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锋时间 (ID:hardcorereadingclub),编辑:程迟,作者:刀锋时间,原文标题:《在一连串的“如果”里,我看见了命运|刀锋8月榜》
更北方的地区,盛夏早已收尾;而在南方,热潮依旧持续。
八月繁盛、热烈,不少重磅好书也在本月相继登场。这些好书,不约而同地关怀历史,也关注个体。它们在提出终极的问题。比如,个体的良善如何在动荡中存续;比如,我们之前约定俗成的认知是否偏见;又比如,我们是否真正地理解他人,理解死亡,理解命运?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答案,但是求索的过程就是答案之一。
,
《克兰河畔》
巴燕·塔斯肯著花城出版社,2025-8
花城“西遇记”系列的首部作品,作者巴燕·塔斯肯笔下的阿勒泰乡村与牧场,似乎仍是古老原始的模样,但那里不再是完全封闭的哈萨克世界,即使再偏远的村子也会有从各地前来的外来者。巴燕以“我”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哈萨克族青年眼中的世事变迁。他在接受与不舍之间思索,在自然与现代之间犹疑。
《李白》
[韩]金文京著,
庞娜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7
隔着文化的窗纱,金文京在扎实的史料中还原了李白的一生。诗仙的身世、壮游乃至婚恋,都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阐释。比起古诗中了解到的李太白,书中的他显然是更丰富,更具有“活人感”的。《李白》是解读个人的佳作,同时也是解开盛唐密码的关键之匙。
似乎只有在那个气象万千的时代,才能诞生这样的天才。在感慨的同时,人们又会从中感受到这位诗人身上强烈的现代性。
路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8
路内的笔下,不再是文青、工厂。他转而将视野投向历史,书写起祖父辈、父辈与“我”的故事。从抗战到改革开放,半个世纪的兴衰荣辱,被“一辆车”负载。离乡、逃亡、战争,一切时代里的“大事件”,均影响着小家的走向。
看似是家庭的变化,实则是中国巨变的缩影。浩荡的生活进程中,他们握紧了方向盘,而这一次,路内也顺势在文学道路上了拐了一个弯。
[法]雷米·马里昂著,
左天梦译
东方出版中心,2025-7
“熊是另一种人”。
这是一部动人的自然写作典范。所有人都知道“熊”,但真正了解它们的却寥寥无几。在漫长的历史里,它们与人类在自然中走向不同的发展路径。人们对熊感到亲近,感到恐惧,也感到困惑。在这部如诗般的作品里,我们发现它是如此之美。比如它在拉丁语的词源,和“开始”“开端”靠近,和北方相关。
这些细节都让我们发现,我们熟悉的事物都藏着诗性和神性。
《痛苦是条虫》
麦家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5-8-11
这是麦家的对谈集。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在类型与严肃上达到了精妙的平衡,同时也不断地寻求突破。本书通过不同时期的采访,完整地呈现出麦家的创作思路,也涉及到影视等改编的探讨。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优秀的创作谈。
《我播种黄金》
唐诺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2025-8
被誉为“天下第一读书人”“十三邀封神嘉宾”的唐诺,这一次用他特有的“唐诺式”复杂曲折的语汇,带领读者精读14部经典名著,应对人生的核心问题与焦虑。
重读经典的著作很多,唐诺在这本书中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那就是帮助读者维持可能稍纵即逝的阅读的善念。值得一提的是,对“前人”们的写作哲思的拆解,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有志于写作的人必读的“写作指南”。
[西]哈维尔·马里亚斯著,
林叶青译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2025-8
用暴力,去阻止更大的暴力,这一行为是否正义?个体良知更紧要,还是国家利益的分量更重?这些选择,无疑构成了新的“电车难题”。生活之中,我们也许面对着同样的事情,是摘下面具,还是继续伪装?是以更光鲜的身份生存,还是用回自己的名字?这本书也许给了你我答案。阅读的同时,也请记得,在拉美文学的序列里,不要忘记哈维尔·马里亚斯的名字。
徐则臣著
译林出版社,2025-8
从运河故事到全球见闻,徐则臣步履不停,跨越国别,探索着更为广阔的世界。在《域外故事集》里,有探险,有奇谭,更有异域的生活图景。
与此同时,也总有些人触动着读者的神经,他们是蒙面朗诵的游击队员,是占卜的吉卜赛女人,抑或是思考哲学的中年人……从地理维度看,这些人身处远方;但在文学的域内,他们实则就在你我的附近。文明的迥异只是划分了国别,而文学让我们与他们相遇与重逢。
[日]坂本龙一/[日]福冈伸一著,
吕灵芝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未读,2025-8
本书如同一首缓缓展开的二重奏。《音乐与生命》以坂本龙一演奏的音乐为引子,论及AI万能论和管理型社会这种过于偏向逻各斯的世界变化。为了恢复自然的丰饶,坂本龙一与福冈伸一二人以音乐与生物学为起点,彼此对照、互为注脚,从日常经验中捕捉世界原点,探索音乐与生命的共通之处。
从二人的对谈中,我们得以理解,音乐不只是外部的艺术形式,也是生命内部的节律与呼吸,是在充满噪声的人造世界里,让我们重新确认“我仍是自然之物”的证据。
阿痴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2025-8
有人说,高考失利意味着人生理想破灭。但阿痴证明,迷茫也可以是成长的起点。《在大学与大厂之间》是阿痴对青春迷茫与自我救赎的细腻记录。
从求学与求职路上的迷茫,到理想与现实碰撞下的自我调整,质朴的文字中能读到阿痴的坚韧。这本书既让读者看见青春的无助,也提供了对抗精神内耗、寻找自我的可能性,是对现代青年成长困境最诚实的回应。
