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军用航空领域,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制已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中国正以惊人速度推进多项六代机项目,包括成六代、沈六代和所谓的西工大六代机。这种多线并进的模式,既体现了中国在资金投入、技术积累和供应链整合上的强大能力,也得益于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和国防工业体系。相比之下,美国虽是航空强国,但其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目前仅聚焦于一款空军主力六代机,且受预算限制和国会审批影响,进展相对谨慎。而欧洲的 “未来空战系统”(FCAS)项目却面临崩盘风险。
欧洲的 “台风”“阵风” 战斗机虽先进,却仍停留在 3.5 代水平,缺乏隐身涂层、超巡航和传感器融合等核心技术积累。FCAS 项目自 2017 年启动,本意是跨越式发展六代机,整合有人机、无人僚机和 “战斗云” 网络以实现多域作战。但直接上马如此复杂的项目,欧洲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是资金压力。六代机研发成本高企,据估算 FCAS 总投资可能超过 1000 亿欧元,分摊到各国后已成负担。法国作为主导方已投入数百亿,而德国和西班牙虽经济体量较大,却不愿单纯 “砸钱”。
其次是技术难题。欧洲缺乏完整的隐身机供应链,从先进材料(如隐身涂料、复合材料)到 AI 算法、气动设计,都需从零起步。达索公司虽有 “阵风” 研发经验,但其验证机方案强调法国主导 80% 技术工作,暴露了技术整合的瓶颈 —— 德国空客擅长系统集成和无人僚机,若被边缘化,整个项目的技术协同将崩塌。
更糟的是,供应链依赖外部,许多关键部件可能需从美国或亚洲进口,这既违背欧洲 “战略自主” 的初衷,又因内部不和难以实现自给自足。现实中,法国达索、德国空客、西班牙英德拉等企业在传感器、电子战和雷达隐身等领域各自为政;比利时作为观察员加入后,一边采购 F-35,一边想分 FCAS 红利,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碎片化。
最后,FCAS 项目的核心症结在项目主导权之争。法国达索坚持要求更大话语权,提出主导有人机验证机 80% 工作并掌控知识产权,这被德国和西班牙视为 “法国独吞”,破坏了最初的三分之一份额原则。
德国已采购 F-35 作为过渡,还可能转向英国、日本、意大利的 GCAP 项目对接子系统。这既反映出德国对防务自主的追求,也意味着若 FCAS 失败,德国可独立维持空军实力,而非被法国 “绑架”。
西班牙的处境更为被动。其空军 F-18 即将退役,若 FCAS 延误,只能依赖老旧机型,但该国已投入超 10 亿欧元,不愿轻易退出。比利时则更像 “墙头草”,一边投资 FCAS,一边深陷 F-35 供应链,面对法国指责,已表态将重新评估参与情况。
目前,FCAS 可能面临三种结局:一是法国单飞,项目降级为 “阵风” 升级版,丧失联合优势与技术优势;二是德西退出、各寻出路,德国增购 F-35,西班牙勉力维持;三是重签协议,按 “最强模块主导” 原则分工,但若毫无进展,服役时间将推迟至 2045 年后,面临推出即落后的局面。
中国能同时推进三款六代机,得益于统一指挥与高效执行;美国虽仅聚焦一款,却能专注资源整合;欧洲 FCAS 则因多国博弈陷入停滞。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信任缺失的体现。FCAS 的命运警示欧洲:团结不是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行动中的共识。
上一篇:谷山村第五届京白梨丰收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