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会有新的男性群体变成被观察的对象。
曾经我们目睹了全世界金融男(Finance bro)的塌房,现在他们总算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因为“文艺男”闪亮登场。
按理来说,这些站在大男子主义反面的文艺男,既不油腻也不猥琐,理应获得优先择偶权。
而现实是他们沦落为鄙视链底端的一环。
文艺男正在不分国界地被调侃。
在国外,大家给文艺男起了一个非常文艺的名字:文艺表演男(performative male),或者抹茶男(matcha man),也可以换个更简单的词儿——装货(poser)。
他们装b的宗旨就是一句话:在进步主义女性面前展示羽毛。
比起在Tinder主页上强调自己身高180cm,他们更喜欢展示自己优越的文化品味。最近又读了什么书,听了什么播客,买了什么黑胶,看了什么电影。
仿佛这些标签像猫薄荷一样,女性只要闻到这个味儿,就丧失理智满地打滚。
如何在野外捕获一位“文艺表演男”?
很简单,他们的穿搭就像是提前规定好了一样。上身不基础,下身也不基础。
目前海外文艺男最流行的趋势是模仿女性穿搭。上身紧身短袖,下身则是肥大的阔腿工装裤。如果有人问你衣服是什么牌子的,标准答案是“二手店淘的古着”,因为你是一个抵制快时尚消费的环保主义男孩。
就算隔着一百米开外,你也能轻松捕捉一个文艺男:窄框眼镜、棒球帽、项链和银戒指、腰带和复古配饰、苹果有线耳机、Trader Joe's的帆布包。他们把自己塞进了一个刻板印象的表格中,力图向女性证明——
快看我,我是一个听小众专辑、买二手珠宝、逛小众书店、懂法国新浪潮电影、读女权书籍的满分好男人。
鞋子一定不能穿直男打球的七彩缤纷果冻球鞋,也不能是金融男的尖头皮鞋,乐福皮鞋+白袜就是文艺表演男彰显品味的利器。如果买不起乐福鞋,一双饱经风霜的包浆勃肯鞋则是首选。
如果你非要穿球鞋,唯一能上脚的是当下最火的薄底德训鞋。
切记,文艺表演男是不需要运动的。因为肌肉和汗水代表了落后保守的男性气质,睾丸酮隐藏着厌女症的潜在可能性。
“唯一能被接受的球鞋是鬼冢虎”
文艺表演男的穿搭最大亮点在于肩头的帆布包。
你可以把帆布包理解为一块随身携带的画布和公告牌。帆布包上面可以是小众书店的logo,可以是《纽约客》的封面,可以是一句表明态度的女权主义口号。如果能背上大英博物馆或者莎士比亚书店的帆布包,还能顺便证明你去过伦敦或者巴黎,是个兜里有点小钱的文艺b。
帆布包上还要挂上一个Labubu,证明你是一个不排斥女性爱好的进步男性,你用宽广的胸怀包容接纳一切新事物,你不像其他男人,只会嘲笑女人蠢到为了一个布娃娃花钱。
手里端着的,一定不能是冰美式这种9块9的廉价饮品,抹茶才是今年最火的时尚饮料,因为它代表了健康、有机、抗炎的中产生活方式。
这里务必不能遗漏重要考点:抹茶里加的一定是素食主义者最爱的植物基燕麦奶,因为喝普通牛奶隐喻了落后的平民生活方式。
看书,男人一定要看书,最好是在屁股兜里随身带几本书。
书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只能是女性作家的著作,最好是女性主义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必备单品,实在看不懂的话,买一本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凑数也行。
音乐软件里播放的一定是Lana Del Rey女士或者Clairo的金曲串烧,那些听Travis Scott和Playboi Carti的嘻哈男孩都没资格参加这场比赛。
耳机一定使用的是老款iPhone搭载的白色有线耳机,别问为什么,因为科技复古就是今年的潮流。耳机只是一个时尚单品而已,就算你把耳机插在裤兜里也没关系。
文艺表演男还必须拥有至少一台复古胶片相机。
最好是柯达或富士的一次性胶片机,最差也得是ccd。单反相机和长枪短炮是大忌,一旦你背上了笨重的大相机,就沦为了落后的保守派老年人。因为摄影的宗旨是随时随地记录生活,而不是在公园里打鸟拍花。
如果你留意过Z世代的摄影偏好,你会发现他们喜欢的是模糊失焦曝光过度的氛围感。这年头谁还拍磨皮过度的假糖水片?
