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以来,本报陆续报道本市一些滨水空间配套服务没跟上,出现了公厕数量不足、露天座椅暴晒、停车指引不完善、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让游人的体验感打了折扣。报道刊发后,相关部门因地制宜进行查漏补缺。记者近日回访时发现,这些滨水空间的配套服务明显有了优化提升,游人玩得更加尽兴。
坝河滨水空间瞭望平台上的座椅增设了遮阳伞。
凉水河石榴庄段增设了不少灭蚊灯。
▍坝河(酒仙桥路至郎园段)
开放卫生间 增添遮阳伞
坝河(酒仙桥路至郎园段)串联起沿线多个商圈、公园、文化园、居民区,是京城重点打造的生态滨水新地标,已经成为一处网红打卡点。今年4月底,本报报道反映该滨水空间在开放半年多后,配套公厕迟迟不开放,经常有人随地便溺,甚至强行打开未开放的卫生间使用,导致环境脏乱。
经朝阳区水务局工作人员核实,该滨水空间总长度为2.26公里,区域内设有公共卫生间,没有投入使用是因为还在进行整改验收。报道刊发后,相关部门加快了整改验收进程,卫生间于“五一”假期正式投入使用。记者近日回访时发现,卫生间正常开放,内部干净整洁,有专人进行保洁,还配备了洗手液等物品。
在此前的探访中,记者还发现该滨水空间很多座椅没有遮阳设施,晴天时游客坐下休息被晒得难受,所以座椅在夏季的利用率较低。很多游客更愿选择坐在瞭望平台下方的阴凉处,但这处阴凉空间的顶部存在大大小小十多处漏水点,有的正对着下方座椅。据朝阳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滨水空间安装座椅主要采取两侧种植树木自然遮阳的方案,由于树木尚在生长期,区水务局将采用加强树木养护、施肥、修剪等方式加快促进树冠生长,对于暴晒区域将在周边增加一定数量的乔木。
针对报道反映的瞭望平台座椅暴晒问题,朝阳区水务局组织设计单位在该点位增设了遮阳伞,以方便游客纳凉。针对廊道顶部有漏水点的问题,朝阳区水务局联系现场工作人员调查原因,并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修复。记者近日回访时看到,瞭望平台上的露天座椅旁边多了几把大型遮阳伞。遇到阳光暴晒时,游客可自行打开遮阳伞。遇到降雨时,游客也可以在此暂时避雨。此外,瞭望平台的绝大多数漏水点已经被堵上,尤其是之前正对着座椅的漏点完成修复,游客在此休憩不用再担心被水淋湿。
▍凉水河
清理占道车 增设灭蚊灯
根据市民反映的线索,记者此前曾沿着凉水河通过步行加骑行的方式,探访了沿岸十多公里的滨水步道,发现有不少僵尸车和外地牌照的汽车长期占道,挤占了部分慢行系统的空间。记者近日回访时发现,小红门路和通久路附近的滨水慢行空间明显得到了整治提升,此前曾长期停放在道路两侧的车辆已经不见踪影,留给骑行的空间更加宽敞了。周围的多个路口都设置了隔离桩,机动车如今无法驶入,骑行也更加安全。记者注意到,由于杜绝了机动车驶入,滨水慢行空间里的多条减速带也都被拆除,骑行经过时不再颠簸,舒适感大大提升。
建成开放不久的凉水河石榴庄段,本报此前曾报道周围的滨水空间缺少灭蚊设施,人员密集区蚊虫肆虐,有些市民不得不自带蚊香。此外,沿岸虽然设置了不少储物柜,但在卫生间等几处人群密集区,有的储物柜却显示黑屏,游客无法存储物品,存在一定不便。记者近日回访时看到,河道两岸的人员密集区新设置了一些不锈钢灯杆,这些灯杆上装有太阳能板,其下便是灭蚊灯,灯罩下的容器里可见一些蚊虫的尸体。游客反映这些灭蚊灯对于保护大家不被虫咬发挥了一定功效。在卫生间、儿童游乐区等人员密集区附近的储物柜如今都可以正常使用,游客存取物品方便了不少。
▍南旱河滨水绿廊
新建卫生间 增加垃圾桶
“每次都得憋着回家上厕所”“只能找个空地勉强方便一下”……海淀区南旱河滨水绿廊游人如织,可是由于没有配套卫生间而饱受诟病,本报7月份对游人反映强烈的这一问题进行了报道。8月底记者回访时看到,在前往滨水空间入口处路侧的一块空地里,一座新建的卫生间十分醒目。卫生间附近的路面刚刚完成硬化工作,外围还拉起一圈隔离线。卫生间共有7个隔间,其中包括一个无障碍卫生间,设置了专门的轮椅通道和不锈钢扶手。据了解,该卫生间目前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待验收通过后就可正式投入使用,游客终于不再如厕难。
此前探访时记者还注意到,很多市民都是骑共享单车来这处滨水空间的,到了出入口的隔离桩附近,便把单车随意一停,导致很多单车歪歪扭扭地停着,既不美观也有碍通行。如今,管理方专门在滨水空间的出入口划出一块区域,施划标线,作为“共享单车停放区”。有了专属停车区后,骑车人的自觉性也大大提升,无序停车的问题有了明显改善。
此外,本报还报道过该滨水空间的垃圾桶数量较少,不仅河道两侧的绿地、石阶等处被丢弃了饮料瓶、食品包装袋等各种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饮料瓶等垃圾。仅有的几个垃圾桶常常满溢,并且清运不及时,保洁人员甚至将一袋袋垃圾打包堆积在绿地里,滋生蚊虫还有异味。如今整个滨水空间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观,现场增派了保洁人员,及时对角落的垃圾进行清理。绿地里没有成袋堆积垃圾的现象,河面上也见不到垃圾漂浮的景象了。为了防止垃圾满溢的问题,管理方还在每组垃圾箱的旁边增设了大号垃圾桶。
▍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园区
疏堵结合 引导合理停车
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园区首次实现了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与滨水空间相结合,在吸引众多游客的同时,停车不便的问题也尤为凸显。由于园区缺乏必要的指引,游客不知道如何就近停车,很多人只能在路边违停,本报4月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报道。
8月底,记者回访时发现,园区周围的路侧张贴了更显著的标语,提醒车主道路为禁停区域,并且有视频监控,违停者将会受到处罚。除了杜绝违停,记者还了解到,园区及周围路侧不具备设置停车位的条件,不过如今在园区的几个大门前,都分别竖起了一块醒目的提示牌,除了提醒周围道路禁止停车,还呼吁大家将车停放到正规停车场。提示牌上附有地图,清楚标注了附近的两处停车场,分别是位于园区东北方向的一处商务中心停车场和园区西南方向的一处体育健身中心停车场。面对车主的咨询,管理人员都能进行详细引导。相比此前路侧集中连片的违停,如今的停车秩序有了明显改观。
新闻延伸
市水务局表示——把市民需求放第一位
本报关于滨水空间配套服务问题的报道刊发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沿河步道、观景台、便民服务等配套设施有了明显提升。据了解,北京市水务局目前正在编制《北京市滨水空间开放共享专项规划》,在中心城区,除了坝河,还规划建设“点靓凉水河”、清河、北小河、小月河、永定河引水渠等滨水空间,采用空间置换、功能复用等措施,强化滨水空间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市水务局表示,在规划建设滨水空间时,要将市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积极推进高品质滨水空间建设和开放共享,深挖河湖空间的要素服务属性,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亲水需求,推动还河湖于城市、还河湖于市民。本报记者 孙延安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