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昱医疗特约
第15期
神外前沿讯,2025年8月8日,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CNS2025)在苏州开幕()。
在本次会议期间的8月8日下午,“DBS 2.0时代:多神经环路调控·景昱双子星系统新品发布会”举行。在发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丁宛海教授做报告《STN+NAc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初探》,并在会后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体访谈。
丁宛海教授详解了双子星系统同时覆盖STN+NAc,让患者的运动障碍症状和精神症状同步得到改善,PD合并精神障碍疾病客观存在,需要探索更多更优的临床解决方案,以下是对话主要内容:
专家访谈
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疾病
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数量或占比情况?
丁宛海:大概50%的帕金森病患者同时伴有精神性焦虑或者抑郁等症状。只是有的症状较轻,有的较重;有的需要药物干预,有的甚至药物干预也不够。据我们观察,需要药物干预才能控制病情的帕金森精神共患病比例占10%~20%。
神外前沿:您开展的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特征和诊疗有哪些特别之处?都选择丘脑底核和伏隔核双靶点治疗同时能够解决运动+精神障碍?
丁宛海:我从事功能神经外科工作已经20多年,发现很多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合并有精神类疾病。
运动障碍性疾病合并精神类疾病患者有两类情况,一是先有精神类疾病再出现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原因是抗精神疾病药物副作用可能诱发或导致运动障碍性疾病,包括帕金森、扭转痉挛和斜颈等;
二是有部分患者先患运动障碍疾病,如梅杰综合征,后才逐渐出现焦虑抑郁等,在医院经专科医生诊治并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后,自身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却同时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这类共患病在传统治疗中非常棘手,常规DBS手术治疗完成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症状明显改善,但精神类药物无法减少。
所以我们在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疾病如焦虑抑郁时,需要顺势而为,选择双侧丘脑底核 (STN) 和伏隔核 (NAc)双靶点,常规放一根电极至运动环路,同时再放一根电极至精神环路,这样两个环路同时调控治疗,真正做到“一箭双雕”。
因为伏隔核是奖励系统的核心区域,主要在精神环路上发挥刺激和调节作用,术后能够改善或调节精神环路,如焦虑抑郁患者在手术治疗完成后不再焦虑抑郁。
STN+NAc双靶点
神外前沿:STN+NAc双靶点DBS手术中总共多少根电极和多少个触点呢?
丁宛海:每侧1根8触点延伸导线连接2根4触点电极,其中1根电极放在STN核里,1根电极放在内囊前肢(ALIC)和伏隔核里,单侧2根电极尾部触点数量为4+4,类似于8触点电极。
神外前沿:双侧和对称的靶点吗?
丁宛海:对。我认为,双侧都是相同的核团,即STN+NAc双靶点DBS手术,其治疗效果更好。
至于两侧不同的核团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性?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有些精神类疾病不单纯是焦虑、抑郁,还有合并其他症状如混合型症状,这时可能需要不对称的靶点,虽然这类特例病例很少,但也会遇到,遇到后可以考虑不对称的靶点,以实现这种功能。
神外前沿:双靶点DBS手术的难度或者风险是否增加?
丁宛海:对于有经验的医生而言,双靶点DBS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都不大。我们只是顺势而为增加了一个靶点,手术时间可能需要增加半小时到一小时。整体而言,手术风险和预后风险并未增加,但患者预后情况明显改善。
神外前沿:伏隔核可视化核团吗?双靶点如何精准植入和提升效果?
丁宛海:内囊前肢和伏隔核并非可视核团,但通过常规的解剖和术前的CT 和核磁(MRI)容易确定,因为它本身范围大,相对而言不会产生太大误差,无论是手术机器人还是立体定向仪都能精准辅助电极植入到理想的位置。
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疾病,通过STN+NAc双靶点DBS手术治疗开机后,运动障碍会瞬间缓解,精神障碍在开机后2、3个月内会明显缓解,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减少,这样,共患病的两个症状,我们可以一次性解决。
神外前沿:“4+4”每侧8个触点都可以异频刺激?
