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塔晴岚”为芜湖古八景之首。赭塔,依赭山而建,紧邻广济寺,四周林木葱郁,雨霁云开时,岚光氤氲缥缈,塔影与城郭相映成画,近可观镜湖,远可眺长江,江城芜湖的文化底蕴与山水灵韵,在这里尽情绽放。
赭塔晴岚景致,自北宋肇始,便以塔为轴渐次展开,从广济寺的千年香火、曲径通幽处的苔痕阶寂,到如今临风观岚的亭台轩榭、春夏秋冬的四时景致、健身欢娱的生态福地,皆在赭山公园的敞怀中化为寻常风景。正是这般从塔尖到山麓的时空层积,让赭塔晴岚的意象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厚重丰盈。
20世纪初的赭塔
千年赭塔古寺轩
赭塔,亦名广济寺塔,坐落于赭山南麓,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赭塔为楼阁式砖石结构,穿心式螺旋阶梯直通塔顶。塔高20.8米,五层六角,底层每边长3.5米,自下而上收分明显,每层外墙均嵌有砖雕佛像。各层腰檐、平座、窗棂均为砖制仿木结构。六面开窗,虚实错置相间。每层内外墙面均嵌有佛像或莲花等纹饰的方形砖雕。塔体外观线条柔和匀称,砖砌精巧谨严,是典型的宋塔风格。
塔内为南北交错布局的穿心式台阶,各层为回廊塔室。传说大风曾将塔顶吹落,雨漏不止,一日突然飞来一口大锅扣在塔顶,从此不再漏雨。清代诗人黄钺的《于湖竹枝词》中“飞锅来覆塔尖穿,风铎无声不计年”写的就是这个传说。
广济寺塔
广济寺,位于赭塔前,又称“小九华”“九华行宫”,原创立于唐乾宁四年(897),光化年间(898-900)赐名永清寺,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改名广济寺。
广济寺
广济寺为过去大江南北香客朝拜九华先到之所。唐至德二年(757),唐肃宗为九华山地藏道场颁赐赤砂金印一枚,刻阳文“地藏利生金印”,后藏于广济寺。
广济寺地藏殿
民国八年版 《芜湖县志》记载:“世传金印,宝若连城,凡朝九华者必先于此进香,以俗又称为小九华故也。”
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关于金印的记载
滴翠轩
滴翠轩,旧名“桧轩”,位于广济寺地藏殿西侧,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在芜读书之所。因门前有古桧(即刺柏,松身柏叶)而名“桧轩”。黄庭坚在此读书时,常与挚友郭祥正(1053—?字功甫,当涂人,熙宁年间进士)一起谈论诗文,黄庭坚欣赏其咏桧诗首联“清幢碧盖俨天成,湿翠蒙蒙滴画楹”,遂将“桧轩”改为“滴翠轩”。
民国七年(1918)重阳节,因僧人不慎,滴翠轩失火遭焚,后由大通、芜湖镇守史鲍贵卿倡议并捐款重建,具有显明的西式风格,与广济寺传统中式庙宇建筑有所不同。
滴翠轩里的清代《黄山谷先生小像》石刻
丹霞赤韵耀赭山
萧云从《太平山水图画》中的《赭山图》
赭山,周回4.5公里,方圆552.3亩,因山石呈赭红色得名“赭山”。南北大小两座山峰,分称大赭山、小赭山,其中大赭山海拔84.8米,小赭山海拔67.9米。
1954年芜湖市全图上的大、小赭山
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中引用《江南地理志》记载:“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阳。右控大江,舳舻云连,俯瞰城郭,历历如绘。”
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中关于赭山的描述
自古以来,赭山就以其独特的风姿吸引游人,历代诸多文人名士登临赭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元代文学家、曾任芜湖县尹的欧阳玄,曾吟诵《登赭山》一诗,描绘其景色和气势:
涌出沧溟外,孤高色更佳。
气通丹穴雾,光映赤城霞。
在大赭山南坡山腰处,立一尊张恺帆题字的“江城入画”牌坊,说不尽赭山秀色、江城胜景。
“江城入画”牌坊
教育先河皖江中学堂
皖江中学堂,芜湖官办近代中学教育的开端在赭山开启。
广济寺、赭塔、皖江中学堂
皖江中学堂,在赭塔西侧山巅,今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内。其前身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的“中江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江书院从东内街迁至大赭山,更名为“皖江中学堂”。民国三年(1914)改为“省立第五中学”。
