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准那个镜头:一份反偷拍指南
创始人
2025-09-16 11:46:34
0

推开酒店房门,首先要关灯检查插座、镜子背后有没有红点;在试衣间换衣服时,总会忍不住抬头望望天花板;地铁上被陌生人的手机镜头对准,你甚至无法确定那一瞬间是不是偷拍……这些琐碎却深切的不安,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夏天,“MaskPark”事件再次把这种隐忧推向公众视野:十余万人的匿名群组中,偷拍影像被买卖、流传,偷拍者可能是地铁里匆匆走过的路人,也可能是商场或医院的工作人员,甚至可能是亲密的伴侣或家人。此事曝光后迅速引爆舆论,相关话题在微博累计浏览量突破2.7亿次,被称为中国版的“N号房”。


私密的住所也许正在暗中被窥伺,而熟悉或良善的面孔,也可能潜藏着意想不到的伤害。但在愤怒和恐惧之外,我们更想追问的是:在日常的情境之中,我们是否仍能以不回避的姿态,去持守我们应得的安全与自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又该如何迅速识别这些风险,并掌握应对之道?


一、识别偷拍:风险如何分布?


在常见的叙事里,偷拍往往被描述成隐秘、偶发的行为。但当我们观察司法判例时,它展现出更加清晰的分布特征。



在司法判例中,出现最多的是那些相对封闭的空间,如公共厕所、试衣间、出租屋、酒店房间等。原因在于这些地方更容易安装固定设备,也更容易在事后留下物证,从而被认定为确凿的违法行为,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偷拍行为并不总是陌生人之间的偶发冲突。相反,绝大部分案件都出现在熟人关系之内,其中尤以情感关系的比例最高。其次依次为职场关系、普通邻里关系以及陌生人场景,甚至不乏父女关系的极端案例。


这种分布并非偶然。与关系情境相关,许多偷拍行为并不仅仅出于单纯的窥私欲,而是被用于威胁、勒索,或在关系破裂后作为报复手段。



在亲密关系或熟人环境中,行为人通常拥有空间与技术上的便利条件(如能够接触受害人生活空间或私密物品),更容易实施隐秘拍摄并长期保存,也能在司法层面留下完整的证据链。相比之下,陌生人之间的偷拍则常表现为即时满足个人窥私欲,但其持续性与对受害者的长期控制力相对有限。


这意味着,偷拍行为不仅是公共空间的治安隐患,而且正深刻地嵌入到人际关系结构之中。当权力关系失衡、信任被滥用时,偷拍便可能成为胁迫与控制的工具。因此,制裁偷拍不应被单纯视为公共场所的秩序问题,而必须触及社会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并以制度性的方式作出回应。


而在司法判例之外,社交媒体上的自述为数据提供了另一重注脚。


我们以“偷拍”为关键词,爬取了小红书和豆瓣中用户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中,用户更多讲述的是公共空间里未被确认与保障的惶然:地铁车厢里低垂的手机镜头,商场里反复对准的背包开孔,试衣间里的可疑红点,电梯或楼梯口似乎停驻得太久的陌生人。



相比已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例,这些自述往往还停留在恐惧、怀疑和不确定的层面。


一个不合常理的角度,一种过分靠近的姿态,足够让人感到不安,却难以确认其真实性。正因如此,大量的偷拍行为由于缺乏证据而未必能走到司法层面。这种难以证实的模糊性,正是偷拍行为最具隐蔽性和侵害感的地方。在这种情境下,受害者不仅要承受被偷拍的害怕与厌恶,还会因为难以凭借客观证据自证清白而倍感无助。


但令人欣喜的是,在日常生活里,反击偷拍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姿态。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在地铁里直视那只停留得过久的镜头,及时发出提醒或质疑,以合乎规则的方式向工作人员求助,或者在社交平台上写下自己的经历。不再放任任何一个怀疑与担忧侵蚀自己的生活空间,而是以声音和行动,建筑一个更能够放心踏入的公共环境。


从两类数据拼合的图景可见,偷拍既有厕所、试衣间、酒店等明显的高风险场所,也有地铁、商场、公交等更日常、更难防范的公共空间。这意味着,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某个空间贴上“绝对危险”的标签,而应当理解风险的分布与特征。