汪帆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5-8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也是一部“书人”的自传。古籍修复师听起来浪漫又神秘。这本书将古籍修复的日常一一拆解。复杂的工序背后,一件件被修复的书籍背后,那些复杂的工序,是浪漫精神的延续,也是一种工匠精神的延续。
作者并不满足于复述《史记》里的经典桥段,他从督亢地图的来历、秦舞阳的临场失色、李斯《谏逐客书》的真正意图等细节切入,抽丝剥茧地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现场一一还原。
全书既有缜密考据,也有大胆假设。如果荆轲刺杀成功,如果扶苏继位……在一连串“如果”里,让读者一窥个人命运、制度选择与帝国速亡之间的暗线。穿过文学的感动和哲学的感悟,回到经验的历史智慧中,正是《刺秦》所倡导的“读史”之道。
王笛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8
这是王笛的“成都茶馆百年史”的第二卷。两卷《茶馆》,表面上是研究一座城市的公共生活,其实也是在寻找一座城市的心性和灵魂。因为茶馆之于成都而言,是和城市灵魂一般的存在,就像黄裳在1950年代抵达成都时的感受,“只要在这样的茶馆里一坐,就会自然而然地习惯了成都的风格和生活基调的”。
王笛是第一个对茶馆进行全方位深度研究的专业历史学者。他穷尽目前所能找到的史料和笔记,像纪录片一样对茶馆进行里里外外的扫描,大到茶馆如何面对社会变革,小到茶馆内部一碗一碟一桌一椅的布置和经营成本,几乎凭一己之力让茶馆被历史学界和公众看见,也让经营茶馆、光顾茶馆的人,成为了书写历史的主角。光就这一点,本书就值得被反复阅读,它的群众史观也应该有更多同行者。
许纪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5-8-1
这本书对于“知识分子”这一意涵的变迁进行了重要的梳理。历经百年,知识分子的舞台几经改变,这本书通过个体与大历史的交互,让我们重新理解当下环境中,什么是稀缺的品质。关于启蒙的“青春精神”,其实不只是知识分子的特质,也是每一代人都会共享的精神。
[德]迈克尔·威尔特著,
胡雨濛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8-1
本书十二个章节对应十二个年份,不必按顺序读,也不必带有之前学习历史的成见。
回溯历史时的上帝视角,常常让我们忘了身在当下的人们所做的选择背后是更加复杂的社会图景。如果从线性因果去推导“我们怎么走到了这里”,往往勉强。暴行的开始,可能并没有那个我们想象中的标志性事件。
本书是一次极好的尝试,提醒我们阅读历史要放下俯瞰视角带来的傲慢,也让我们更加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世界。
[法]瓦朗坦·让德罗著,
付金鑫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一份“第一手”的调查记录,揭示了法国警察行业的生态,也还原了彼时的社会环境。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人并没有被脸谱化,而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初入黑帮时,他会感到紧张:在面对友谊破裂时,他有自己的挣扎。克服恐惧,直面自我,在心理层面,他们或许与普通人并无太多差距,那些人性上的“不完美”,反而让人们离这个群体更近了一些。
陆蓓容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2025-8
从古至今,“赶考”仿佛是中国人的宿命,关于古代科考的故事在史料上蔚为大观。青年学者陆蓓容,用非常生动的语言、现代人通俗易懂的叙事,为读者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情景。关于考试的古代趣事,众生百态,实际上是古今相通的。全书四色全彩印刷,在阅读体验上也为这本书添彩了不少,是一本“色、香、味”俱全的书。
汪民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8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汪民安教授的西方现代思想课,一直有口皆碑。这本书籍里的“十三讲”,相当于汪教授把自己的课堂搬到了纸上。他直接地指出了西方现代思想的许多遗漏,通过对“何为现代”的学术性阐述,解释了现代生活的复杂面向、现代观念的矛盾分歧,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王一方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5-8
近些年有关“死亡教育”的书籍渐渐繁多。生与死是一个终极命题,而为死亡做准备,活着的人如何面对死亡,就成了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作者王一方是北大医学部的知名教授,同时也是国内医学人文领域的开拓者。他从身体的“疼痛”这样一种很新的角度,教大家如何通过哲思重新认识病痛。这比只是探讨死亡要来得更切实际一些。
张赛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单读/铸刻文化,2025-8
《在工厂梦不到工厂》是一位工人对工厂、工友的洞察,同时也是一位读书人的自观。因为爱读书,他不被理解,但纵使再多艰难困苦,也抵挡不了他对文字的追寻。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他都没有忘记纸上的世界。在那里,辛劳可以被抹平,生活也没有那么多的无奈。过往的生活经验,汇集成了他宝贵的思想。站在更多伟大的人肩膀上,他看到的是压抑生活之外的那抹亮光。
(入选图书按汉语拼音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