还要记得在帆布包里携带卫生棉条,等待随地帮助一个生理期的女性,转换到国内差不多就是在包上挂一个“你可以问我借卫生巾”的牌子。
千万别忘了美甲。在国外,短款美甲已经变成了男士彰显自己自由主义身份的时尚单品。还有什么能比美甲更能证明你是一个不厌女的先锋好男孩呢?
正因为“文艺表演男”这款男性在市场上饱和了,于是在国外,大家开始“决战文艺男之巅”。
从西雅图到芝加哥,从悉尼到雅加达,“文艺表演男模仿大赛”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西雅图分会场的获胜者将获得一本美国女权主义作家贝尔·胡克斯的著作《改变的意志》,芝加哥分会场的获胜者将会获得一张抹茶饮料店的优惠券。
选手们齐聚一堂,共襄盛举,把所有能挂在身上的时尚单品都凑齐了。
左手抹茶拿铁,右手《第二性》,帆布包里装满了小众女歌手的黑胶唱片,至于他们买不买得起黑胶机,你就别管了。
耳朵上别着有线耳机,脖子上挂着胶片相机,Spotify里播放着小众女歌手歌单,屁股兜里塞满了书,走两步掉三本。
男人不管到哪里都争强好胜,兄弟们为了赢得冠军整出了不少绝活儿。
有人带着装满女权圣经的皮箱,有人谈论自己能共情女性痛经的感受,更有甚者,背着一个尤克里里登场,突发恶疾开始弹奏歌曲,抒发自己对女性的尊重与热爱。
其中一位获胜者,凭借一句“我希望男人也来月经”夺得最佳文艺表演男的桂冠。还有一位参赛者的获奖宣言是“我不会说任何话,因为男人不应该说话”。
要我说,国内最适合举办文艺表演男大赛的城市,当之无愧一定是上海。
去梧桐区走一圈,你能在10分钟内捕猎至少5个国产文艺表演男。
上海文艺男新手包
简而言之,“文艺表演男”就是“有毒男子气概”的反义词,是直男兄弟会的反面。一切行为只要和传统硬汉反着来就行了。
但万事都不能操之过急,一旦装过头了,就变味儿了。
国外嘲笑文艺表演男,就像国内嘲笑主理人文化一样。一开始大家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然而一旦装腔的人多了,就会激发看客创作的灵感。
在Reddit上,已经产出了不少关于文艺表演男的表情包。
文艺表演男的新手包,必备的几样东西是:抹茶、女权书籍、有线耳机。
TikTok上关于#performative male的内容观看次数超过1.49亿次,谷歌搜索关于“抹茶”“有线耳机”“表演型”的趋势大幅增加。大家玩梗都玩疯了。
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群众的观察是锐利的,全世界人民一聊到装b就文思泉涌了。
文艺男的名字多半叫Ethan或者Dylan,他们通常会宣告自己的性别是多元的,喜欢女性是因为“我是一个心理认知为女性,生理表现为男性的拉拉”。
他们会像《好东西》里的女权前夫哥终极对决一样,比拼谁懂的女性知识更多。
在一个讽刺文艺表演男的视频里,男A向对面发难:“你听过Laufey的新专辑吗?你能准确念出她的冰岛名字吗?”男B答不上来,输掉比赛还生气地锤了一下桌子,就像小学男生输掉了水浒卡一样懊恼。
在TikTok上模仿文艺男模仿得最像的人,会被热心网友奉上“文艺表演男之王”的称号。
“bro的耳机直接插进抹茶里了。”
“哦不!我不小心弄洒了我的抹茶,抹茶不小心溅到了我的女权主义书籍上。”
“你还参加我们明天的女权读书会吗?”
“当然啦!我怎么能错过这么美妙的学习机会。”
“你怎么不读女权书籍?”