抗战时期,日军设在赭山芜湖中学(即原省立第五中学校址)的警备司令部
1905年,教育家严复担任皖江中学堂监督(校长),陈独秀曾执教于此,刘希平、恽代英、高语罕、阿英等在这里从事过教学和革命活动,培养出大批革命青年,被誉为“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安徽的北大”。
1928年后,学校先后更名为“省立芜湖初级中学”“省立第七中学”“省立芜湖中学”“省立芜湖高级中学”“芜湖市立中学”。1951年9月,改为“安徽省芜湖第一中学”,翌年迁往张家山新址。
民国时期省立芜湖中学“校史”
首屈一指城市公园
1930年代的芜湖公园
赭山公园,是赭塔晴岚景致化身民众共享的最好归宿。1933年,芜湖地方绅士、安徽省第二行政区督察兼芜湖县县长王铸人和芜湖中学校长柯德发等人发起筹资,在赭山开办“芜湖公园”,修建弹石路从“一天门”上达山顶。1934年春开放,同时成立“芜湖公园管理处”。这便是赭山公园的前身,也是安徽省内最早的城市公园。
抗战期间,日军占据赭山,园内林木、房屋、亭台等悉数被毁,抗战胜利后公园仅存轮廓。1945年11月,公园管理处恢复。1947年后,赭山又被国民党军队占用,划为军事禁区,树林被砍伐,山体仅存山顶部分洋槐、冬青等。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芜湖市成立赭山陶塘管理处,同时负责管理整治陶塘和赭山。1952年将大赭山大部分地区和小赭山辟为公园。1955年制定《芜湖市赭山公园扩建计划》,分三年对赭山公园进行扩建。1958年6月21日,赭山公园整修对外开放。
1980年代赭山公园东大门,以及东大门上由郭沫若题写的“赭山公园”匾额
赭山公园东、西大门的门额出自两位名家,东大门门楣为郭沫若题写,西大门壁刻则出自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舒同之手。
赭山公园西门,以及舒同题写的“赭山公园”壁刻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赭山公园不断进行整修提升,形成了园中有园、景点棋布的多层次景观体系。2006年,由赭山公园、广济寺、赭塔等组成的赭山风景区升级为AAAA级景区。
江南园林翠明园
翠明园
翠明园,位于大赭山西麓,面积10余亩,1983年秋建成,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园门上方黑底鎏金字“翠明园”,以及月洞门上“登峰”匾额,皆为张恺帆所书。
张恺帆为芜湖翠明园题写的两幅匾额
园内置景巧致,有山、有水、有亭、有台、有桥、有池。园中央荷花池碧水凝翠;池畔假山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亭台廊榭让人流连忘返;鸣泉潺湲,于市井喧嚣中独守一方清幽。
历史遗珍阅古今
修葺一新的中山堂
中山堂,位于大赭山半山腰处,始建于1933年,由芜湖地方士绅、时任安徽省第二行政区督察兼芜湖县县长王铸人、芜湖中学校长柯德发等发起筹资建造,初名“皖南图书馆”,兼具藏书与公共活动功能。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12年芜湖之行,更名为“中山纪念堂”。
抗战时期,赭山沦为军事禁区,生态环境与文化遗迹遭受重创。据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14日一份《报告》记载:“今接收赭山芜湖公园……上山遍勘一周,查该公园原有中山纪念堂一座,现已破坏不堪,山顶之爱晚亭亦被日寇毁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14日《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纪念堂更名“中山堂”,并多次修缮。2000年,中山堂改建成约1200平方米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中山堂”。2025年初启动芜湖中山堂焕新项目,打造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体验空间,期待开放。
