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率滞后效应
AI是新的通用目的技术(GPTs),具有持续改进、普遍适用和互补创新的特征。通用目的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它并非即插即用,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对生产率产生实质影响。蒸汽机、发电机和计算机分别在发明118年、91年和49年,在商业化54年、40年和21年后,才开始明显推动生产率提高。如下图所示。
图:通用目的技术从发明和商业化到明显提升生产率的年限,注:AI指的是迄今时间。
数据来源:根据Paul David(1990)、Stephen Oliner&Daniel Sichel(2000)、Nicholas Crafts(2018)和欧洲央行(2020)数据整理。
人工智能术语提出已有69年,机器学习革命已有13年,新一轮AI浪潮如火如荼,然而生产率增速并没有明显加快。欧盟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在2023年下降0.6%,2024年增长0.4%,远低于1995—2019年1%的年均水平(来源:欧盟统计局、欧洲央行)。
美国2020年以来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1.8%,尚不及2.2%的长期平均水平。如下图所示。未来十年,AI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仅增长0.4%—0.9%(OECD,2024),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幅度不超过0.66%(Daron Acemoglu,2024)。
图:美国非农私营商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变化,来源: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5年6月)数据制图。
AI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可通过采用率直观体现。AI采用率的数据很多,差距也较大。但官方数据表明,AI的企业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不应期望它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做出大的贡献。
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4年欧盟各国的企业AI普及率在3.1%—27.6%之间,总体为13.5%。美国人口普查局每两周做一次针对120万家企业的轮换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企业的AI采用率为9.2%。如下图所示。大模型的价值已经开始从芯片、数据和云基础设施向模型厂商转移,但尚未真正渗透进亟待改善生产率的传统行业。
图:美国企业的AI采用率和预期采用率,数据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2025.6
二、对AI的投资推动GDP增长
模型厂商尽管普遍尚未盈利,但它们对未来有高回报的预期,纷纷加大投入。今年二季度,美国四大互联网公司平均有27.4%的收入用于资本开支,我国BAT平均12.5%,相较2023年均翻一番。如下图所示。
图:中美七大互联网公司资本开支额占公司收入的比重,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
2024年美国四大互联网公司资本开支额高达2450亿美元,2025年预计达到3540亿美元(注:Meta按中间值690亿美元计算),连续两年年度增加1000亿美元左右。四大公司资本开支额占GDP的比例大幅提升,预计今年达到1.16%,两年翻一番。如下图所示。
图:美国四大互联网公司资本开支额及合计占GDP比重,注:微软的2025年是2026财年,即2025下半年和2026上半年;其它均为自然年。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BEA,2025.9。
资本开支主要用于数据中心。根据RenMac(2025.8)研究,美国今年AI数据中心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已超过消费者支出,这是首次。通过营建支出,可一窥其大。对数据中心来说,营建支出微不足道,但其规模已即将赶上办公楼。也就是说,给数据中心盖房子的费用即将赶上给人们盖办公楼的费用。如下图所示。
图:美国数据中心和办公楼的营建支出,注: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行业分类,数据中心是办公楼中的一部分,此处的办公楼扣除了数据中心。
综上,AI的企业采用率较低,尚不能明显推动生产率提高。但人们信仰AI、期待AI、投资AI,这推动了GDP增长。因此,推动经济增长的,与其说是AI,不如说是AI信仰。
三、AI信仰或可照亮未来
自掌握核裂变技术以来,人们就抱有极高期待。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施特劳斯曾预言(1954年):“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在家中享受便宜到无需计量(Too Cheap To Meter)的电能。”在最初几十年,核能发展迅速,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顶点后,占比开始持续下降,2022年仅有9.2%。如下图所示。
图:1960—2022年世界核能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来源:世界银行
可控核聚变是人类终极能源,被誉为“人造太阳”。随着数据中心建设浪潮来临,它开始受到硅谷青睐。去年以来,上市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中同时提及“数据中心”和“核能”的次数大幅增多。如下图所示。
图:财报电话会议提及“数据中心”和“核能”的次数
截至2025年7月,核聚变企业累计融资额达97.66亿美元,最近一年26.4亿美元(来源:核聚变工业协会)。CFS、Helion和TAE Technologies是其中的佼佼者。
CFS计划建造世界第一座电网规模的核聚变发电厂,预计2030年代初投入运营,谷歌、英伟达、比尔·盖茨、美国能源部都是其投资者。
Sam Altman最大的一笔投资投给了Helion,并担任董事长。Helion已经开工建造世界第一座聚变发电厂,预计2028年建成,届时将为微软提供电力。
TAE Technologies获得了谷歌和雪佛龙的投资,目标是到2030年制造出商用聚变反应堆原型。
美国政府和军方也积极推动核聚变研发落地,能源部发布了《聚变能源战略2024》,为聚变创新研究引擎合作组织中的六个项目提供1.07亿美元资金。如下表所示。
对核聚变,有人相信是未来,拿出了真金白银;也有人持怀疑态度,拾起那句老话——“核聚变永远需要30年才能实现”。每一次技术浪潮来临,人们无非两种基本态度——“这在以前发生过”和“这次不一样了”。对滚滚而来的AI和核聚变创业浪潮,你怎么看?
参考文献来源:
[1]Erik Brynjolfsson&Daniel Rock&Chad Syverson,2018."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Modern Productivity Paradox:A Clash of Expectations and Statistics," NBER Chapters,in:The Econom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 Agenda,pages 23-57,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
[2]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Rekindling US productivity for a new era.February 16,2023
[3]Daron Acemoglu,2024."The Simple Macroeconomics of AI," NBER Working Papers 32487,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
[4]Filippucci,F,P Gal and M Schief(2024),"Miracle or Myth?Assessing the macroeconomic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OEC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pers,No.2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ID:cyberlawrc),作者:闫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