“在我决定成为女权主义者的第一天我直接亲手写了一本女权著作。”
“你在听什么歌?”
“左耳Clairo,右耳beabadoobee(甚至打不对名字)。”
你们假装看书的样子,像极了扉页战神詹姆斯在篮球赛场旁拿出马尔科姆自传的那一刻——
别装了,我们知道你一个字都没读进去,为了找插图在哪页急得满头大汗。
说到底,“文艺男”只是一种审美流行病而已。
爱女是他们的谎言,实际上,他们只是发明了一个更高明的泡妞招术罢了。
用西雅图比赛组织者兰纳·雷恩索的话说:“我对表演型男性的最佳描述是,一个男人以女权主义、温柔、高情商和某种小众音乐来吸引女性,但实际上却不知道她们到底在穿什么或谈论什么。”
还有一部分人,将“文艺男”视为一种更高级优越的生活方式。
一位亚裔男网红在TikTok上说:求你们放过抹茶和帆布包吧,我从2020年就这样生活了。
结果评论区全是嘲笑他的:
“你是说,你这种装b的症状从2020年就开始了?”
“半个小时了,有女生加你吗”
“装货之父”
在国内谈进步男性,多少有点水土不服。
毕竟在我们的婚恋市场,主力人群仍然是热衷讨论国际军事的大肚子男,左手啤酒右手利群。其余人群平均分布在商务金融男、张江高科大厂男、劳务派遣冒充厅局级男、古风小生封建男之间。
在许多男性还没有习得平等尊重的情况下,干净清爽还看书的文艺男被同行衬托得眉清目秀。
图源:小红书
如果把国外的文艺表演男转换成国内版本,你会发现他们具备相似的特征——
发型多以鲻鱼头狼尾头为主,大多误以为自己是科特·柯本的转世灵童。
衣品吊打大多数男性,身穿国内正确版本的uma wang;肩膀上挂着各种电影节的周边帆布包;香水喷的必须是Le Labo 33号的木质香。
关于长发文艺男,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段子是这么说的:
富婆让三个女儿找到可以填满屋子的东西,谁找到了就可以继承她的遗产。大女儿找到了几车木头,富婆摇头;二女儿找到了几堆稻草,富婆还是摇头。
三女儿找到了一个长发文艺男。文艺男开口说话的一瞬间,他的无知、贫困、愚蠢、自恋和过剩的自我意识瞬间填满了整个房间。
图源:小红书
玩的是胶片相机,听的是黑胶唱片,看的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崇拜的人是贾樟柯和侯孝贤。唯一的爱好是去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嘴上谈论的是伯格曼、费里尼和塔可夫斯基。
国外文艺表演男听Clairo的习惯,转换到国内,差不多就是左耳张悬右耳陈绮贞。稍微上台面的文艺男,一般只听Suede、Pink Floyd和Sigur Ros,谈起草东和万青必须骂一句太商业化了。
跟文艺男约会,你就别想吃什么大餐了,至少城市徒步拉练10公里,美其名曰“只有在散步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地谈话”。话音刚落,觉得自己是散发致命魅力的传奇把妹王。
迈出小西天的大门,他会口若悬河大聊特聊3个小时法国新浪潮,并且感慨一句“电影发明之后人类寿命至少延长了三倍”。在他的评价体系里,漫威超英是资本堆砌的视觉快餐,谈起中国电影如丧考妣,动辄背诵一遍《视与听》影史最伟大的250部电影。
当然,晚餐只会是附近的水饺店或者麻辣烫小摊,消费高于50块钱他就会甩脸。毕竟他全身上下唯一的财产就是电影资料馆的票根。
图源:小红书
普通男性可能只会陪你逛街吃饭,但文艺男会带你去废弃工厂火车道感受前苏联工业美学。
他们会一边朗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边对你的人生经历进行精神分析。他们像设置好程序的AI,莫名其妙就会吐出一大段被社会学专业名词塞满的台词:
“然而吊诡的是,我从你的个体表征中窥见一种后现代式的身份流动性,却又难以解构其滥觞所在。我想此刻我对你作符号化的悬置,抑或是规训下的擅自让渡,无疑是一种亵渎,你是否愿意言述你嬗变与重构的版图与视阈,让我得以透视你隐藏在现代性话语深处的复调意志底色?”