位于大赭山顶的瞭望塔,又名眺望亭
瞭望塔,位于大赭山巅,又称“眺望亭”,原为“一览亭”,宋淳祐间邑人张应南建,清光绪年间拆废。据民国版《芜湖县志》记载,清朝胡应翰在《一览亭记》中写道:“邑北诸山,莫如赭阜为雄。山迤北益高,陡其癫则大江在襟带,而遥睇诸山,皆罗列如儿孙。杜工部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54年11月,市消防队在此建成瞭望塔,1976年移交给赭山公园后被辟为游览点。塔三层,飞檐围廊,由螺旋式木梯达顶层,登上顶层极目远眺,可见长江水天一色。
舒天阁
舒天阁,位于大赭山主峰西北侧,建于1989年,建筑面积48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双层仿古建筑,飞檐围廊取“极目楚天舒”之意,存“江天一览”之势。
红色印记映江城
毛主席塑像
小赭山南麓,立一尊坐北朝南的毛主席铸像,高约5米,铸铁材质,由芜湖重型机床厂于1968年2月敬造。
毛主席曾于1958年9月19日至20日,来芜湖视察,入住大赭山西南麓的铁山宾馆。19日傍晚,毛主席在随行人员陪同下健步登上铁山之巅,眺望江城芜湖风光。
戴安澜将军站立铜像
戴安澜将军铜像,立于小赭山南坡,徐向前元帅题字“戴安澜将军”。沿山道蜿蜒向上数十步,是戴安澜将军墓园。墓碑上镌刻着时任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所书“戴安澜烈士墓”,东西两侧石碑上刻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挽诗、挽词、挽联。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的挽诗、挽词、挽联碑
刘希平(1873—1924)先生墓,背倚舒天阁,东临瞭望塔。刘希平是安徽省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活动家。他任省立五中校长期间,推行民主教育、支持学生运动。
刘希平先生墓
刘希平先生墓前有一尊打开书本造型的石雕,墓碑石榜上四面刻有刘希平六安同乡、北大教授高一涵撰写、祁门方绍武所书《刘希平先生墓碑》,详述其"以一身维系全省社会运动中心"的功绩。
赭山印记镌韶华
赭山公园东大门入口处的喷泉,自1985年落成,一直是市民镜头里的经典构图。
赭山公园东大门入口处的喷泉
赭山动物园,位于赭山公园东南角,始建于1959年,由原长林、山林、和平三个私营动物园合并而成,当时是皖南地区唯一的动物园,承载了芜湖人孩童时代太多欢乐和记忆。
赭山动物园内的猴园
儿童乐园始建于1982年,位于赭山公园东大门入口处。那座48米高的摩天巨轮,一度是九华路的地标之一。2021年因设备使用年限到期拆除。
曾屹立在赭山公园内的48米高摩天巨轮
游乐场2025年1月翻新,新增自控飞机等新的游乐设备,是儿童的欢畅地。
赭山公园内的游乐场
各类健身场所,散布公园各处,山林步道沿线设有健身广场,羽毛球场等,是市民日常锻炼的好去处。
赭山公园内健身广场
一尊屈原身挂佩剑的全身雕像,立于大赭山北麓。相传屈原生前曾到过芜湖,被芜湖美景吸引驻足留连数日。
赭山公园内屈原雕像
纺织女工雕像,位于赭山公园西大门入口处,于1989年9月为纪念芜湖纺织厂建厂70周年创作,2011年4月6日因芜湖纺织厂拆迁迁至现址。
赭山公园内纺织女工雕像
一座三人的工农兵雕像,立于赭山公园东门右侧的芜湖自然教育中心楼前。工人执锤、农民握镰、士兵持枪,昂首阔步。
赭山公园内工农兵雕像
飘逸灵动的飞天女神,以及憨态可掬大白鹅雕像,人文意趣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飞天女神和大白鹅雕塑
市花碑,藏于小赭山南面的一处林荫草地,碑的背面刻着:“芜湖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月季花和菊花为芜湖市市花。特此立碑,以激发全市人民绿化祖国、美化江城的豪情。”该碑由芜湖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于1989年9月设立,转眼已过近40年。
市花碑
赭山的岩纹褶皱里镌刻着芜湖人无数的时光印记,赭塔晴岚的风华岚烟在无尽延展……
赭塔
来源:芜湖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