封闭空间里,更需要警觉的是固定不动的某个视角,比如插座、镜面、吊顶;拥挤人群中,更值得留意的是异常的动作,比如长时间对准、反复靠近、刻意遮掩;而在熟人可进入的私密空间里,则要敏感于空间布置的突然变化,多出来的电源线、镜面更换、设备改动等都有可能意味着潜在的风险。


并非所有场所都充满危机,但当我们清楚地知道风险更可能在哪里,就能更有准备地保护自己。


二、制裁偷拍:改变风险成本


在许多国家,早期的法律并未将“偷拍裙底”明确定义为犯罪,这种法律空白使得受害者的遭遇难以得到有效回应,偷拍行为也因此呈现出相对高发的态势。


然而,社会不会在沉默中停滞。纵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公共事件及其引发的社会舆论往往是推动制度改进的关键触发点



从英国“偷拍裙底(upskirting)”事件到韩国“N号房(Nth Room)”抗议潮,公共事件所激起的舆论压力,直接加速了相关法律条款的制定与完善。更重要的是,这些事件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编织成为彼此联结的托举之网。


韩国“Molka”抗议潮中喊出的“我的生活不是你的色情片”,跨越国界成为世界范围内反偷拍的共同行动标语;而“MeToo”运动与反偷拍运动也互相呼应,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下,共同扩大对于性别正义的公共想象。


横向比较各国法律可以发现,不同的法律规定直接决定了违法成本的高低。在一些国家,偷拍者可能要面对实质性刑罚与长期的社会污名;而在另一些地区,处罚相对轻微,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而法律的演变告诉我们,当偷拍的违法成本被大幅提高,且覆盖到行为链条的各个环节时,其社会发生率便会明显下降



在多数法域,偷拍不仅涵盖秘密拍摄行为本身,还包括储存、传播乃至买卖影像的链条性环节。特别是在涉及未成年人及其他弱势群体时,法律通常设定更为严厉的量刑幅度。此外,韩国与美国均明确将利用设备或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扩散影像的行为纳入规制范围,从而回应新兴技术所带来的风险。


在处罚手段上,有期徒刑与罚金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但部分国家引入了特殊措施以增强威慑力。新加坡法律在量刑中保留监禁、罚金乃至鞭笞等严厉刑罚,而英国法院在部分案例中则采用社区服务令(community orders、unpaid work等)作为具体判罚。这类措施不仅具有惩戒功能,也承载着对社会整体的警示与教育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在保护对象上存在差异。有些国家(如印度)在立法上特别强调女性受害者的保护,而多数国家的立法则采取性别中立的表述。例如,英国“upskirting law”不仅保护女性,也涵盖穿苏格兰裙的男性,从而更全面地回应了公民在公共与私密空间中对隐私与尊严的需求。


制裁偷拍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惩罚,更在于通过制度手段让风险可控。立法和执法的改进像一道社会风险的屏障,能够把偷拍者的低成本试探转化为高风险选择,从源头上遏制偷拍行为的泛滥。


三、应对偷拍:防御与反制


一位遭遇偷拍的亲历者在小红书写下她的亲身感受——“经历了噩梦般的一幕,现在手还在抖”、“隐忍”但“后怕”。在对方变本加厉伸来的镜头下,她忍耐着身体的僵硬和内心的恐惧,祈祷着车能快一些到达。


在许多真实的偷拍事件里,受害者往往只能以沉默和隐忍承受加害者的凝视。一方面,受害者多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贸然反抗可能引发冲突升级,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取证困难、执法不易,使其在维权之路上屡屡受阻,只能被迫暂时退让。于是,疑问始终盘桓心头:当时的我应该怎么做?报警真的有用吗?现在的我还能做些什么?