当然,最后一句,一定是振聋发聩的“对了,你家有套吗?”
得吃之前,长发文艺男是国产三岛由纪夫,Tinder主页上写的是“臭搞艺术的”。他会侃侃而谈自己为了追寻音乐/电影/绘画梦想来到北京,塑造一个兼具破碎感与阴湿感的民间才子形象。实际上,合租房角落放着的那把二手贝斯他根本不会弹。
他的朋友圈堪比新概念作文大赛,每隔几天就要晒出自己的冷门电影豆瓣评分截图,克制的4星评分彰显了他对待电影审慎的观察和高级的品味。
破碎的他们拥有不幸的童年,双非的学历,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0个人关注的微博,以及豆瓣电影打卡1万部的记录。
每当他开始痛诉原生家庭创伤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等药效了。
你切记,属于长发文艺男的真正时尚单品,永远是阳痿。
很可惜,知识不能通过性行为传播。更何况很多人的知识都是靠短视频和B站学来的,背诵的影评大多是从豆瓣热门里扒的。
没有人会因为你读过几本拉康,看过几部欧洲电影,就忍不住想和你交配。
制服文艺男的唯一方法,就是当着他们的面循环播放《哪吒2》和《跳楼机》,不经意给他们发送《文艺b十大至暗时刻》,然后大声朗诵名篇巨著《你不特别》——
“你不特别,你和我认识的所有男人都一样,你给我一种谄媚感,很庸俗的感觉,没读过几本书却很痛苦。你没什么特别之处,却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你白天伪装成没有瑕疵的女性主义者和女孩聊波伏娃伍尔夫,夜晚到处在社交平台发骚留言看看腿。你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你记住了很多人名,张嘴尼采加缪,闭嘴卡夫卡萨特,但没有人会因为你的人名主义爱上你。人们只会觉得你装b。”
著名羞辱文艺男选段《洪晃骂前夫》
想必所有人都带着同样的疑问——
他们到底是在“讨好女性”,还是为了“证明自己”?
一方面,温和的男性气质展演,似乎是在向女性释放一种安全信号:我不那么暴力,不那么沙文主义,我和其他臭男人不一样,我可以成为女性真正的好朋友。
然而这并不代表文艺男百分之百无毒无公害。
就像国内女性自发组成的“长发男受害者联盟”的吐槽。
吃软饭+阳痿的大礼包,已经是选择文艺男的固定福报了。
借钱、出轨、PUA、精神控制、不务正业——只要你对长发男心存幻想,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让你祛魅。足够幸运的话,你还有机会成为给他洗内裤的老妈子。
那些迷恋长发文艺男的女性,不过是执迷于大环境下塑造的文化消费符号,给长发男戴上一层朦胧梦幻的滤镜,把长发男视为自己绝望异性恋生涯的救命稻草。
现实总会教给你真相:本质上都是男的罢了。
你以为他是媲美萨特的哲学家,结果一转身,在他家书架角落看到了蓝色封面的大冰全集。
他们迷恋的摇滚和电影,并非对这类文化产品有自己的思考,而是满脑子钻研怎么能让自己显得更与众不同,顺便狠狠歧视世界上所有其他文化产品。
真让他们学个琴,拍个电影,您猜怎么着,没一个人能吃下这个苦。都是叶公好龙罢了。
“我的长发还在留,架子鼓还在凑钱学,纹身有点怕痛,穿孔还会继续,我要打工去了,给我留点时间,不要爱上别人。”
迷恋长发男的女性大多忽略了一点:很多女性身上的美好品质,不会因为这个男人的长发就会理所应当出现在他身上。
他们知道什么是受欢迎的特质,于是聪明地扮演着某个角色。
时尚专栏作家J'Nae Phillips写道:“与其说这些文艺表演男关注自身,不如说他们关注如何在线上线下的公众场合展现男性气质。他们敏锐地意识到,男性气质正在被关注、被评估、被消费,所以他才会如此表演。”
用峰哥的话翻译一下,其实就是想连接了。
说到底,许多男性并不渴望深度的精神交流,他们只是希望被认可、被崇拜、获得女性的掌声罢了。
就像外网一位女性吐槽的那样:
“有个哥们在和我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带了一本女权书籍,在我们吃饭的时候,他不和我聊天,反而全程大声朗读女权书籍。我觉得他根本没理解书里的内容,我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证明自己的客体罢了。”
有趣的是,在西方世界,“表演”(performative)这个词,就像“觉醒主义”(woke)和“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一样。刚出现的时候是个好词,被一大批自诩为进步主义的人群滥用之后,变成了黑色幽默的讽刺贬义词。
他们其实并不关心具体的女性和人类,他们只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进步,占据道德制高点罢了。
研究表明,Z世代在人际交往方面追求绝对的真实,他们能够敏锐嗅探出那些不真诚的热爱装b的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一波“调侃文艺表演男”的风潮。
选择文艺男,可能也是女性真没招了。
国内女性常常调侃自己是“绝望的直女”,国外也出现了相似的趋势。
作家阿萨·塞雷辛在2019年的论文中创造了“异性恋悲观主义”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微妙的网络情绪:对异性恋体验的懊悔、羞耻或绝望,这种情绪往往将男性本身视为问题的根源。
这种情绪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女人们在婚恋中不断的失望累积而成。
瑞秋·康诺利在《卫报》中指出:“女人们竭力成为好女友,而男友却连脏袜子都不愿扔进洗衣篮——这种对两性关系的认知,实则是惊人的保守观念。”
尽管十分荒诞,但“文艺表演男”“长发文艺男”“四爱男”这些类别的出现,确实让大家思考了异性恋男女交往的全新可能性。
我们是否能跳出旧时代的舒适圈,跃入全新的异性恋交往模式?
文艺男背后,也隐藏了全球男性的男性气质危机。
2023年的美国,近50%的男性认为“传统的男性气质正受到威胁”。随着生产力发展,传统性别角色逐渐瓦解,男性开始寻找新的位置。
而文艺男变成了一种全新的可以尝试的角色,和有毒男子气概比起来,做美甲的文艺男显得包容开明得多。至少这个圈子允许男性的脆弱存在。
不管性别战争打得有多激烈,男性和女性总是悄悄地双向奔赴了。
为了投靠保守传统男性,白人女性阵营里出现了“传统妻子”(Trad Wife)群体。
她们反对女权主义,力图回到美国黄金年代,穿着碎花围裙,生四五个小孩,在厨房里为丈夫孩子做饼干蛋糕。Trad Wife传统妻子运动以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方式重塑了当代女性气质:贤妻良母、顺从服帖、家庭稳定。
而文艺表演男作为传统妻子(Trad Wife)的镜像,在一定程度上也“背叛”了自己的性别阵营。
他们非常明确地和“阿尔法男人”“西格玛男人”“金融男”划清界限——这些大男子主义的厌女症患者们,代表了一种落后的思想方式,一种保守的政治态度。
不管是文艺表演男还是传统妻子,他们都代表了同一文化时刻的症状。人们在混乱的世界中寻求清晰的身份认同,将性别表现视为一座稳定的避难所。
说到底,还是女性不切实际的性幻想,促进了长发文艺男的产业繁荣。
爱上长发男,何尝不是爱上自己的湖中倒影。
女人们总是幻想着存在这样一个男人,听她爱听的歌,看她爱看的电影,读她爱读的书,好奇她为什么会为了一句话流眼泪。当一个女人迫不及待地奔向对方,伸出并肩同行的双手时,对面递过来了一根没洗的生殖器。
不管怎么嘲讽文艺男,还是会有无数女孩,在社交平台上伸出橄榄枝——
“收留18-25岁心碎长发文艺男,我可以聆听你原生家庭的创伤。丑的敢来你就死定了。”
文章标题:2025年的新型长发文艺男,狗都不谈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66038.html
阅读原文:2025年的新型长发文艺男,狗都不谈_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