丁宛海:你提到很关键的问题,常规DBS手术4个触点同频刺激,即上下触点参数都相同。
这次新款8触点DBS手术能够达到上下4个触点调成一致或不一致,灵活实现上下核团需要不同参数的调整,等于两个独立的“4+4”,如STN核团与内囊前肢和伏隔核的起效参数和频率完全不同。所以它不是简单的“4+4”,4和4的内容不同,并且完全独立。
神外前沿: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双靶点DBS手术后,首次开机的参数以及之后随访情况?如何评估其效果?
丁宛海:STN用常规参数正常开机,内囊前肢和伏隔核频率是低频,功率开得不高,电压在2.5V。因为患者刚做完手术,所以我们最初开机的参数功率逐渐递增,递增后效果越来越好。
到达一定平台稳定后,我们再观察一段时间,抗焦虑药物会逐渐递减。最终目的是通过DBS电子药物把化学药物降到零或者最低水平,这样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提高。
“一拖四”DBS手术
神外前沿:常规DBS手术是1个脉冲发生器连接1根或2根4触点电极,现在能够实现连接2根8触点或4根4触点电极?
丁宛海:之前只能 “一拖二”,每根电极只有4个触点,这和工艺有关。现在双子星系统,1个脉冲发生器(IPG)16通道,2根8触点延伸导线配4根4触点电极,简称 “一拖四”DBS手术。同样粗细的电极里含有8个触点,而且8个触点要求精度更高,包括后面的工艺材料要求翻倍,所以我认为这是技术和工艺提升的表现。
神外前沿:“一拖四”DBS手术的主要适应证是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疾病?
丁宛海:对复杂的帕金森病、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及肌张力障碍患者非常适合。
就像常用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中的梅杰综合征,之前电极放在苍白球内侧核(GPi)或者STN核里都有争论,单纯的4触点只能作用一个靶区,可以解决大部分患者的问题,少部分患者不适用。
现在有8触点不同触点覆盖不同靶区,这样的覆盖面解决这些复杂的共患病症状的能力,如同我们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
神外前沿:复杂帕金森病具体指哪些类型?这些都使用多靶点DBS手术?
丁宛海:不是,多靶点DBS手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判断。
以帕金森为例,帕金森病可简单分为震颤型、僵直型和震颤混合型等,但帕金森患者做手术时通常处于中晚期,症状很复杂,有些患者起步困难并伴有僵直等问题,这类患者单纯将电极放在丘脑底核,效果不理想。我们需要采取干预未定带(cZI)、丘脑底核及黑质网状部(SNr),多个靶点位于一条直线上,且单根8触点电极长度足够贯穿多个靶点,可以做到单根电极“一穿三”,即最下面2个触点在黑质网状部,中间4个触点在STN的长轴,上面2个触点在未定带。
第二类,有些帕金森病合并异动症状,患者服用药物后会不停活动,减少或不服药后会僵硬或者震颤。之前也做过很多DBS手术尝试,单纯将电极放在传统的 STN和手术效果会有所改善,但也可能有20~30%的效果不理想,其靶点不在一个通道上,在两个通道,单根8触点电极无法贯穿,因此可以采用“一拖四”DBS手术,4个触点放在传统的STN核里,4个触点放在GPi核里。
8触点电极的意义是增加了对脑部核团或者感兴趣靶点的干预能力,这样能够应付、处理、干预或者治疗的靶区更多,疗效也会更好更稳定。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认为,DBS疗法已经从原本1.0版本上升到现在2.0版本。
课件精选
本期专家简介
丁宛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博士,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亚专业方向: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发表核心期刊文章10多篇,主持省级课题5项。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学会委员,《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和《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审稿专家。 擅长于下列疾病的诊治:1. 帕金森病、眼睑痉挛(梅杰综合症)、抽动症、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特发性震颤;2. 昏迷/植物人促醒;3.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4.脑溢血的机器人手术;5.顽固性疼痛;6.难治性癫痫;7.颅内不明性质病变的定向活检;8.糖尿病足;9.痉挛性瘫痪。
支持机构
神外前沿-中国神经外科新媒体;投稿邮箱:shenwaiqianyan@qq.com(恕不接收一稿多投,投稿后作者不可审改稿,神外前沿自行修改并择期发布);任何媒体、网站等机构如需转载或引用,须获得书面授权。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丁宛海教授做报告《STN+NAc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精神障碍初探》,并在会后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体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