,能添二十年福寿呢。"他指着石头前被踩得光滑的土地,那里散落着几束风干的野花,"来的人多了,'长寿龟'的名字就传开了,这山也跟着沾了灵气。"我望着那尊浑然天成的石龟,突然觉得所谓"显灵",或许正是人们把对健康长寿的期盼,悄悄托付给了这片沉默的山石——它静静伫立,便成了心安的理由。
从寿龟山往下走三百步,王师傅忽然停住脚步:"再带你见个'招财宝'。"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道长方形的巨石嵌在山坡上,棱角分明,宛如一方天然的石棺。阳光照在石面上,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叫'石棺',"王师傅笑着解释,"咱这儿有句老话,'见棺发财'。来求财的人,都爱来这儿站一站。"他指着石棺旁被磨亮的棱角,"你看这痕迹,就知道它受了多少人待见。"我凑近细看,石面上竟有几处被摸得光滑如玉,想来是无数双手在此寄托了对生活的憧憬。所谓"吉利",或许本就是人们在自然造物中,为平凡日子寻得的一份温暖慰藉。
回到王家大院时,暮色已漫过屋檐。一位八旬老人正坐在门槛上纳凉,见我回来,便笑着招手:"来,听我给你说段老话。"他布满皱纹的手轻轻穿上秋装衣服,声音里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润:"咱这寿龟山的灵气,可不是瞎吹的。早年间,秦始皇修长城缺石头,天上的神仙听说了,就来咱这儿采。夜里把石头变成羊,赶着往北方走,天亮了再变回来。"老人指着远处的山峦,眼里闪着孩童般的光亮,"后来长城修完了,神仙走了,却把这寿龟和石棺留下了。老辈人说,它们是舍不得这方水土,要在这儿守着咱呢。"
晚风穿过庭院,带着草木的清香。我望着远处暮色中的寿龟山与石棺,突然明白:所谓"灵气",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它是1180米海拔处,三伏天里恰到好处的清凉;是寿龟石上,人们对长寿的虔诚期盼;是石棺旁,双手合十时心中燃起的希望;更是老人讲述传说时,眼里那束不曾熄灭的光。这些天然的景观,早已和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编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网——自然滋养着人,人又给自然赋予了故事与温度。
夜色渐深,山里的温度已降到22度,披上外套站在院坝里,能看见星星在墨蓝色的天空中闪烁。寿龟山与石棺的轮廓在夜色中沉默伫立,像两位守护时光的老者。我忽然坚信,不必等到成为"观光圣地",它们早已是这方水土的灵魂——用沉默的存在,收纳着人们的期盼;用永恒的姿态,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而那些关于长寿、财富与守护的传说,会像山间的风一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中,继续温柔地吹下去。
编辑:魏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