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或已经被偷拍,请拿起法律武器,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防御和反制。无论是现场发现偷拍行为,或是在网络渠道中发现自己被偷拍,都推荐你遵循三个步骤,及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个人的警觉与行动,是对抗偷拍的第一道屏障,但偷拍并不是单纯的个人困境,而是制度、空间与技术共同塑造的社会问题。每一次个人的反击,背后都需要机构性力量的支撑。制度如何界定边界,公共空间如何确立规则,技术如何被合理使用,这些都会决定个体的不安能否得到回应。


想要真正遏制偷拍行为,个体的自我保护是不够的,需要更广阔的社会力量介入。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人被偷拍的遭遇,往往折射着千千万万人共同的处境。


社会制度必须不断延展新的支流,去触及那些曾被忽视的领域,回应人们切身的忧虑与需求,让那些原本无法命名的伤害,逐渐被看见、被界定、被追责,直至得到遏制。


而制度终究需要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持续关照与呼应,方能产生真实的效力。当隐私权益成为共识、责任被逐步分担、规则被不断锻造,个体的声音便不再湮没于孤立的恐惧,而能汇聚成更坚固的公共合力。


参考资料:

[1]林梦晴.封面新闻:大量中国女性私密照在境外传播交易!涉事平台已设为私人频道,受害者发声[EB/OL].封面新闻,2025-07-27.[2025-09-14].https://mp.weixin.qq.com/s/kPTLzWGTy4XgDDWzgLS5WA.

[2]速棠.“平均5元一个”,万名女性堕入偷拍暗网[EB/OL].南风窗,2025-08-02.[2025-09-14].https://mp.weixin.qq.com/s/1XeoJNAhG8oY5PFItPu5Ew.

[3]Massachusetts‘Upskirt’Ruling Clears Man Who Took Photos[EB/OL].ABC News,2014-03-06.[2025-09-14].https://abcnews.go.com/US/massachusetts-upskirt-ruling-clears-man-photos/story?id=22795367&utm.com.

[4]LENAMON H.Mobilizing Against Molka:Exploring South Korea’s Largest-Ever Women-Led Protest[EB/OL].2018-07-12.[2025-09-14].https://msmagazine.com/2018/07/12/mobilizing-against-molka-exploring-south-koreas-largest-ever-women-led-protest/?utm.com.

[5]极棒.GeekPwn2019隐私安全之反偷拍挑战赛比赛规则[EB/OL].(2019-09-14).https://geekcon.top/2019/zh/GeekPwn2019Anti-SneakShotChallengeContest_zh.pdf.

[6]MESMER P.Paris 2024:New material to combat voyeurism in women's sport[N/OL].Le Monde,2025-09-15.https://www.lemonde.fr/en/sports/article/2024/06/21/paris-2024-new-material-to-combat-voyeurism-in-women-s-sport_6675404_9.html?utm.com.

[7]亮剑浦江丨聚焦偷拍、街拍侵犯公民肖像权、隐私权等乱象整治[N/OL].新浪财经,2025-05-29.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5-29/doc-ineyfkfv8183443.shtml?froms=ggmp.

[8]北京持续开展公共场所“猎狼行动”!怀疑被偷拍,你该这样办[N/OL].北京日报,2025-08-18.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8a27dfde4b0221b9beb9c8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秋季手抖膳食优选:大白菜的三大... 随着秋意渐浓,自然界的万物开始进入收获与储备的季节。在众多时令蔬菜中,大白菜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与广泛...
高血糖如何选购无副作用药物?2... 面对糖尿病,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药物的选择本身却令人困惑重重:传统降糖药可能伴随低血糖、...
天气转凉,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宁...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很多人都会感受到秋冬季节带来的变化。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季节的变化不仅仅是衣服的增...
控制脂肪肝,是要少吃主食,还是... "张医生,我脂肪肝三度了,是不是得完全戒肉啊?"李大爷愁眉苦脸地问我。这可能是我门诊中听到最多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罕见病诊断中... 日前,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暨首届雄安健康大会在雄安启幕。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科普爱...
豆角是糖尿病“加速器”?医生:... “我听说豆角对糖尿病不好,真的吃了会让病情更严重吗?”一位长期在工厂工作的患者在日常复查时提出了这个...
白酒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调查发现...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久以来被视为社交、节庆以及日常餐饮中的必备之物,它的口感...
病毒‘组队’对抗人类?科学家首... 引言:病毒间结合的首次发现 想象一下,病毒之间竟然可以像朋友一样‘组队’!最近,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发...
预制菜,改变了餐饮行业的税收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匹夫老六说财税,作者:匹夫老六,原文标题:《预制菜好像改变了餐饮行业的税收结构》...
甲状腺与色彩心理学:不同颜色环...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如同一个精密的 “调节器”,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甲状...